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掠江东南去
B. 上干云霄
C. 岸土赤而壁立
D. 得尽所历妙
2、请问古代的男子用来固定头发的簪子最接近于以下哪种发饰?( )
A.发夹
B.头箍
C.发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
C.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D.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于朱明王朝的打压,无论是文官儒生集团,还是孔家本身,虽不敢与皇权正面对抗,但在私底下却非常不以为意。
②《远山淡影》从旁观者角度写一对母女的故事,小说不断铺陈悬念,然而答案却始终矫揉造作地藏了起来。
③公司在出现对某项事务有分歧意见时,必须有一个能够力排众议做出最后决策的强力 领导者,这样才不会因为互相推诿而误事。
④塞罕坝防护林建成后,春冬两季的风从西北方向的刮来,可能风行一时,但不再会像过 去那样肆虐地影响北京地区。
⑤不管自己的建议是好还是不好,小组的几个成员都不能接受,这让他毫厘不爽,于是这次会议还没有结束,他就退场了。
⑥《猎场》这部电视剧,再现了当代职场种种现象,观看它就如同拿着一面三棱镜,看到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生活。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5、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误类型相同的两项是( )( )
A.《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B.坐在主席台上的是校长和校领导。
C.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D.《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摸秋①
江岸
从前,人们摸秋,大都是一种戏耍,甚或庄稼收割前的一种仪式。摸秋的人嘻嘻哈哈,并不避人,护秋的人虚张声势,胡乱吆喝几声了事。听老人们说,如果不摸秋,来年的庄稼就不发旺。
可是,1959年的摸秋②,就不是这种古老遗风的流传了,人们饿急了眼,明目张胆地去偷,去抢呢。
傍晚时分,摸秋的队伍就陆陆续续出发了,大都是女人和半大的孩子。男人们早都编排好班组,轮流护秋。女人和孩子们前脚走了,护秋小分队就跟着去了。摸秋的人里面,兴许就有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呢。男人们与其说是护秋,倒不如说是站岗放哨,保卫家人的安全。
每次出去护秋,大家都不愿意和吴孝先一起去。吴孝先是黄泥湾大队民兵营长,全面负责护秋工作,他往往能像抢占敌人山头似地猛打猛冲,追赶摸秋的人。一旦被他抓住了,少不得要打个鼻青脸肿,第二天脖子上挂着摸来的红薯或玉米棒子,接受批斗。都是乡里乡亲的,谁也不愿意这种场面出现,更不愿意摸秋的人被自己和吴孝先捉住。
你们跑快点,从那边包抄过去。发现目标以后,吴孝先兴奋地吩咐。
大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气喘吁吁地嚷嚷,我一天粒米未进,怎么跑得动?
石头站在上风口,拼尽全力咳嗽,似乎要把肺咳出来。回声在山谷间震荡着,传出去老远。
等吴孝先连滚带爬地扑到红薯地,早已没了人影,浅淡的月光下,只剩下一畦畦凌乱的红薯藤和几个没有来得及带走的红薯。
吴孝先的老婆桂英夜晚也出去摸秋。她是干部家属,害怕影响不好,向来都是单打独斗,去的地方又比较隐蔽,摸回来的东西,趁吴孝先不在的时候,偷偷和几个孩子连皮带芯吃掉,没有露出什么蛛丝马迹。但吴孝先还是怀疑。一样吃青菜南瓜,甚至吃树皮草根,没吃到正经粮食,为什么自己有气无力,桂英和孩子却比较精神呢?
吴孝先收拾不了别人,只好收拾自己的老婆桂英。
吴孝先假装出去护秋,在村外转一圈儿,又绕回屋后。他听见桂英安置孩子的声音,关门的声音。他探头去看,夜一片漆黑,恍惚看见一个人影从他家门一晃,就融进了夜色。他悄悄跟了过去。撵到村口的时候,他追上了那人,他看见那人手里提着一条布袋。
他妈的,我叫你发贱,叫你去偷。吴孝先发了疯似地追上去。
那人跑了一阵儿,很快就被吴孝先追上了。果然是老婆桂英。
吴孝先劈手揪住桂英的头发,骂骂咧咧地将桂英拖了回来。村路在桂英的身体下面哗啦啦乱响。桂英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吴孝先恶狠狠地将桂英扔回屋里,在门上挂了一把锁,又去护秋了。
第二天一大早,吴孝先打着呵欠,揉着惺忪的睡眼,回家一看,后窗大开,桂英和两个孩子不见了。找了一圈儿,原来她们住在队上牛棚里了。
一看见吴孝先,两个孩子吓得往娘身后躲。桂英紧紧护着孩子,冷冷地说,姓吴的,你是干部,我们再不拖你的后腿。从今往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当天夜晚,桂英尾随几个邻居,一起出动了。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出来摸秋。邻居大嫂们都知道她和吴孝先决裂了,就不再孤立她。可是,正当她们扒红薯的时候,吴孝先带着人又来了。大嫂们听见山坡上有人咳嗽,撒腿就跑,桂英慢慢直起腰来,站在地里,被吴孝先逮个正着。
姓吴的,只要不怕你的儿女饿死,你就抓我吧。桂英挺身迎上来。
臭不要脸的,抓的就是你。吴孝先狠狠扇了她一巴掌。
大柱和石头慢吞吞跟过来,一看,愣了。
天亮了,吴孝先背着半布袋红薯,到大队支书家自首。吴孝先根正苗红③,是老支书一手培养的接班人。大炼钢铁的时候,吴孝先日夜守着炼钢炉,守了七七四十九天,熬红了双眼,人瘦得皮包骨头。他在火线上入了党,当上了大队干部。凡是老支书交给他的任务,如果完成不好,他会吃不香,睡不着。可是——
支书,我没有护好秋,我家桂英……他痛心疾首地说。
老支书深深地叹息一声。
看着吴孝先蹒跚着走了,老支书忽然叫住他。老支书疾步走进屋,取了一样东西出来,递到他手上。
是一个冒着热气的滚烫的红薯。
吴孝先羞愧地瞥了老支书一眼,捧着红薯狼吞虎咽起来,烫得合不拢嘴。突然,他停止了咀嚼。队里红薯还没分下来,老支书家里怎么会有呢?他疑惑地抬起头来,盯着老支书。
老支书含糊地笑了。
你老婶子(即老支书老婆)……昨天夜里……也去摸秋了。老支书支支吾吾地说。
吴孝先愣了,怔怔地看着老支书,吃剩的半个红薯啪地一声掉到了地上。
不知从哪儿钻出一条野狗,箭一般射过来,叼起半个红薯,咽了,烫得呜呜噜噜地直叫。那叫声,听起来像凄厉的哭泣。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①摸秋:农村的一种习俗,每逢秋收时节的晚上,人们可以随意溜进别人家的菜园子或庄稼地,摘取成熟的瓜果菜蔬,表达对丰收的渴望与喜悦。②1959年的摸秋:1959至1961年,为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其间极左思潮、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大面积饥荒。当时国家大办人民公社,田地归集体所有,此处的摸秋,实际上是到集体的生产队地里去摸秋。③根正苗红:建国后,工人、贫下中农、军烈属子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的根,出身好,思想上革命正确。
【1】在特殊的年代,“摸秋”和“护秋”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简要说明文中加点词所包含的人物心理内涵。
羞愧:_______________
疑惑:______________
怔怔:_______________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不知从哪儿钻出一条野狗,箭一般射过来,叼起半个红薯,咽了,烫得呜呜噜噜地直叫。那叫声,听起来像凄厉的哭泣。
