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英雄人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有( )
①.黄继光 ②.李宗仁 ③.邱少云 ④.左宗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在虎门海滩上,围观的群众看到林则徐将收缴来的鸦片下令销毁,大家欢呼雀跃;又看到林则徐告知外国人要做正当贸易,否则将依法严办,众人顿觉扬眉吐气。据此可以看出,林则徐虎门销烟( )
A.引起了外国商人的不满 B.杜绝了鸦片走私
C.振奋了民族精神 D.促进了对外贸易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城市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
A.国有企业的改革
B.个体经济的改革
C.外资企业的改革
D.城市面貌的改变
4、“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毛泽东去世
B.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C.“四人帮”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D.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A.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开启了国企改革的新历程
D.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6、一个同学为江西省井冈山市”红色旅游推介会”撰写宣传语,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B.改革开放的窗口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D.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7、学习历史,应该分清哪些是历史史实,哪些是历史史观。下列选项属于历史史观的是( )
A.甲午战后苏州等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运动指导思想
C.抗日战争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8、文艺能反映时代的特征下列文艺作品属于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优秀文艺作品有( )
①《义勇军进行曲》 ②《狂人日记》 ③《小二黑结婚》
④《黄河大合唱》 ⑤《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⑤
D.②③
9、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你能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A.近代化的探索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中共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10、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A. B.
C.
D.
1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 )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北洋政府逮捕北大学生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12、关于抗日战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正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抗日战争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
13、下列单元主题最适合下表的是( )
第二单元_________ 第4课 洋务运动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4、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华,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地抗争和探索。下列相关表述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A.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B.英法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新文化运动
C.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D.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15、下图所示《申报》发行的具体时间为
A.1931年 B.1937年 C.1938年 D.1945年
16、“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挽联叙述的是
A.安庆起义 B.广西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黄花岗起义
17、某纪念馆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推出了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展览。该展览分为“历史性决策”、“起义的前夜”、“伟大的第一枪”“军旗升起的地方”四个部分。该展览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萍浏醴起义
18、梁启超指出,正是辛亥革命,唤起了中国人两个方面的自觉。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19、“这场持续了约三十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忽略了。”这段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
A.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C.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D.未涉及政治改革
20、阅读表 1 太平天国运动大事记(部分),其中,造成太平天国运动衰落的转折性事件是( )
表 太平天国运动大事记(部分)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天京沦陷
21、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一次战斗中,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________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解放军的好战士________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2、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发生的变化:将抗战时期的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的土地政策。1947年颁布___________(内容看书),随后制定___________。
23、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其中__________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_________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
24、由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因此,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这一法律文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彻底摧毁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________,消灭地主阶级的事件是________,因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实行______、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______》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26、新中国建立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也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某校八年级小红同学在期中复习时对这些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如下梳理和探究。
将下列对事件和人物的梳理补充完整。
(重大事件)
______,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土地改革完成,彻底废除两千多年的_____,消灭了地主阶级。______,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______”十年大动乱结束。______(会议),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杰出人物)
______是促成西藏和平解放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王进喜赢得了“__________”的称号。焦裕禄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_____________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27、“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________运动中青年学生的呼声。
28、____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曾发表过《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9、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________在广西桂平________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0、(1)伊斯兰教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①________城创立,号召信仰唯一真神安拉。
(2)达芬奇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大师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和《②________》。
(3)1777年大陆军在③________战役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
(4)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④________》参加叛乱各州的黑人获得解放。
(5)达尔文英国著名生物学家,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科学巨著《⑤________》。
31、简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主要事件。
3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历史学习小组以此为题展开探究,若你是成员,请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1)请列举“一五计划”的工业、交通成就各一例。
(制度的变化)
(2)说出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标志。
(体制改革)
(3)说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4)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5)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感悟)
(6)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谈谈你的感悟。
33、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奋进求索。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你认为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在南京成立的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是什么?颁布了什么法律文献?
(3)请你列举南京“见证近代中国饱受劫难”的一个典型历史事件。
(4)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宣告覆灭的标志是什么?
34、阅读下列材料: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
(2)李济深对国民政府下讨伐令持什么态度?归纳他所持态度的理由。
(3)“陕变”的解决对时局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