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臧克家的散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述了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迹。
B.《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塑造了木兰这一真切动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
C.“说”,是古代一种抒情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如我们学过的《爱莲说》。
D.儒勒·凡尔纳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其代表作《海底两万里》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自己设计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
2、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山风景区 的飞来石,远看和下面的岩石只有少许接触点,有摇摇欲坠的感觉,但却稳如泰山,令人称奇。
B.锅里的水开了,沸沸扬扬,妈妈赶紧把饺子放进去煮。
C.中国的一些传统的思想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D.街街巷巷熙来攘往的人群,有说有笑,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3、【知识竞猜】某班拟开展有关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知识抢答活动。题库里有这样一些题目,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悌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梯。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道德规范,儒家提出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阴阳割昏晓”和“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阴”都是这个意思。
C.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的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列子》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列御寇所著。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静谧(nì) 高邈(miǎo) 惩戒(chěng) 人声鼎沸(dǐnɡ)
B.莅临(lì) 吝啬(lìn) 棱镜(léng) 咄咄逼人(chuō)
C.淫慢(yín) 坍塌(dān) 水渠(qú) 头晕目眩(xuàn)
D.怂恿(sǒng) 庇护(bì) 抟土(tuán) 人迹罕至(hǎn)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禁锢(gù) 嗔怪(zhēn) 怪诞不经(dàn)
B. 虐待(nüè) 蹒跚(pán) 神采奕奕(yì)
C. 差事(chāi) 哺乳(bǔ) 麝香鸭(shè)
D. 可观(guān) 咒骂(zhòu) 柠檬树(méng)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B. 市长能否下河游泳,成了一些市民检验河道水质达标的标准。
C. 通过这次“个性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D. 各种“抢红包”活动吸引万千公众疯狂参与的原因是其玩法快速、新鲜、刺激。
7、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狂澜 猥琐 五脏六腑 一反即往
B.凛冽 肿胀 酣然入梦 慷慨淋漓
C.磕头 碾压 悲天闵人 毛骨悚然
D.闲暇 烦躁 妇孺皆知 天崖海角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梁北有黎丘部①,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②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②诮(qiào):责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_________)
②扶而道苦之(_________)
③我固尝闻之矣(_________)
④恐其父之不能反也(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送孟浩然之广陵
B.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
C.欲遇而刺杀之
D.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翻译句子。
(1)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2)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4】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9、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今夜偏知春气暖, 。
(2)但存方寸地, 。
(3)横眉冷对千夫指, 。
(4)青枫江上秋帆远, 。
(5)有所期诺, ;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6)我们热爱大地, 。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
(7)《春夜喜雨》描写想象雨后美景的句子是 , 。
(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的句子是:
, 。
10、黄旭华院士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创人和先驱之一,带领团队研制出第一代核潜艇,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曾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荣获2019年度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
阅读下面有关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抗战爆发后,沿海省份学校停办。1938年大年初四,14岁的黄旭华在母亲送别的歌声中,跟着长兄离开汕尾老家,走了四天山路到了揭阳山沟里一个临时搭起来的草棚学校。那段时期,日军的飞机声一响,老师提起小黑板带着学生跑进甘蔗林,继续讲课。战事最紧张的时候,学校宣布解散,黄旭华不得不辗转梅县、韶关、坪石、桂林四处求学。进入桂林中学后,他仍然没有找到“可以安心读书的地方”。日军飞机一轮轰炸后满城大火,一片废墟。一直流浪求学、不停躲避敌机轰炸的遭遇,让中学时的黄旭华开始思考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为什么日本军队那么疯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为什么中国人不能生活在自己家乡,而是到处流浪。祖国那么大,为什么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
材料二:
1959年国庆十周年,赫鲁晓夫来到中国,中国政府曾向他提出援助研制核潜艇的要求,赫鲁晓夫竟然傲慢地拒绝,说什么核潜艇技术十分复杂,花钱太多,中国没有能力研制核潜艇。毛主席大义凛然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句话传到部队,成为黄旭华和他的战友们排除万难,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研制核潜艇的巨大动力。1958年7月,有关部门组建了导弹核潜艇的设计研究队伍,32岁黄旭华受命参加了这支重要队伍。任务必须保密。执行任务前,他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道别63岁的母亲。分别时,母亲再三嘱咐:“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然而,母子再次相见时,黄旭华流着眼泪满口答应了母亲。他没想到,这一离别,就是30年;再相会时,父亲和二哥都已去世;母亲已经是93岁高龄。
