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徜徉在古城的街道,阳光明媚,古老的青石板路,各色古玩古画,精彩的民俗展演……真是美不胜收。
B.十一国庆节,人们举行了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文化广场上更是人声鼎沸,音乐声、掌声、欢呼声融为一体。
C.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
D.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俯瞰gàn 别扭niu 卸却yù 忏悔qiàn 剥脱bō 吗啡mǎ 硅酸盐guī 仙露琼浆qióng
B. 殷红yīn 撵走niǎn 伶仃tīng 猥琐suǒ 毋宁wù 告罄xīn 马嵬坡wéi 警报迭起dié
C. 修葺qì 负荷hé 胸脯fú 孱头chán 雪橇qiào 悼念diào骨朵儿gǔ 颠沛流离fèi
D. 累赘zhui 舷窗xián 挑逗tiǎo 矜持jīn 吞噬shì 铁镍niè 拾菌子jùn 应付自如yìng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选聘 烦锁 修润 沥尽心血
B.深霄 狂斓 哀悼 大庭广众
C.硕果 骨碌 书斋 悲天悯人
D.薪金 惶恐 累赘 苛绢杂税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狗·猫·鼠》《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三篇文章都提到了“长妈妈”。
B.《琐记》中因为阻止“我们”吃冰致使“我们”大半天玩不成,衍太太被“我们”起了个“肚子疼”的绰号。
C.《范爱农》中提到范爱农和鲁迅起初相识的地点是横滨。
D.《父亲的病》中陈莲河给鲁迅父亲看病开的药有败鼓皮丸、一对原配的蟋蟀、平地木。
5、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是( )
A.模(mú) 模子 模样 模棱两可
B.载(zài) 转载 载货 怨声载道
C.强(qiǎng) 勉强 强占 强人所难
D.中(zhòng) 中肯 中毒 造谣中伤
6、下列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
B. 这件事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了很多遍,但还是没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C. 读了他的诗集,我对他的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D. 这两本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
7、下面各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近期,人文节目《信·中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广泛”修饰“关注”,可见《信·中国》受关注度之高。
B.班主任李老师经常通过微信的方式和学生家长聊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句话中加点的“通过”“和”都是起连接作用的词。
C.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虽然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是也要注意各项之间的排列关系。
D.“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其中“嗡嗡”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闹”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蜜蜂当人来写。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孟母姓仉①氏,孟子之母。夫死,挟子以居,三迁为教。孟子之少也,既②学而归,孟母方绩③,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⑤名,问则广知。”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⑥遂成天下之名儒。
(选自《列女传》,有改动)
(注)①仉:姓。读音zhǎng。②既:已经。③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是指织布。④子:你。⑤立:树立。⑥子思:人名,指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孟子惧而问其故(________)
④遂成天下之名儒(__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B.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C.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D.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4】关于学习,诸葛亮和孟母分别给了儿子什么教导?
9、名句默写
(1)万籁此俱寂, 。
(2) ,乾坤日夜浮。
(3)太祖怒, ,普颜色不变。
(4)观其耸构巍峨, 。
(5)后厅临大池, ,陡上陡下。
(6)如深山茂林,坐其中, 。
(7) ,及其日中如探汤。
(8)两小儿笑曰:“ !”
10、 父亲
周盛超
①说起父亲,想必每个人都有太多的记忆。朱自清的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让多少学子和国人热泪盈眶;梁晓声也为一个由农民成为工人的父亲“树碑立传”;筷子兄弟献唱的“父亲”让多少粉丝转身泪流眼底。我不是名家也不是大师,作为一个儿子也想说说一个农民父亲的故事。
②那一年有了自家的田地、山头,父亲就带领一家人开荒造田种地,他也就成了家的“顶梁柱”和“主劳力”。每年清明过后,山里的水还是凉得让我难以忍受,父亲便开始犁田、泡谷种、下秧了,我们的年纪太小,母亲一直体弱多病,就只有父亲一个人在秧田开畦播种、盖膜——所有的工序都是一个人完成,我们只在田埂上帮些小忙。后来,我才明白是田里水冷,父亲不让母亲下田是因为怕她犯风湿,而我们呢?是山里的水凉,父亲怕冻坏我们的小身子骨。
③父亲干活时虽然会经常带我们兄妹去,可是我们年纪太小,干不了多久,父亲就叫我们到旁边的树阴下休息。于是我和妹妹就在树下捡树叶、摘野花、追着闹着。而父亲呢,只是默默地一锄一锄抡下去,不到大半天,一大块地就给翻了个遍。父亲就是这样,用一把锄头抡翻一块块地、一个个山头。他为什么执意带我去参加各种劳动,当时的我实在不解。后来知道“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古训,才明白父亲当年的一番苦心。如果我有一丝吃苦耐劳的性格,如果我有一点不畏穷苦的品行,都要感谢我的父亲啊!
