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到升起的国旗上”一句中,“目光”是主语,“集中”是谓语。
B.《马说》作者韩愈,唐代散文巨匠,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C.《登勃朗峰》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
D.《蒹葭》是《诗经》的第一篇,描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开爱情文学之先河。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在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内容可以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并且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因此又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D.散文《社戏》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对“我”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情节的描写,表现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的美好品德。
3、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经注》作者是郦道元,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B. 陶弘景是南朝梁时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出自他的作品《答谢中书书》。
C.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谪到幽州任职的作品,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D. 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代表作。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届四十的王刚本来身强体壮,不幸被查出身患癌症,一下子步入了风烛残年。
B.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C.在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面前,我们只有依靠科学,依法办事,才能夺取抗击灾害的全面胜利。
D.你不要再故弄玄虚了,快把实情告诉我吧。
5、古诗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请简单描述(50字以内)。
【2】诗的尾联中“行不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6、按要求默写。【第(6)小题2分,其余每题1分,共8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2)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4)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5)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6)古代文人常将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寄托于诗歌之中,正如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用“ , ”的诗句表现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赵翼在《论诗》中用“ , ”的诗句表明文学创作“要具有时代特色,要创新”的见解。
(7)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红花绿柳,黄叶粉桃,请你写出古诗词中含有花草树木及其颜色的连续两句: , 。
7、他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活着还有什么用呢?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生活得有价值呢?又用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呼吸吗?当一名力不从心的旁观者,看着战友们向前冲杀吗?
上述选段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填人名),最终他通过__________走出人生低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8、阅读以下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姑苏菜艺(节选)
陆文夫
①人们评说,苏州菜有三大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这三大特点是由苏州的天、地、人决定的。苏州人的性格温和,办事精细,所以他的菜也就精致,清淡中偏甜,没有强烈的刺激。听说苏州菜中有一只绿豆芽,是把鸡丝嵌在绿豆芽里,其精的程度可以和苏州的刺绣媲美。苏州是鱼米之乡,地处水网与湖泊之间,过去,在自家的水码头上可以捞鱼摸虾,不新鲜的鱼虾是无人问津的。从前,苏州市有两大蔬菜基地,南园和北园,这两个菜园子都在城里面。菜农黎明起菜,天不亮就可以挑到小菜场,挑到巷子口,那菜叶上还沾着夜来的露水。头刀韭菜、青蚕豆、鲜笋、菜花甲鱼、太湖莼菜、南塘鸡头米……四时八节都有时菜,如果有哪种时菜没有吃上,那老太太或老先生便要叹息,好像今年的日子过得有点不舒畅,总是缺了点什么东西。
