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国近代社会,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是报刊,报刊也因此成为各种政治力量宣传自己思想政治主张的阵地。孙中山关于中国同盟会纲领的阐述主要发表于
A.
B.
C.
D.
2、“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C.两岸关系的发展
D.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3、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顺利地恢复香港和澳门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我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为提升
C.中华民族有强烈地收复愿望
D.“一国两制”被有关各方接受
4、在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上有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我们纪念新文化运动是因为它大力提倡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自由、平等 D.民主、平等
5、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 加强中苏联合抑美力量
B. 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D. 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6、稳步推进“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规划,为我国2016-2020年五年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一五”计划为我国哪一段历史时期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
A. 1953-1956年 B. 1953-1957年 C. 1952-1957年 D. 1949-1953年
7、清末民初平民教育家陈荣衮的白话教材《妇孺三字书》中写道:“到咸丰……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与其有关的侵华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8、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福州船政局各种费用支出中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而轮船招商局自1873年至1893年所获的600多万两白银也大部分归入李鸿章的“私囊”。其意在说明( )
A.洋务运动是中国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洋务运动的经营模式存在弊端
C.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洋务运动能够抵制外资的入侵
9、新中国头三十年,我国法律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立法工作几乎一片空白。自1978年以后,我国法律框架体系逐步完善。表现在
A.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完善了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D.农村和城镇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
10、下列属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成就的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④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1、“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粹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这“一战”指的是( )
A.解放战争
B.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
D.解放台湾
12、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发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7年设立雄安新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A.军事国力不断增强
B.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C.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13、抗日战争期间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是
A. 瑞金
B. 广州
C. 延安
D. 南京
14、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愿望是。
A.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B. 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 正视史实、历史不容纂改
D. 记住历史、记住仇恨
15、“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这段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 )
A.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C.没有涉及政治改革
D.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16、学者彼得·诺兰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当时的选择是( )
A.走上了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资本
17、广西巡抚周天爵在一封信中写道:二月初一日出省,带兵一百名,如驻马嵬坡,皆不愿走;路上募一百名,又如石壕驿,未走先哭。乃如十二日甫邸武宣,而教匪偷越紫荆山而来,入虎兕出柙,先锋已到三里圩矣。……方到时县官一人,一县皆空,而纷纷向西逃者渡江船无歇时。问县(官)刘作肃有何准备?答云“只有一绳”,则大哭。我何等福气……。信中描写的是( )
A.金田起义
B.太平军西征
C.太平军北伐
D.义和团运动
18、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下列对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先生活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A.称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创建了兴中会
C.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
D.领导黄花岗起义
19、1915年12月22日晚10时,省府重要文武官员39人集中于五华山光复楼都督府,举行秘密会议,由唐继尧主持歃血为盟,誓言拥护共和,兴师起义,誓灭国贼,万苦干难,舍命不渝。随后,原云南都督蔡锷与李烈钧、唐继尧等发表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其目的是
A.反对帝制复辟
B.阻止军阀混战
C.抗击日本侵华
D.实现东北易帜
20、如图中电报共同发出是为了庆贺
A.长沙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平型关战役
21、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⑯__________________,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22、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_____________指挥中国军队歼敌一万多人,取得__________战役的重大胜利。
23、下图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的标志。该出版机构创办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4、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 夺取。
25、(题文)填空题。
(1)1926年,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其北伐的对象是____、孙传芳和_______。
(2)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_____________。
(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一年后,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______胜利结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
2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梦想是有起点的。
(1)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 运动的爆发。
(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的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7、清末有一位状元,面对民族危机,毅然弃官返乡走实业救国的道路。他是____
28、________ ,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9、洪仁玕写成《_______》,提出要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鲁迅的短篇小说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呼吁人们推翻人吃人的制度。
30、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________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905年中国国同盟会建立,以《________》作为机关刊物。
3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2)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主题的会议
(4)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32、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五四"传单
请回答:
(1)五四运动爆发于哪一年?
(2)中国的土地"不可以断送"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从这段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五四精神,你认为是什么?
33、“一国两制”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伟大构想,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它的提出者是谁?它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
34、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有“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战略决战】
材料二 文献纪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走向胜利】
材料三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总结反思】
材料四 1946年,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1)材料一中“挖蒋根”指的是什么?该措施的核心法律文件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个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优势的战役是哪一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4)结合材料四分析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