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巴中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胸怀世界,胸怀未来。

    B.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市的历史文化,我校有近90%左右的同学参加了“馆校衔接”活动。

    C.为了防止暴力恐怖案件不再发生,各地交通部门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D.能否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 2、下列各选项中字音和字形都有误的一项是(     

    A.白(piǎo)       红(yān)       (lán)       气冲牛(dǒu)

    B.粗(zhuó)       会(yán)       (sǒng)       皆知(rú)

    C.抖(chàn)       午(shǎng)   恶(zēng)       切切察(chá)

    D.气(bǐng)       (shuāng)   (suǒ)       极泰来(fǒu)

  •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2分)

    A.近日,越南对中国南海提出不少多姿多彩的要求,引起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

    B.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应受到尊重。

    C.地沟油事件在众多社会热点中出类拔萃,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D.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 4、下列句子设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背年学习汉语。

    B.故官文创之所以成为“网红”,是因为其挖掘了文创的日常实用价值的缘故。

    C.在书香文化浸润下,学校逐渐营造了善思善行的校风和求实求是的精神。

    D.《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创新表达,用电视语言彰形显了中国典籍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

    B.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能否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C.我们在修改作文时要改正并找出文章中的错别字。

    D.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 6、下面对名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行猎为线索,串联了二十五个故事。作者用这一个个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俄国农奴制度下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

    B.在《朝花夕拾》中,与鲁迅先生结识的人物先后顺序是:长妈妈、陈莲河、藤野先生。

    C.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塑造的理想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已经实现了,但有的不良行为还未彻底肃清,如迷信思想、铺张浪费、虚假虚伪等,理想还有待于进一步实现。

    D.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批正面形象,如勤劳的长妈妈、方正的寿镜吾先生、严谨的藤野先生、热情的衍太太、有情有义的无常鬼。

  • 7、下列句子修辞判断有误的一句是(   )

    A. 又一次我让农场里的一只胖大白鸭代孵,那些小家伙却高高兴兴地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比喻)

    B. 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比喻)

    C.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夸张  比喻)

    D. 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子性刚

    有父子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选自明代冯梦龙《广笑府》

    (注)①《广笑府》,明代文言谐谑小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有父子性刚不肯让人者(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遣子入城市肉。

    【3】文中“父寻至”的地方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下列对文章主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为人不能倔强固执,使气斗狠。

    B.告诉大家为人的品性:学会谦让谅解,要有宽大胸怀。

    C.告诉我们生活中要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D.告诉我们要容忍生活中凡事斤斤计较、不懂谦让的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2)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所望之景,令人凄神寒骨,万分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打猫的小男孩

    ①很久以来,一直不喜欢小男孩,大约是因为他们调皮而且逆反期长。

    ②小时候是家里最年长的孩子,便要负责各种弟弟妹妹收容工作,妹妹倒还好,弟弟们性格顽劣,即使打不过也会不要命的扑过来,每次管教都好比鳌拜最后一次进宫的感觉,又不敢下手重了,等他们长到可以用鞭子打的时候,又一个个腹黑起来,装备各种远程武器以及设置陷阱,并且擅长尿遁之术,每每疲于奔命而不得要领。成年后想起当年的事情,不寒而栗的程度可想而知。

    ③那么,我对于小男孩的改观,源于何时呢,我也说不清楚了,我只记得那也是立冬附近的一个早晨。

    ④那日我晨练回来,准备去吃早饭,见到在自家的楼下有一个小男孩,在摆弄着一手六七棵栗子一样的石块。口袋里也鼓鼓囊囊的,想必也全是那样的弹药

    ⑤饱经风霜的我自然知道这些石头是干什么用的,邻家的玻璃,沿途的车窗,都是这些石块潜在的牺牲品。一边便担心起自己的车来,心中希望他的管教者快点出现,

    ⑥男孩拖着半拉鼻涕,一路在我前面,却有一个古怪的举动,每经过一辆车的车底,都会低头去看。我初时不解,忽的见他在一辆车边停下,拿出他在玩弄的石块,就往车下丢去,奇怪间就见车下疾跑出一只猫儿来,窜入草丛,这才恍然大悟。不由更是厌恶,顽劣的对待动物,可能是小孩天生的一种残忍。

    ⑦小男孩一路和我同路,每车必看,最后与我一起来到了早餐店,恰好和我一桌,我看他低头嚼着拌面,早年长子的感觉突起,便教诲他道:“小鬼,你为什么要打猫咪呢?要知道猫咪也是会疼的。”

    ⑧小男孩抬头看着我,理直气壮道:“不打它们,车子开的时候,它们会被车子压到的。”

    ⑨我愣了一下,店家在边上就笑问那个男孩:“今天还在打猫吗?”

    ⑩男孩点头,眼里闪着泪光。

    我后来从店家那里知道,男孩家的猫咪一周前在一辆桑塔纳下睡觉的时候,被突然启动的车压死了,小男孩自此对于车下休息的猫咪有了恐惧,看到了非要打出来不可。

    我心中为了自己的臆想而惭愧,小男孩拿着石头离开的时候,我在想,我们在经过那些车子的时候,何曾过担心车下的猫呢?我们又是否可能劳烦自己片刻,捡起一块石块,为了一条生命而仅仅弯一下腰。

    我们只是走过,然后对自己看到的东西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评价的傻瓜而已。

    那一天之后,我第一次意识到,小女孩固然可爱,但是培养一个有担当的小男子汉,也是很不错的。

    冬天了,开车的朋友,开车前注意一下车下避寒的猫咪吧。

    【1】第④段加点词“弹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对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我”的弟弟们非常顽劣而难以管教。

    B.补充交代了“我”不喜欢小男孩原因。

    C.为下文写“我”只记得那个冬天早上做铺垫。

    D.与下文“我”对小男孩认识形成对比。

    【4】文中的小男孩有“担当”具体表现在(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从“我”对“小男孩”看法改变中,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不少于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来攘往( )(2)穷乡( )(3)( )(4)摩肩接( )

    【2】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

    【4】选文第④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认真阅读文章,举例说说文中“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6】选文结尾写道:“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诚然,以往年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600字左右;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