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强占胶州湾是在
A. 1897年
B. 1898年
C. 1899年
D. 1901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82年
3、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论观点的译著是( )
A.《申报》
B.《天演论》
C.《新青年》
D.《海国图志》
4、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为中国人的航母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国近代新式海军兴起于洋务运动,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建成的规模最大的一支新式海军是( )
A.北洋舰队
B.南洋舰队
C.广东舰队
D.福建舰队
5、中华民国七年,刘大白在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新潮”指的是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白话文的使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6、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涌现的出色作品不包括下面的( )
A.小说《红岩》
B.话剧《茶馆》
C.电影《英雄儿女》
D.画作《愚公移山》
7、光绪21年(光绪元年是1875年),张之洞等人的奏折指出,“如批准条约,不仅台湾人民反抗闹事,各省军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断不甘心。结果会弄得‘民穷财尽,国防解体,海军无归宿,陆军无利器,各国侵凌,商人嗟怨,外患迭至,内变将出……战争无能布置而海防又立穷。中国将来必无可办之洋务。”该材料中的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下图为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图,这说明
A.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B.消费能力日渐降低
C.人民素质不断提升
D.城乡差别日益扩大
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
A. 维护世界和平
B. 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C. 壮大抗日力量
D. 建设新中国
10、当地时间2018年4月11日,国宝西周青铜器虎鎣,被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以41万英镑拍出。拍卖行称“它是直接从圆明园里‘获取’的,它是英国军队‘合法’报酬。”对此,中国国家文物局表示强烈谴责。“它是直接从圆明园里‘获取’的”是指
A.英军火烧圆明园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法军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11、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徐悲鸿在国外举办画展资助抗战、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国民党军血战台儿庄、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如果把这些知识点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这个主题最恰当的名称就是( )
A.同仇敌忾
B.历史转折
C.战略决战
D.开天辟地
12、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体现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刻提醒我们居安思危的歌曲是( )
A.《大刀进行曲》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松花江上》
13、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填( )
A.金田起义
B.洋务运动
C.黄海海战
D.公车上书
14、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上述电讯反映的是下列哪场战役的情况
A.百团大战 B.卢沟桥事变 C.七七事变 D.台儿庄战役
15、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被称之为“万园之园”,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断壁残垣, 造成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是 ( )
A. 英美联军 B. 英法联军
C. 英俄联军 D. 美俄联军
16、对下图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B.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C.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D.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7、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质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下列历史事件体现这一历史转型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18、20世纪前期,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相继成立,历史上,两党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其中第一次合作共同进行了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
19、1900年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清军抵抗之顽强,西方甚至有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下面对材料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记者的报道夸大其词,目的是想推卸责任
B.西方记者的报道是第一手史料,最为真实
C.以上史料反映出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
D.历史研究应主要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20、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常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这副对联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黄埔军校建立
D.北伐战争
21、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______与______。
22、天京陷落: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太平军最终未能解除威胁;1864年夏,________病逝,湘军冲入城内。________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23、1992年,_____召开,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我国加入_____,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24、全国统一:1928年底,________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25、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创造了震惊中外的“________”,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城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________”,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6、改革开放新时期后,___________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______________”的构想。 在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_____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______________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7、根据本单元所学知识判断历史事件。
( 1 )标志祖国大陆领土完成统一的是________________。
( 2 )提高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是________________。
( 3 )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的是________________。
28、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新文化运动中,______(人物)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29、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纲领起( )的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制度。
30、1952年底, 完成,消灭了地主阶级。
31、十九世纪中期和后期,面对外敌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斗争,并涌现出无数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请说出你知道的三位民族英雄或爱国将领的名字及相关的典型事件。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什么?
32、1840年至1901年的六十余年间,中国屡遭西方列强欺凌,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
请回答:
(1)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一次战争?战后签定什么条约?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19世纪中期的侵华战争中,俄国侵华与英、法相比,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3)清政府在哪一次战争中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举这场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二人)
(4)列强在侵华战争中,既有矛盾又相互勾结。指出列强联合侵华的两次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5)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你的依据是什么?这场战争中出现的民众反侵略活动是什么?
(6)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英勇的中国人民抗争史。学习这段历史,你对其中哪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或对哪一位爱国志士印象深刻?从中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或史实。
(1)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人物是____________。
(2)中国近代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军收复新疆的是____________。
(3)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____________。
(4)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____________。
(5)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__。
(6)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____________。
(7)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____________。
(8)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的是____________。
34、中国古代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华文明也在同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同时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携手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时天予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群人,他们历经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
材料三 浩浩荡荡的船队,一路上留下明朝强大的影子,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材料四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远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
(2)材料二中的“这条路”的名称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条路”有何作用?
(3)材料三中的“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指的是什么?这次“壮举”最远到达了哪里?
(4)根据材料四,说明以乾隆帝为代表的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上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5)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汉唐的繁荣和清朝的落后,你对外交政策有何感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