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片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B.从2016年到2021年,郑州市级人才经费投入提高了10倍,总额达大约5亿余元左右。
C.驻马店市交警部门近期将会到学校周边严查家长、学生驾驶和乘坐电动车未戴头盔。
D.在省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心,通过小黄成功捐献淋巴细胞,使南京一名患者重获新生。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嘹亮 镶嵌 枯躁 人声鼎沸
B.啄食 花蒂 蝉蜕 小心翼翼
C.贪婪 狭隘 废嘘 刨根问底
D.惩戒 虐待 篷松 杞人忧天
3、选出加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憧憬cōng 诠释quán 摇曳yè 锲而不舍qì
B.迸溅bèng 积攒zǎn 倔强jué 一哄而散hòng
C.老鹳guàn 蕴藻yùn 称职chèn 噤若寒蝉jīn
D.发髻jiū 和煦xù 祈祷qí 潜移默化qiǎn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
A.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lǜ),鲁迅先生是 深恶痛绝(è)之的。
B.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fǔ)下,发扬滋(zī)长。
C.在那亘古(ɡèn)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pēn)着血液一样。
D.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mó)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zhuó)的本子。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观沧海》中通过写沧海,抒发了曹操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 《窃读记》选自《英子的心》,作者林海音,代表作为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
C.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赞扬了美国著名医生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D.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徘徊(huái) 酝(yùn)酿 拈(zhān)轻怕重 漠(mè)不关心
B.狭隘(yì) 殉职(xùn) 刨根问底(páo) 惊慌失措(cuò)
C.坍塌(tān) 虐待(nuè) 参差不齐(cēn cī) 畏罪潜(qián)逃
D.禁(jìn)锢 冤枉(wang) 怪诞(dàn)不经 大相径(jìng)庭
7、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①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____________。
②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___________了。
A.①咄咄逼人 ②乐此不疲 B.①咄咄逼人 ②疲惫不堪
C.①楚楚动人 ②疲惫不堪 D.①楚楚动人 ②乐此不疲
8、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太丘舍去 舍:(2)去后乃至 乃:
(3)尊君在不 不:(4)元方入门不顾 顾: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一句。
【3】文中特意强调“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有何用意?
【4】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回答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
9、古诗文默写,任选两句默写,全默的话按前两句计分。
(1)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我寄愁心与明月, 。
(3) ,思君不见下渝州。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紫色葡萄慈父心
①小院里有棵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能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就这样,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的葡萄树上——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
②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得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后来,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③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④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⑤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⑥那年,郁闷孤苦的我拿起了笔。
⑦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别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⑧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便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地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⑨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也许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B.第二段中“父亲就兴奋得像个孩子”,父亲兴奋的原因只是因为葡萄树在父亲的照料下渐渐长大,这使他很有成就感。
C.“郁闷孤独的我拿起了笔”是指“我”开始写作。
D.葡萄树与女儿是文章的两条主线,葡萄树从树苗到“站立”到结出甜美的果实,与女儿从瘫痪到心灵站立实现了逻辑上的统一。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加点部分说说句子的表达效果。
(1)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2)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4】文章标题“紫色葡萄慈父心”富含诗意,含义也非常深刻。请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并简要概括“慈父心”的丰富内涵。
11、阅读《雨夜的红灯笼》,回答小题
雨夜的红灯笼
①林决定下来了,要走。
②林望了望那两间又低又矮的教室,心中便一片怆然。夕阳斜下,屋子中砖头支着木板的桌子,以及那块发自的黑板,在余辉中发散着金灿的昏光。
③村支书老黑叔更是怆然。“林老师,你真的要走?”“走!”林咬咬牙,重重地从喉腔吐出,似乎用尽全身的力量。五天前,林接到了师大同学的来信。同学在广州是一家IT公司的老总,准备在北京设立公司,力邀林出山。
④山风悄情地吹了起来,凉凉地直往领子里扑。天上的云彩也不知什么时候聚起了厚厚的一层,黑压压的把夕阳西下仅有的一点余辉,遮了个尽光。黑暗中,老黑叔静静地蹲在地上,只有那长长的烟枪在一明一暗中才能映出他那张沉默的脸。
⑤“要走,你就走吧!”老黑叔使劲吐了口烟,屋内的烟雾更浓了。“林老师,难为你待了这么长的时间。几年来,苦了你呀!乡亲们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谁让咱穷哇!”老黑叔一跺脚,脸别在了一边。“林老师,你想走就走吧,不能在咱这山旮旯里耽误了你的前程。这些娃娃识上几个字,将来到了城里,不走错厕所也就够了。”
⑥林静静地站在低矮的讲台上,竟不知该如何劝慰这位忠厚的庄稼人了。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会儿,同学的轿车就要来了,也就要告别这个小山村,告别这个昔日的三尺讲台了。
⑦一道闪电划过,窗外沥沥地下起了细雨,一滴一滴地下着,似乎也下在了林的心上,使他的心一痛一痛的。“嘀嘀,嘀嘀”同学的轿车驶进了村边这个只有两间房舍的小学,向林发出了到来的信息。
⑧林终于坐在了轿车上,对雨中的老黑叔挥挥手说:“黑叔,您回吧!下着雨,小心着凉了。”老黑叔点点头,指指村口的小路说:“林老师,你看乡亲们送你来了!”只见村口整个小路上布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手中都提着一盏盏红红的灯笼,默默地站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一股湿热的液体在林的脸庞悄然滑落,使他分不清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泪水了。
⑨林突然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犹如一名即将奔赴沙场,身有使命的将士!不成功便成仁!终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林呕咬牙暗暗对自己说。
⑩三年后的山村小学耸立起了三幢崭新的教学大楼,山村有史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林坐着轿车带来了十几个和他当年一样援教的年轻老师。孩子们终于又坐在了宽数明亮的教室里,村口又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⑪开学典礼上,老黑叔拉住小学名誉校长林说:“这回你还走吗?林老师!”
⑫林点点头又摇摇头嚅嚅着:“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孩子没上学啊!如果,当初我没走的话……”望着远方巍峨而又贫瘠的大山,他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两间破旧的教室,又浮现出那雨夜中鲜红动人的红灯笼。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第⑤段使用了哪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体现了老黑叔怎样的心理?
【3】第⑨段写林犹如“身有使命的将士”,林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4】你认为林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5】文中的山村小学,三年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屠夫卖肉,没卖完天就黑了。在回家的路上,屠夫发现一匹狼尾随他,再把钩子挂在树上,赶紧回家了。第二天早上屠夫去他挂肉的地方,只见狼嘴里咬着肉,上颚被钩子刺穿。
(改编自《聊斋志异》)
请从“屠夫”或“狼”的角度,任选其一,自主立意,发挥想象,将以上材料改写成一篇具体、生动的故事。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