④在我的印记中,父亲从不“讲究”,母亲也经常和我们提起。在那个生活窘迫的岁月,一年一套新衣服和鞋子就是我们兄妹的奢望了。每年春节前的赶集,他都会带回过年需要用于祭拜祖先的供品外,还会有我们兄妹四人的新衣服。父亲的衣服,在缝缝补补中洗了一春又一春,穿了一年又一年。抽烟该是父亲当时最“奢侈”的享受了。饭后或者劳作小憩时,父亲就会吧嗒吧嗒地吸着烟。我曾困惑地问:“爸,为什么不抽‘过滤嘴’啊?”“没嘴的更好抽”,他常笑着说。后来隔壁的伯父告诉我,“过滤嘴”香烟要贵得多,对身体伤害也没那么大。原来,他是舍不得买……
⑤我们兄妹四人逐渐长大,上学读书成为了父亲的头等大事,而学费、伙食费等支出也成了父亲最头痛的事。我是家里老大,有一段时间主动辍学在家,以便省下钱让妹妹读书,顺便帮家里干些农活,减轻父母的负担。为了让我复学,父亲叫来了很多亲戚轮番上阵劝我,最终还是无济于事。到了最后,父亲就撂下一句狠话:“不读书就跟我好好干活”。于是,田地山岭成了我的课堂,各种劳动成了我的必修课,父亲成了我的老师。每年夏天,父亲就带领我们“双抢”,“双抢”就是收完早稻再插秧,在那些“背灼炎天光,足蒸暑土气”的日子里,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作为农民的辛劳,父亲却一年又一年的坚持了下来。
⑥立秋过后,便到了“钩松脂”的时节,我跟着父亲上山开好路,用刀在松树上划出深痕,挂好松脂袋,剩下的就是“钩松脂”的环节了。每天在山上松树之间来回跑,来回“钩”,然后到中秋时节,收集好已经凝固的松脂,装成袋卖给供销社。这是我家除了养殖之外的另一主要经济来源。可是,我家养的鸡鸭经历了一场瘟疫,猪的饲料贵的离谱,最后又便宜甩卖。养殖的结果是不但亏空了本钱,还欠了信用社的一屁股债。父亲说了一句话“读书才有出路!”
⑦在父亲鼓励之下,我通过自学参加成人高考,顺利考上了广西师范大学。我把通知书递给父亲看,父亲脸上显出一阵惊喜之色后,便踱入厨房,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烟了。学费、伙食费和各种费用加在一起也要好几千呢!当晚吃饭的时候,父亲微笑着说“学费不用担心,会有的。”父亲把用来过年的猪卖了,把家里全部的储蓄从信用社里取出来,父亲还瞒着我,把家里的粮食装成袋拉去粮站卖。后来我也知道,父亲为了我顺利上完大学,向银行、亲戚都借了不少钱。父亲的目的只有一个,为我凑够学费。
⑧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农村大大小小的角落,父亲凭借给人建房建沼气池这门手艺长年累月、不辞辛劳地工作,用汗水换来的工钱,治好了母亲的腿疾,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家里的条件好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多次想接父母亲到身边。每次父亲都是一口拒绝,说留在家里照顾奶奶。
⑨父亲大半辈子为奶奶为母亲为孩子不曾离开过农村,未曾到过县城更远的地方,更加不知道大城市的繁华。他只懂得辛劳工作,只懂得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如今父亲已是满头白发,六十多岁依然白天到工地砌墙上砖,晚上睡觉后多次起身给母亲搽药按摩。每次给他打电话,父亲都是简单几句,报喜不报忧,草草几句便说我让你妈来说……啊,父亲!
⑩写到这里,我已哽噎抽泣,两眼泪奔。这么多年多次拿起笔想写一写父亲,但最终字难成行,我怕我的拙笔和肤浅,写不出一位地道农民父亲的厚重与伟岸——现在看来,也是如此吧!
⑪时光静好,似水流年,愿君不老!
【1】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2】请赏析文章中画线的句子。
(1)我把通知书递给父亲看,父亲脸上显出一阵惊喜之色后,便踱入厨房,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烟了。
(2)这么多年多次拿起笔想写一写父亲,但最终字难成行,我怕我的拙笔和肤浅,写不出一位地道农民父亲的厚重与伟岸——现在看来,也是如此吧!
【3】本文好几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做简要分析。
【4】学习这篇文章后,如果你也要写自己的一位亲人,请结合你学习后的收获,从写作手法、语言、结构等任选两方面简要说说你的写作设想。
11、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选自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1】选文第一段中写“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认为母亲挡在窗前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请说明理由。
答:
【2】将第一段中加点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
【3】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
A.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C.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
D.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本书,台阶是本书,卖油翁是本书,金东区也是本书……万事万物皆可成为“一本书”。
请以“______是一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体裁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照搬本卷内容,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和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