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但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的是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2、2014年6月热播的电视剧《十送红军》是为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剧讲述了十位不同年龄、性别、兵种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成长、蜕变、抗争与牺牲的故事,是一部真正的无名战士的赞美诗,下列不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是
A.四渡赤水 B.井冈山会师 C.飞夺护定桥 D.湘江战役
3、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成了一只“大公鸡”。与此直接相关的国家是
A. 日本 B. 美国 C. 英国 D. 俄 国
4、下表显示的是列强在中国办厂数目的变化( )
时间 | 1898年 | 1900年 |
列强办厂数目(个) | 800 | 1231 |
导致列强办厂数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辟五口通商
B.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5、“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少年瞿秋白用这八个字概括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下面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6、下列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交通运输方面成就的是
①沈阳第一机床厂 ②宝成铁路 ③武汉长江大桥 ④兰新铁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这里的“新的革命力量”指的是( )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8、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4篇署名是“皇甫平”的文章,文章批评了“一些同志”把市场说成资本主义,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利用资源的两种方式,不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标签。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文章的背后,竞是邓小平。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A.上海成为改革开放的新龙头
B.社会主义本质已被充分认识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
D.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9、以下是永安封王表,其中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A. 洪秀全
B. 韦昌辉
C. 陈玉成
D. 李秀成
10、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届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我国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11、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敌人战斗中涌现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下列人物中,杰出代表是( )
A.刘少奇
B.陈毅
C.谭震林
D.黄继光
12、历史漫画能形象揭示历史的深刻内涵,下边这幅图片形象地说明了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对中围社会的影响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3、某学者指出,“这些成就实际上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材料表述了洋务运动的
A.背景 B.内容 C.历史意义 D.局限性
14、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历时14年,纵横18省,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下列是太平天国运动大事年表,其中★处应该填写( )
A.金田起义
B.东乡称王
C.永安建制
D.西征北伐
15、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邱少云、黄继光为代表的中华儿女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创造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包括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艰苦创业精神 ③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④国际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③
D.①②③④
16、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B.没收了地主、富农、中农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
C.土地革命,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当家作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D.分给地主田地,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
17、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克拉克所说的“停战协定”签于( )
A.1840年
B.1842年
C.1953年
D.1950年
18、19世纪,英国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中英贸易困境的商品,后来,他们发现了“新的商品”可以改变贸易困境,“新的商品”是指( )
A.棉纺织品
B.机器
C.鸦片
D.枪炮
19、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这副对联最早应该出现于( )
A.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末
D.19世纪60年代末
20、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是( )
A. 公私合营 B.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 直接被没收 D.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1、改革开放后人民解放军实施的战略是—— 。
22、新中国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在人民群众之中都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创业难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创业的年代。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其中,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1)______。 |
守业更难 | “文化大革命”时期,仍然有一批科学工作者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潜心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发现了青蒿素;农业科学家(2)_____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
成就伟业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3)_____作为奠基工程,实施素质教育。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拥有 (4)_____等优秀品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
23、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4、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人物
(1)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______。
(2)中共一大当选中央局书记的是______。
(3)《黄河大合唱》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它的曲作者是______。
25、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__________,它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______》,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6、战果:第一阶段:粉碎了国民党军的__________;第二阶段:转战陕北,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_______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歼灭国民党 __________,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7、观察如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地点
B.《南京条约》中被割让的土地
28、_____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9、1898年,光绪帝按照维新派代表________、梁启超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这次变法被称为“________变法”,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________”。
30、识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图一、二人物领导了_______。
(2)图三的人物是________。他在 _____(地点)领导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
(3)图四的人物发起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是________ 。这次运动中两大口号是 ______ 和 ______。这次运动为随后爆发的 ________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1、北伐战争中两个著名战役是
32、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列举下面中共在革命时期的主要行动。
(1)反抗国民党,打响第一枪
(2)主动出击日军,破坏交通线和据点
(3)江淮儿女,推着小车支援前线的战役
33、19世纪中后期,为挽救民族危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先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材料三:康有为虽然能把皇帝拉拢过来作为权力的法律来源,但他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权力是在太后手里这一明显的事实。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天真地相信在皇帝的支持下,能克服一切困难。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最终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
——摘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他们(维新派)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赫德
(1)结合材料一,请列举出这一历史事件中的的一位中央代表人物和一位地方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场“自强运动”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自强运动的特点。
34、1992年1月至2月,有一位老人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谈话,强调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他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应当抓住时机,发展经济。
(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文中的一个老人指的是谁?
(3)文中的“一个中心”指的是什么?
(4)他的谈话有何重大意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