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剪发辫、禁缠足、称先生穿西装等社会风俗的变迁最早应该出现在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抗战胜利后
D. 五四运动后
2、英国是近代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其根本原因是
A.虎门销烟对英国打击最为沉重
B.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C.有印度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
D.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是世界殖民霸主
3、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 )
A.阿拉伯帝国
B.古巴比伦王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法兰克王国
4、不同史籍对同文馆的记述有所不同。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据下表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同文馆( )
记述 | 出处 |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 |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仅10人……学生不仅学外语……其开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
A.1862年成立时招不到学生
B.在英国的强迫下设立
C.开设了外语课程
D.文化学习开始全面与世界接轨
5、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
A.鸦片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6、“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弹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李大钊的这幅挽联悼念的是
A.洪秀全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鲁迅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的关系走过了一段风雨历程。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
①中美友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②中美关系的变化为“对峙-缓和-正常化”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美国已失去霸主的地位
④中美两国在近代史上没有发生过摩擦和对抗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8、“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庆起义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护法运动
9、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D.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0、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正确的说法有( )
①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是一场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粉碎了帝国主义及西藏少数分裂分子制造‘西藏独立’的图谋,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A.西藏自治区的成立
B.西藏废除农奴制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12、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所取得成就。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
13、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14、有专家说:“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最大——核定关税、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中国人同意这些条款部分是出于权宜之计,部分是由于不懂国际法和国家主权概念。”“这些条款”出自( )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尼布楚条约》
15、2019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小明和父母一起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团,到达陕北后,妈妈问了小明四个问题,小明回答正确的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转移
B.红军四渡赤水,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C.红军渡过金沙江,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
D.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
A.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
B.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17、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戊戌变法的开始 B.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C.五四运动的开始 D.辛亥革命的开始
18、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 )
A.南京
B.北京
C.武汉
D.重庆
19、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A.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B.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20、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国旗图案黄地蓝镶边,上绣黄龙,因此也被称作黄龙旗。由此推测,当时的中国( )
A.固守“天朝土国”的观念
B.关注外交方面与国际接轨
C.获得完整主权国家的地位
D.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的事件是_______
2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写出和下列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
A. B.
C.
A B C
23、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______,扩大侵略利益。
(2)借口:“______事件”(英国)和“______事件”(法国)
(3)起止时间:1856年10月至______年10月。
(4)发动国:______;帮凶:俄、美。
(5)经过:英法联军先后攻陷广州和大沽炮台,逼近______。
(6)结果:
①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______,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______自由航行等。
②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______的合法化。
24、______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______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5、“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这是德国人瓦德西给德皇报告中的一句话,反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无耻掠夺。这一事件是( )
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
C. 日本在旅顺的暴行
D. 日本割占台湾
2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好干部是___________;中国的杂交水稻,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________
27、1957年建成的________,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28、写出下列相应历史时期人民军队的名称。
(1)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年):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____________________。
29、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______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30、著名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________收复新疆,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1894年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________壮烈殉国
31、鸦片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32、读材料并简答:
材料:1978年,已经74岁的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伟大转折”和“全新的道路”分别指什么?
(2)“邓小平成为党的领导集体核心的会议”内容还有哪些?
(3)这给我们今后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33、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之一,它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一直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及胜利进军的原因。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个人约8000
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
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
近代城市。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业税收入 | 其它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29696 | 100 |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上述运动之间的关系?
(3) 请举出一个这场运动中所创办的民用企业,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场运动的认识。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