【4】简要分析吴孝先这个人物形象。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对比: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驾一叶之扁舟;曹操当时是___________,横槊赋诗,而你我只是___________。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景。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最终释然,懂得活在当下,不强取身外之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即使不被理解,也要坚持自我,保持内心的芬芳。
(3)《观刈麦》中借贫妇的话揭示赋税繁重,寄寓作者对百姓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语境,填写名句。
(1)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人借“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冯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的赦免并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
⑵《琵琶行》中 ,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琵 琶女才艺高超、容颜美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主人公和男子短暂的分别后对男子的思念之情,颇有点“望穿秋水”的感觉。
11、填空。
“______________”写远闻,“______________”写近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平和。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①
严羽
日近觚棱②,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琼裾玉珮鹚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③。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①本词是作者送友人廖叔仁去京城(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朝廷中担任官职时所作。②觚棱(gū léng):宫殿的屋角瓦脊。③唾壶歌缺:用东晋王敦的典故。《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写得气势豪迈,风格雄壮,如描写宫殿巍峨,衬以钱塘怒潮,境界开阔。
B.上片以叙事为主,开篇点明节令,“秋渐满”又为全词奠定慷慨悲壮的基调。
C.下片开头一句,说自己虽然能论说天下的时事,但是已经年迈,壮志空绝。
D.本词用典自然妥帖,如“富贵等浮云”“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等。
【2】词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概括说明。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赤眉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
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栒邑侯。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徙封宣平侯。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扬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帝即为彻之。笑谓弘曰:“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数年卒,无子,国除。
(节选自《后汉书》)
乙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①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自昔国家盛时,材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伤至公之道。
(节选自明朝宋濂《送会稽金生序》)
(注释)①枥:通“栎”,劣质木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
B.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
C.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
D.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工,官署名。此官所掌有两说,一说为水官,掌水;一说为工官,为百工之长。王莽时期,改少府为共工。
B.大司空,三公之一,其余两公为大司马、大司徒。此三公,分别对应秦时“三公之说”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郑声,原指春秋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受儒家排斥。此后,与雅乐相背的音乐被斥为“郑声”。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也可表示不惜罢官的决心。文中指宋弘向皇帝谢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弘忠贞刚烈,拒绝从贼。赤眉军占领长安后,派人逼迫他做官;无奈之下,他投水自尽,装死避开了赤眉军的征召。
B.宋弘清廉自守,品行高洁。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不贪恋财物;所获得的租俸都拿出来赡养亲族,家中没有一点积蓄。
C.宋弘尽职尽责,直言进谏。皇帝多看了几眼新屏风的美女图,宋弘发现后,严肃进言批评;皇帝当即彻悟,笑着接纳了意见。
D.宋弘忠于婚姻,不贪富贵。皇帝发现姐姐湖阳公主对宋弘有意,帮忙从中撮合,没想到被宋弘以“糟糠之妻不下堂”为由婉言拒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
(2)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
【5】请综合甲材料中桓谭的故事和乙材料中关于对待人才的论述,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人才。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10年,斯科特率领团队从英国出发,目标是要到达南极极点。随后他知道有一个竞争者:挪威人阿蒙森。斯科特的五人探险队于1912年1月17日到达南极,但发现阿蒙森比他们早到了一个月。阿蒙森留下一封信,等待着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并请第二名把这封信带给挪威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在返回南极洲边缘的路途上,他们遭遇极强的寒冷低温,五人先后遇难。斯科特及另外两人死时,距离最近的补给站仅有20公里,尸体连同日记在六个月后才被发现,他们死时还带着十六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