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白银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玲拖着沉重的脚步迅速地走进教室。(把“迅速地”改成“轻盈地”)

    B.昨天上午,全校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两个学校领导正在检查我校高效课堂的学习情况。(把“个”改为“位”)

    C.能不能发扬团结拼搏的精神,是这次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把“能不能”改成“能”)

    D.水仙在中国规模化种植至少有约五百年的历史了,并且自成一派,演化出了自己的特点。(把“约”删去)

  •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导语是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揭示消息的要旨。

    B.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C.李白,字太白,号六一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D.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留  眼花乱  diàn农  jié

    B.衷  殚精竭虑  qiáo首  粗cāo

    C.热  深恶痛急  悄qiǎo然  胆què

    D.昧  抑扬顿挫  镌juān刻  教huì

  •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跚(pān)     (chú)       强(jiàng)   滋暗长(qiǎn)

    B.秀(qí)       (suō)       制(è)        恹欲睡(yǎn)

    C.洗(dí)       临(bīng)     (zài)     目结舌(chēng)

    D.推(chóng) 遒(jìng)     (lòu)       笑容可(jū)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从题材上来说是一首_________诗,押_________韵。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愚公移山运送土石路途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更令人惊叹的是筑巢时使用的材料。的那张床垫可谓形状怪异,由一堆乱七八糟的羽毛、线毛、破棉絮、麦秸等组成,这就需要有一个固定而又平展展的支撑物来支撑。这种困难对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会想出一个大胆的方案来:打算在树梢上仅用三四根小枝丫作为依托,搭窝筑巢。的这个窝巢悬于半空中,摇摇晃晃的,要想让不掉下来,可得具有高超的建筑技艺呀!必须掌握编织技艺中的整经工、篾匠和织布工的绝技,成功了,所搭建的窝巢很牢固,不会掉落下来。

    以上文段出自法布尔的《昆虫记》。全书共有__________卷。该书中作者对于昆虫的形态、习性、________、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文段中的它是指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不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 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 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2对文中第⑦段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例子 打比方   B. 举例子 列数字

    C. 列数字 分类别   D. 打比方 作诠释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

    B. 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和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

    C. 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

    D. 过去的一年与人的年龄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正比:年龄越大,过去的一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小。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书包是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伙伴,它默默陪伴着你成长。假如你妈妈的网店正在销售你在使用的这款书包,为了提高销量,她打算尝试“直播带货”形式,请你替妈妈撰写一段产品解说词,向顾客推荐这款书包。注意选用合适的说明顺序,100字左右。

    【温馨提示】

    写前可以回想平时与书包的亲密接触;

    【看看】款式、颜色、形状、大小等;

    【摸摸】材料、手感等;

    【翻翻】口袋个数、拉链设计、容量等;

    【背背】轻重、舒适度等;

    【想想】设计理念、设计亮点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