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面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最为平和、最为持久”主要是指罗马法
A.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 B.巩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C.奠定了欧洲法学的渊源 D.维护了庄园的公共铁序
2、下图:清朝前期中国版图像一个海棠叶,现在中国版图被比喻为“雄鸡”,这种变化和哪国有关: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
3、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短短几年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上海迅速发展成为著名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这说明( )
A.对内改革促进了农村发展
B.对外开放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C.国家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4、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百团大战
②台儿庄战役
③保卫大武汉
④地道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下列可以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文学作品中的描写
B.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C.电影片段的场景
D.日本的官方言论
6、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时间段里,出现了时至今日依然闪烁非凡光芒的人。非凡的事集中在那个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等地出现。对“时至今日依然闪烁非凡光芒的人”理解准确的是( )
A.李白、伯里克利、穆罕默德
B.秦始皇、尼赫鲁、汉谟拉比
C.孔子、乔达摩·悉达多、耶稣
D.孟子、穆罕默德、伏尔泰
7、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其中②处应该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天京事变
D.北伐西征
8、下列不属于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成果是( )
A. 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B. 罢免了三个卖国外交官员的职务
C. 中国代表拒绝在在德和约上签字 D. 废除了“二十一条”
9、关注周年纪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关注今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898年戊戌变法1978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1898年百日维新1978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1898年戊戌变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1898年维新变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0、义和团在京津地区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场面应该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1、20世纪60年代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A.王进喜 B.邓稼先 C.雷锋 D.焦裕禄
12、很多诗词中有浓缩的历史,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1)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2)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3)圆明园中进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 (4)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A.(1)(2)(3)(4)
B.(4)(3)(2)(1)
C.(1)(3)(2)(4)
D.(4)(2)(3)(1)
13、“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九一三”事件
B.“四五”运动
C.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
D.“四人帮”被粉碎
14、下图漫画创作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表明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了约束。这一约束的法律依据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民法典》
15、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16、“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完全被忽视了。”材料中认为这场运动( )
A.打开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B.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C.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D.只学习技术,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17、爆发于1923年2月,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是( )
A.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B.香港海员罢工
C.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D.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18、某历史兴趣组编排八国联军侵华历史剧,可选择的素材有
①廊坊阻击战
②火烧圆明园
③洋人的朝廷
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关于洋务运动叙述正确的有( )
①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④旨在“自强、求富”,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下列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中不属于东北地区的成就是( )
A.鞍山钢铁公司
B.长春第一汽车厂
C.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
D.武汉长江大桥
21、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______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______年底,袁世凯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22、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______多万平方千米;________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23、_____________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_____________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24、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____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25、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仗的指挥者是____________。
26、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留下足迹,对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句话中“本大臣”指________。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翻。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人物是________。
(3)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创办了汉阳铁厂,使“汉阳造”闻名天下。“他”是指________。
(4)“做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是孙中山为________撰写的挽联。
27、________和________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28、1952年10月,黄继光在美国侵略者发动的____________战役中英勇牺牲。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蒙古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地点)机毁人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29、____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的新路子,被称为“党的好干部”;1960年石油大会战开始,被称为“铁人”的____发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国石油自给做出重大贡献。
30、口号:义和团曾提出“________”的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________的斗争意志,又具有________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________的本质认识不清。
31、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下问题。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什么上来?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之路。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是安徽省凤阳县的哪个村?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有何影响?
(5)20世纪80年代,中国打开封闭的国门,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兴办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发展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的是哪里?1988 年哪里被划为经济特区?如今,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的?
(6)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开放也在不断地深化2001年,加入哪一国际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7)20世纪90年代,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什么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把哪一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2、中国近代国共两党对国家关系与民族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近代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影响着中国时局和改变中国的命运。分别写出两次合作开始的标志。
(2)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以“工农”为主体建立了什么政权?写出粉碎国民党剿灭红军企图的事件。
(3)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写出其在20世纪40年代初制造的事变一例。介于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此后国民党又在哪一战役中大溃败?
(4)哪一事件使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造成今天海峡两岸分离的局面?
(5)回顾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感悟。
3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哪一年?这次会议确定的指导方针是什么?简述这次会议召开的重要意义。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人民网、新浪网等组织了一次关于“五四精神”的网络调查。受访者中,40.2%选择“爱国主义”,23.4%选择“民主精神”,20.8%选择“科学精神”,15.6%选择“创新精神”。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情景出现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假如你是该历史事件中的一员,为抗议北洋军阀的卖国政策和日本的侵略行径,请你拟写一张进行宣传的传单。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有哪些精神值得继承和发扬?
(3)材料三这组图片共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