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次北伐军能迅速地荡平吴军(吴佩孚),得力于两湖农民援助之力非常多,尤其是湖南农会的参战更勇烈……因参战而牺牲的农民虽尚未得确实统计,然大致不在少数。”材料凸显了( )
A.农民运动有力支援了北伐
B.北伐战争中将士作战英勇
C.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D.起义军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2、自近代以来,上海总能引领中国潮流。下列事件发生在上海的有( )
①创办商务印书馆
②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③《申报》创刊
④拍摄第一部无声电影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④
3、中国近代史上英雄辈出,与图中信息有关的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李秀成 C.左宗棠 D.邓世昌
4、西欧社会常看到城堡、庄园、骑士,听到流行的一则规矩: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是反映西欧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5、党的历史上,有两次大会全面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两次大会是( )
A.八大、十八大
B.八大、十九大
C.十五大、十六大
D.十五大、十九大
6、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三大政策 D.三民主义
7、为抗击列强的侵略,在黄海大战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是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左宗棠
D.关天培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些规定( )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
B.促进了西部大开发的法律依据
C.加快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体现少数民族具有优先发展权
9、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被称为“两弹元勋”的是( )。
A. 雷锋 B. 王进喜 C. 焦裕禄 D. 邓稼先
10、关于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A.创建于戊戌变法时期
B.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
C.弥补了科举教育无法培养技术人才的不足
D.说明当时的教育已经普遍实现近代化
11、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 )
A. 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B. 说明西藏开始进入社会主义
C. 标志着中国实现统一
D. 百万农奴得到解放
12、下图中几位人物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 )
A.洋务运动的领导
B.兴中会的成员
C.中国同盟会会员
D.新文化运动主将
13、这场运动试图将外国人全部驱走,却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入侵;试图扶助大清,却遭到清政府的绞杀;试图挽救民族危亡,却使中国面临空前危机。这场运动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4、“英国强行挑起争端(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下列哪一项内容最能体现英国这一意图( )
A.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赔款4亿5千万两
C.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15、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日军占领东北三省
C.伪满洲国的建立
D.七七事变
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那么,新时期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
①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②保护改革成果③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④保障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下列内容与西藏历史发展不相符的是
A.1950年以和平方式获得了解放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一五计划时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D.青藏铁路现已建成通车
18、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 )
A.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宣传马克思主义
C.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D.发展社会生产力
19、“……举国鼓舞欢腾,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时,哪项法令的实施情况( )
A.开放言论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
20、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1957年建成的( )
A.武汉长江大桥
B.宝成铁路
C.南京长江大桥
D.川藏公路
2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______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________________
(2)长江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________________
(3)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________________
23、列举题
(1)面对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人物
①他铮铮铁骨、一身正气,虎门销烟显示了他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表《变法通议》的维新派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面对西北边疆危机,他力主收复新疆,“尺寸不可让”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创作《黄河大合唱》,发出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吼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每小题1分,共6分)
①标志着中国近代历史开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力的宣扬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1936年标志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解放战争时期,截断了东北敌军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的局面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我国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标志是(_____)。
25、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__________,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6、方针、政策、战略是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建设国家而在不同领域提出的,根据下列叙述写出我国不同时期制定的方针、政策、战略。
(1)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____
(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的创举是____
(3)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怎样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____
(4)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的文艺方针是____
(5)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____
27、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文献。
(1)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3)提出新发展理念——
28、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_____。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是_____临时政府的成立。
29、一人一城都是一枚书签,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人物)
(1)他是致远舰管带,光绪帝为其书写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他是________
(2)他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曾帮助清政府收复了新疆。他是________
(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________,其革命活动主要________
(城市)
(4)广州十三行曾包揽了清政府跟外国的商务交涉,反映了清政府实行________政策,经历了鸦片战争的炮火,广州被迫开放为________破坏了中国的________主权。
30、科学发展观在______(会议)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第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1、 “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
请回答:
(1)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的第一次军事较量是指什么事件?
(2)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和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什么?
(3)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学习这段历史,你对其中哪一位爱国志士印象最深刻,请写出他的名字和事迹?
(4)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2、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掀起两次伟大抗争分别是?
33、《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4、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犬的战略转变。”“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票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材料四: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1)依据材料一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了“一五计划”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的尝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什么?这种尝试的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吗?
(4)1979材料四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事件?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事件及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