②我们所说的苏州菜,通常是指菜馆里的菜,宾馆里的菜,其实,一般的苏州人并不是经常上饭店,除非是去吃喜酒,陪宾客什么的。苏州人的日常饮食和饭店里的菜有同有异,另成体系,即所谓的苏州家常菜。饭店里的菜也是千百年间在家常菜的基础上提高、发展而定型的。家常过日子没有饭店里的那种条件,也花不起那么多的钱,所以家常菜都比较简朴,可是简朴并不等于简单,经济实惠还得制作精细,精细有时并不消耗物力,消耗的是时间、智慧和耐力,这三者对苏州人来说是并不缺乏的。
③吃也是一种艺术,艺术的风格有两大类。一种是华,一种是朴;华近乎雕琢,朴近乎自然,华朴相错是为妙品。吃也是同样的道理。前两年威尼斯的市长到苏州来访问,苏州市的市长在得月楼设宴招待贵宾。当年得月楼的经理是特级服务技师顾应根,他估计这位市长从北京等地吃过来,什么市面都见过了,便以苏州的家常菜待客,精心制作,朴素而近乎自然。威尼斯的市长大为惊异,中国菜竟有如此的美味!苏州菜中有一只松鼠桂鱼,是苏州名菜,家庭中条件有限,做不出来。可是苏州的家常菜中常用雪里蕻烧桂鱼汤,再加一点冬笋片和火腿片。桂鱼雪菜汤虽然不像鲈鱼莼菜那么名贵,却也颇有田园和民间的风味。名贵的菜不一定都是鲜美的,只是因其有名或价钱贵而已。
④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事业的发展,苏州的菜馆生意兴隆,日无虚席。苏州的各色名菜都有了恢复与发展,但也碰到了问题,吃的人太多。俗话说人多没好食,特别是苏州菜,以精细为其长,几十桌筵席一起开,楼上楼下都坐得满满的,吃喜酒的人像赶集似的涌进店堂里。对不起,那烹饪就不得不采取工业化的方式了,来点儿流水作业。
⑤有些老吃客往往叹息,说传统的烹调技术失传,菜的质量不如从前,这话也不尽然。有一次,苏州的特一级厨师吴涌根的儿子结婚,他的儿子继承父业,也是有名的厨师,父子合作了一桌菜,请几位老朋友到他家聚聚。我的吃龄不长,可我有幸参加过50年代初期苏州最盛大的宴会。我觉得吴家父子的那一桌菜,比起50年代初期来毫无逊色,而且有许多创造与发展。内中有一只拔丝点心,那丝拔得和真丝一样,像一团云雾笼罩在盘子上,透过纱雾可见一只雪白的蚕蛹卧在青花瓷盆里。吴师傅要我为此菜取个名字,我名之曰“春蚕”,苏州是丝绸之乡,蚕蛹也是可食的,吴家父子为这一桌菜准备了几天,他哪里有可能有精力每天都办它几十桌呢?
⑥苏州菜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任何传统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些年来苏州的菜也在变,偶尔发现有川菜和鲁菜的渗透。为适应外国人的习惯,还出现了所谓的宾馆菜。这些变化引起了苏州老吃客们的争议,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去年,坐落在察院场口的萃华园开张,这是一家苏州烹饪学校开设的大饭店,是负责培养厨师和服务员的。开张之日,苏州的美食家云集,对苏州菜未来的发展各抒己见。我说要保持苏州菜的传统特色,却遭到一位比我更精于此道的权威的反对:“不对,要变,不能吃来吃去都是一样的。”我想想也对,世界上哪有不变的东西。不过,我倒是希望苏州菜在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注意向苏州的家常菜靠拢,向苏州的小吃学习,从中吸收营养,加以提炼,开拓品种,这样才能既保持苏州菜的特色,而又不在原地踏步,更不至于变成川菜、鲁菜、粤菜等等的炒杂烩。
1987年11月12日
(选自《深巷里的琵琶声——陆文夫散文百篇》,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帮助小平完成以下这份苏菜推荐单:
特点 | 决定因素 | 具体表现 | 现实命运 | 未来 |
①_________ | 人 | 鸡丝嵌在绿豆芽里 | 烹饪采取工业化的方式 | ③_________ |
新鲜 | 地 | ②_________ | ||
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 | 天 | 四时八节都有时菜 |
【2】小江打算把小平推荐的这篇文章给外地的同学阅读,以便更好地了解苏州的美食文化,但是他认为文中的第⑤小节有点多余,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3】假期后,小江想写一篇主题是“饮食与人文”的短文,根据这篇文章,小江会觉得苏州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4】美食与美文是相配的,小江读到下面的这段文字与本文的画线句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你能说说不同之处吗?
洗净的嫩叶嫩梢,先沸水里滚一趟,去涩味,然后清水养一下,沥干,切碎。备配料,胡萝卜的黄丝丝、嫩黄瓜的青条条、豆腐干的白片片。三者拌入马兰头的嫩叶叶细梢梢,撒几粒精盐、白糖、味精之类的亮晶晶,淋几滴陈醋、麻油、酱油之类的浓情,拌匀,就是一道凉拌马兰头。
(选自《春挑马兰头》刘学刚,有改动)
【5】美食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小江围绕文中“我想想也对,世界上哪有不变的东西。”这句话与小平展开了“变与不变”的话题讨论,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9、我校林平同学上周双休日碰见一位老人不慎摔倒在紫薇公园门口,林平马上主动搀扶起老人,并把老人送回家。为此,老人的孙子张翔特地向学校写来表扬信。你认为这封表扬信该如何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