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港媒体在评论中国收回香港时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A.民族平等原则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一国两制”构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祖国统一就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全国人民从没忘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向台湾人民表达思念之情。时代不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进步。把下列几种方式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在网上发帖,发E-mail ②通过无线电广播 ③发表电视讲话 ④通过卫星传播信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3、1850年,林则徐深感西北边防须未雨绸缪,曾大声疾呼:“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
A.割占香港岛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割占辽东半岛
D.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4、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的口号是
A.师夷长技
B.扶清灭洋
C.变法图强
D.民主共和
5、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包括( )
①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②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③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④太平天国运动建立政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下列企业,属于民用企业的是( )
A.京师同文馆
B.湖北织布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福州船政局
7、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是
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8、1984年邓小平指出:“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这样就能吸收大批华侨资金、港台资金,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而且可以把周边地区带动起来,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起来。”据材料可知,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扩大对外交流②提升国际地位
③促进经济发展④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在20多个城市共出版了90来种报刊。下列属于维新派创办的是()
A.《申报》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
10、阅读下图《1838~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造成图中变化的事件是
A.闭关锁国
B.走私鸦片
C.虎门销烟
D.《南京条约》签订
11、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那一年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②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③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2、有英国学者指出,(英国人)完全没有想到林则徐会以果断、活力和对中国利益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付诸行动”指( )
A.编译《四洲志》
B.编译《国际法》
C.禁止中英贸易
D.虎门销烟
13、下列选项不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的是( )
A.福州船政局 B.开平煤矿 C.安庆内军械所 D.江南制造总局
14、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写到:“(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与毛泽东这种预见相吻合的史实是
A.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创建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壮大
15、近代某场运动提出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这些口号反映了这场运动( )
A.猛烈抨击封建旧道德
B.彻底改变中国人的思想
C.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D.粉碎了袁世凯的帝制梦
16、1954年制定的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7、“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引文称赞了湖湘名人左宗棠为“民族功臣”,其历史依据是( )
A.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
B.平定噶尔丹,巩固漠北边疆
C.查缴鸦片,虎门销烟
D.黄海大战,壮烈牺牲
18、以下关于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成为党和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C.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最后的胜利
D.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9、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北洋军阀统治
D.君主专制
20、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在六周之内,共屠杀了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人以上。
A.20万 B.25万
C.30万 D.35万
21、______运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三亿多农民获得土地。
22、1905年,孙中山等人成立中国同盟会,地点是在_______。大会决定创办________,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23、结果:经过一天激战,将日军______歼灭。
24、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创办的时间是_______;_____的创办,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此学堂后来改名为________。
25、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________________
(2)长江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________________
(3)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________________
26、主要内容:开放________、福州、________、宁波、________五处为通商口岸;割_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________;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________。
27、________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________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28、在下列横线上填上与之对应的事件的序号
A.西藏和平解放 B.《共同纲领》 C.土地改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E.三大改造 F.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G.一五计划完成 H.中共八大
(1)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2) 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3)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4) 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
(5) 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6) 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7)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8) 在我国建国初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30、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革命团体是_________;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的革命政党是__________。
31、南京和北京作为两大古都,南北相望,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南京篇)南京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1)请你举例说明南京“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
(2)你认为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的主要依据分别是什么?
(北京篇)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4)在解放战争的哪次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千年古都回到人民手中?
(5)你从上述内容中获得哪些启示?(至少写出2点)
32、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里程碑。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什么重要的国内、国际意义?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方针是什么?这次会议作出了哪一历史性决策?
33、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先贤们不断探索的历史。识读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三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8月,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三封电报:……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毛泽东给蒋介石的第三封复电:……鄙人亟愿与先生会面,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
(1)抗战胜利后,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毛泽东明知谈判是假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去重庆参加谈判呢?签订了什么协定?
材料二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中原中共军队辖区疾速推进。
(2)材料二这一军事行动标志着什么?
材料三(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3)材料三中“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简述其战略意义?
材料四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了三次战略大决战,这三次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4)材料四中这三次战略大决战三次战役,首先发动的战役名称?
材料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后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材料五中毛泽东这首七律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内战遗留下的什么问题至今还未解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