材料三:
黄旭华当时的工作地点是一个荒山半岛,条件十分艰苦。大风终年不停地刮,刮得连树都不起来。又赶上60年代初三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主食主要是高粱米和棒子面。黄旭华是广东人,组织上照顾南方出生的同志,每月仅供应两三斤大米和一、两斤面粉。食油供应也少,黄旭华一家五口每月只有一斤半油。生活上的种种艰苦,黄旭华他们都忍受了,因为全国人民都在经受这样的困难。1964年至1965年经济情况开始好转,生活有所改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来到了,白天必须搞“革命”,黄旭华和一些技术骨干还得挨批斗。但是到了晚上,办公楼灯火通明,黄旭华和大家一起自觉加班加点,把白天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材料四:
1988年,有关部门决定对核潜艇进行一次新的极限深潜试验。了解到参加试验的一些新服役的官兵压力很大,有的写下“遗书”向他们的亲人告别……黄旭华在会上掷地有声说:“为了确保这次深潜试验的成功,我和你们一起下去!”领导上经过考虑,也批准了黄旭华的要求。试验时,黄旭华稳稳地站在指挥室里,黄旭华密切注视着下潜的深度和变化。当下潜到达极限深度时,核潜艇承受的压力已超过正常压力几十倍,钢板劈啪作响,但响声不很大;海水渗透进舱成水珠状,但没有出现漏水现象。这表明,我们的试验已超过当时美国核潜艇深潜极限的水平。试验成功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抗战时的求学经历黄旭华埋下了科学报国的信念,毛主席对赫鲁晓夫回应成了激发黄旭华他们研制核潜艇的动力。
B.为了研制核潜艇,黄旭华做出了极大的牺牲——跟老家的亲人一别30年,但他毫不后悔。
C.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政治条件并没有摧残黄旭华研制核潜艇的热情,他始终坚持研制工作没有放弃。
D.在核潜艇进行极限深潜试验时,潜艇下潜到了极限深度,丝毫没有出现异常,证明我们潜艇深潜极限的水平超过了美国。
【2】材料四直接引用黄旭华自己的话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根据材料,说说黄旭华带领大家成功研制核潜艇的原因有哪些?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菜 农
作者:崔杰
①我静静地看着他,他静静地看着书。
②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家禽的叫喊: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而他,一名年轻的菜衣,却在一片喧闹中、一堆蔬菜前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来人。
③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健硕的臂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完全就是一副典型的农民模样。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精致。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一本《陶渊明集》!一位菜农,你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起了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④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都徘徊着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神态;而每次想到这一画面,都会被我不无讥讽地贴上“虚伪”的标签。
⑤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⑥那天,我散步经过一个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那是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与画面很不协调的身影:他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一只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就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⑦我好奇地观察着: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正准备上前阻止他,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柄,在地面上挥动起来。他臂膀上的肌肉块块绽出,拖把在地面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我走上前去,地面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几行大字还未风干——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地面上的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⑧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的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⑨第二天我去了菜场。菜场一如往日一样的喧闹,他也如往日一样在看书,自顾自地默诵着。他左右的商贩,玩手机的,拉家常的,东张西望的……应有尽有,而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很难了,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当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时,他一脸的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⑩他执意要回送我些什么,使随他来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书法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铺、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屋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屋内,他铺开宣纸研起墨来。我环视左右,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他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他读古诗古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了培养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⑪他送我的是一幅书法,上面是大大的十个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选自《意林》,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第③段不仅了描写菜农的外貌,还写了他的动作神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菜农在菜市场读书时全神贯注的情态,表现了他对书本的虔敬和内心的宁静。
B.第⑦段“他臂膀上的肌肉块块绽出,拖把在地面嗖嗖游走”中“嗖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菜农写字的速度之快,表现了他写字技巧的娴熟。
C.通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菜农是一位憨厚朴实、热爱生活、追求内心宁静、做事专注认真的人。
D.本文的主人公是菜农,作者在描写他的同时,也写了其他人的活动,这样写是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商贩们的无所事事。
【2】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2、你生活的地方一定有令你心动的四季风景。时值金秋,你是否还记得其他三个季节的风景?请从春、夏、冬中任选一个季节,写出你记忆中的风景。
要求:①运用你学到的多种写景方法;②写出这个季节的特点;③不少于12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