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汉床是卧具,在明清时期也是待客工具,其基本形制是( )面围子、( )面冲前。
A.二、一
B.三、一
C.一、三
D.一、二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人生难道不是一场对弈吗?_____________那些善于发现自己不足的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人,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②看看驮着雪的墨绿勃发的常青树,看看杨柳_____________而不干枯的枝条,你一定不会否认冬天绝不是一片死寂。
③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以及生活中的废气_____________在一起,进而发生反应,生成了多环芳烃,而这正是雾霾致癌的元凶。
A.唯其 柔顺 交汇
B.唯其 柔韧 交会
C.唯有 柔韧 交汇
D.唯有 柔顺 交会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北京已经开春了,大街上的红男绿女换上了春装,城墙根下,绿草悄悄钻了出来。
B.虽然他过的是箪食瓢饮的简朴生活,但他却自得其乐,感到生活很幸福。
C.他喜欢手工,技艺精湛,被他捏出来的泥人总是栩栩如生,非常逼真。
D.人一生中,无论是失败的悔恨还是成功的喜悦,常常都会令人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日的阴雨之后,终于迎来了冬季难得的太阳,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郊外阳光明媚,草长莺飞。
②“缤果盒子”这样的无人超市受到欢迎的原因有,其中的商品林林总总,总有适合你的东西,更 重要的还有其自动扫码的结账方式新颖。
③有志创业的他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都遇到了各种困难,但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假以时日, 他定会干出一番事业。
④黔东南美食无数,酸汤享有盛誉,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隆冬,一碗美味的酸汤足以让你大快朵颐。
⑤苗族的传统节曰很多,节曰期间,人们盛装出行,载歌载舞,姊妹节也概莫能外。
⑥港珠澳大桥项目中,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是迄今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工程,可见过 去的中国制造跟今天的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③⑤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学”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注释的方法。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注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解释。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至魏晋注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王弼释《周易·系辞》“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
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等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或“音训”之类为之解释。其时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琮建“八备之说”,齐大亮立“五不翻之义”。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来,我国代有“类书”之编纂。《辞海》说:“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证引的一种工具书。”《太平御览》的“天部”列“元气”“太初”“太极”等条,没有对“天”作专门解释,但对“元气”引用了二十几种古书作了说明。《渊鉴类涵》的“天部”,引用了几十种古书对“天”的解释,而对“太初”等未列条目。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
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往往是和当时西方流行的其他哲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当然和西方解释学发展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释往往也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潮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应在传承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鉴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提倡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后,我必须再说一下,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
(摘编自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13期,1998年3月)
材料二:
我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最后说:“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一分析。
第一种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谷梁传》,这两种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这里暂不讨论。据杨伯峻推算《左传》成书的时间,我们可以说《左传》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句话有很长一段叙述注释。《左传》的叙述单独也可以成为一完整历史事件的叙述,但它确确实实又是对《春秋》经文的注释。像《左传》这种对《春秋》的解释,对中国各种史书都有影响。
《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画、卦序的排列以及卦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系辞》把《易经》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它作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这种对古代经典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对后世有颇大影响,如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如此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
如果说《左传》对《春秋》是一种叙述事件型的解释,《系辞》对《易经》是一种整体性哲学的解释,那么《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其主要部分是为其“法、术、势”的法家思想作论证的。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喻老》则是更为鲜明地对《老子》作社会政治运用型的解释,篇中大都是用历史故事说明统治者的成败、国家兴衰之故等等来解释《老子》。
如果我们再从先秦典籍中找其他有关“解释问题”的方法,也许还可以找到若干不同的解释形式,但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最后,我必须再次作点说明,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注释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梳理的工作对建立“中国解释学”或有若干意义,或无甚意义,有俟贤者之批评了。
(摘编自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的解释学大致发端于对《圣经》的解释,但起初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成为重要理论。
B.有些佛教名词概念难寻汉文对应词汇,便采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常在佛经后面附上注释类文字以帮助理解。
C.东西方解释学发展情况尽管完全不同,但都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且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D.《韩非子》以“法”“术”“势”等法家思想解释《老子》之“道”,这是中国传统注释经典的一种重要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研究意义不大,而对魏晋“得意忘言”注释经典的玄学之法评价较高。
B.不同“类书”编纂方式有所不同,概念选取也有差异,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
C.《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为对《春秋》的解释,《左传》的成书年代更早一些,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
D.《系辞》对《易经》的解释,《老子旨略》对《老子》的解释,丰富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完备的哲学体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具有“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观点的一项是( )
A.孔子以《诗》《书》《礼》《乐》等经典教导学生,并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中唐文人唱和频繁,白居易与刘禹锡牵头的诗人群体唱和活动跨度长达十九年之久。
C.《三国志》有裴松之注,其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
D.《毛诗序》对《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注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
【4】《高中语文》提出“议论要有针对性”,写议论文既要“为时而著”,有现实针对性;又要“目中有人”,有读者意识,请据此分析材料二“议论的针对性”。
【5】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请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分析。
7、(题文)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概括了滕子京修缮岳阳楼的情形,并引出写作缘由。
(2)《诗经·周南·关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神地写出了男子追求淑女而不得后寤寐思服的状态。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官赋》中“______,_______”,借钉头之多,表现阿房官规模宏大,秦始皇生活纷奢。
(2)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的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劝学》就告诉我们:“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
(2)用典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通过檀道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3)孤舟一叶,不仅载文人远游,也走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古人常用“孤舟”意象来表达人生旅途的漂浮寂寞之感,或隐逸山林孤高傲世的思想,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问孔子为何以“哂”字对待子路,孔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子路轻率急躁、不谦虚的缺点。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3)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民众团结抗敌的意志不可阻挡,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一诗的末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蜀道之难攀。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冬夜读书忽闻鸡唱
陆游
龌龊常谈笑老生,丈夫失意合躬耕。
天涯怀友月千里,灯下读书鸡一鸣。
事去大床空独卧,时来竖子或成名。
春芜何限英雄骨,白发萧萧未用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冬夜”点出创作时间,又暗合诗人的人生境况,意蕴丰富。
B.首联诗人指出那些行为不端的小人们嘲笑自己,自己决定归隐的现实。
C.诗歌颔联“天涯怀友”与“灯下读书”、“月千里”和“鸡一鸣”相对,虽为宽对,但为佳对。
D.尾联诗人长叹,世上埋没过许多英雄,自己老而无成也就不必自惊自叹。
【2】诗人冬夜不眠夜读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诗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解和主张?
14、今天是第27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如果请你设计一张校园宣传海报,来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你将怎样设计呢?请加以说明。要求:紧扣“安全教育”主题,说清海报内容(文字、色彩、图案等)。1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