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梦想,凝聚共识;为梦想,汇聚力量。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亿万华夏儿女从新的起点出发向着美丽的“中国梦”进发。为此,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历史意义是( )
A.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
B.实现了思想的大解放
C.建成了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D.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相同点是( )
A.都建立了较强大的政权 B.都把斗争的主要矛头指向清政府
C.都是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运动 D.都曾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
3、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变,是因为它
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D.颁布了《临时约法》,宣布了封建制度的结束
4、某班在表演某课本剧时,出现了演唱“打到列强,除军阀……”这一歌曲的场景,你认为该剧名称最有可能是( )
A.《洋务兴办》
B.《五四先锋》
C.《北伐凯歌》
D.《武昌起义》
5、如图是《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其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
A.A
B.B
C.C
D.D
6、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的机构是( )
A.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B.“一带一路”发展基金
C.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D.亚洲货币基金组织
7、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一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
A.推行维新变法
B.推翻清朝统治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
8、历史影视剧能够反映时代背景,以下关于某商人一家的几组镜头,请你找出与史实不符的一项
A.镜头一:1896年商人到上海日本人开设的工厂谈生意
B.镜头二:1902年商人举家搬到北京东交民巷居住
C.镜头三:1898年商人的小儿子在读《变法通议》
D.镜头四:1878年商人的大儿子出国留学
9、影片《西安事变》中,蒋介石与周恩来曾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源于他们曾共事于( )
A. 北京大学 B. 工农革命学校 C. 京师大学堂 D. 黄埔军校
10、下图描绘的是在戊戌政变中被捕遇害的“戊戌六君子”。下列人物属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有( )
①曾国藩②康有为③谭嗣同④康广仁⑤梁启超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③⑤
11、下图板书反映的主题是( )
一、剪辫放足 二、服饰的变化 三、礼仪的革新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社会习俗的演变
C.文化教育的进步
D.文学艺术的成就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的战略决策是
A.改革开放
B.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C.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路线
D.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②到2010年,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二位
③私家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④成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南京条约》资料卡片。其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条款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C.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
15、“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口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反映的史实与哪一战争有关?(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1949年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中国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B.国共内战爆发
C.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 )
A.实现了国家主权独立
B.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
C.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8、20世纪,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第二次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革命是改革开放。请说出第二次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领导人是
A.
B.
C.
D.
19、孙中山认为“洪氏之覆灭,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他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A.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B. 不能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C.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D. 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20、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结束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1、中国梦的本质是______
22、文革期间最大的冤案“_________________”,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健全,民主法治遭到践踏。
23、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____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4、1978年12月中共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______________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5、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在______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在_______年。
26、14——16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是______。
27、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结合有关知识填充下表空白处。
提示语 | 会议(事件)名称 |
开天辟地,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
国共合作,以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为目标 |
|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
|
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
|
(2)填充下表空白处。
对革命 道路的 探索 | 苏俄(联):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为开端,开辟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
中国:发动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一条 包围 ,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
28、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________年。
29、根据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史实填空
(1)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_________________
(2)地主阶级反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_________________
(4)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_________________
30、在屈辱的近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事业步履蹒跚地发展着,根据提示写出有关内容.
(1)影片《 》是我国在国际电影节上第一部获奖影片.
(2)郭沫若创造历史剧《 》表达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愤怒和对光明自由的渴望,
(3) 发明的“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制碱行业的垄断.
(4)步入近代,新的 工具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大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31、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32、2018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7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7年是坎坷奋斗的97年,是成就辉煌的97年。
请回答:
(1)1926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首次合作,联合开展了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全国统一”为主要目的的什么战争?
(2)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而后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
(3)1934年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留下了可贵的长征精神。你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33、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求富运动和变法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1)请回答“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求富运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变法改良主义运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旧式农民战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新的社会力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先进理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强求富”的目的?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意义?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更新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三: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东北初步全部沦陷,被据五年,结果赔偿巨款,京津一带驻兵,形同异城,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制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的精神。
——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战争”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清国之败”的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京师再陷”后,中国被迫签订的条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条约签订后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这段屈辱历史的感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