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甲、乙两图都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点
B.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CD段
C.甲图的a、b、c、d四个浓度中c是最适合贮藏的
D.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2、甲型流感病毒属于 RNA 病毒,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该病毒的感染,且能大大降低发生重症的风险。关于该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75%的乙醇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破坏病毒结构
B.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 RNA 组成
C.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其自身的蛋白质
D.能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独立繁殖
3、翟中和院士主编的《细胞生物学》中说过:“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下列有关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物质运输和能量转化等生命活动相关
B.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内的各种膜结构,原核生物没有生物膜系统
C.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D.细胞膜的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4、滇金丝猴主要生活在云南白马山自然保护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滇金丝猴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B.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滇金丝猴形成一个种群
C.阳光、空气、水等也参与生命系统的组成
D.滇金丝猴和冷杉共有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有器官和系统
5、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
B.豌豆根尖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含有4种碱基
C.核酸中只含有C、H、O、N、P五种元素
D.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仅存在于真核细胞
6、图示人体成熟红细胞的部分结构和功能,①~⑤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与①相同
B.④过程需要无氧呼吸提供ATP
C.成熟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处于不断更新中
D.③过程中会伴随蛋白质自身构象的改变
7、下列关于ATP和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和RNA的组成元素相同
B.剧烈运动时,ATP分解速率远大于合成速率
C.酶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D.酶一般在室温条件下保存
8、下面关于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按不同的方式脱水缩合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可按不同的排列顺序脱水缩合
C.不同蛋白质含有的氨基酸数量不尽相同
D.有些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能
9、下列物质中含有 N 元素的是( )
A.蛋白质
B.淀粉
C.脂肪
D.糖原
10、如图为某学生进行某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②步骤主要观察细胞质的大小以及细胞壁的位置
B.不同材料用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质壁分离最快的一组,细胞液浓度最高
C.若③步骤滴加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则省略⑤步骤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
D.本实验在时间上形成了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另外设立对照实验
11、核纤层普遍存在于高等真核细胞中,由特殊的纤维丝状蛋白组成。它位于内层核膜与染色质之间,核纤层蛋白向外与内层核膜上的蛋白结合,向内与染色质的特定区段结合,如图所示。核纤层能维持细胞核正常的形状与大小,有利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隔离与信息交换。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模式图以图画形式表现出部分特征,属于概念模型
B.通过结构①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C.图中结构②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若将核纤层破坏,则细胞核的形态和功能均会发生改变
12、下列有关人体内胞吞和胞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胞吞和胞吐是普遍存在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B.胞吞过程中形成的囊泡,可与细胞内的溶酶体融合
C.细胞通过胞吐排出物质的同时会导致膜成分的更新
D.胞吞和胞吐主要用于摄取养分和排出细胞代谢废物
13、人体剧烈运动时,肌细胞进行细胞呼吸的产物是( )
A.H2O、CO2、乳酸、ATP
B.CO2、乳酸、ATP
C.CO2,H2O、酒精
D.CO2、酒精、H2O、ATP
14、近期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专家提醒需警惕流感和支原体肺炎叠加风险。下列相关病原体叙述正确的是( )
A.支原体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流感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
B.支原体与流感病毒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有无细胞核
C.从生命系统的层次来看,一个支原体是细胞层次,而一个流感病毒是个体层次
D.支原体是目前已知最小原核生物,其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15、图甲是酵母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某些环境因素对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图甲中条件X和条件Y下产生物质a的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B.只检测图甲中的物质a是否生成,则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的细胞呼吸方式
C.由图乙可知,30℃是酵母菌有氧呼吸的最适温度
D.据图乙可知,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最适合有氧呼吸的O2浓度也相同
16、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国科学家迅速对新冠病毒进行核酸测序并不断深入研究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外存在一层病毒包膜,该包膜主要来源于病毒最后所在宿主的细胞膜。病毒包膜上存在很多糖蛋白,其中糖蛋白S可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ACE结合,从而使病毒识别并侵入其宿主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其结构特征符合流动镶嵌模型
B.病毒与人体细胞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D.受体蛋白ACE2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识别功能
17、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洋葱根尖在不同O2浓度及不同底物浓度情况下(其他条件适宜),从含硝酸钾的全营养液中吸收NO3的速率曲线图。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点时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能量
B.d点时离子吸收速率不再增大是因为底物浓度太高,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C.c点时影响离子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
D.b点时离子吸收速率不再增大是因为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
18、亚运会期间,外国友人来杭州观看亚运赛事之余,大力抢购西湖龙井。西湖龙井色泽嫩绿光润,滋味鲜爽甘醇。龙井茶中富含茶多酚(生物碱,主要成分为花色素类等),适量摄入有利于健康。高温杀青破坏多酚氧化酶是龙井保持绿色的关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龙井茶中富含的茶多酚主要分布在茶叶细胞的细胞液中
B.多酚氧化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C.沸水泡茶时茶叶变得舒展是叶肉细胞渗透吸水的结果
D.杀青后的多酚氧化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失去催化作用
19、将叶绿体分离后置于含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试管中,制备成叶绿体悬浮液,若在试管中加入适当的“电子受体”(比如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并给予叶绿体一定强度的光照,在没有CO2时就能释放出O2,同时电子受体被还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模拟的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的部分变化
B.该实验能够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于水
C.制备成叶绿体悬浮液需保持叶绿体内外的渗透压平衡
D.还原后的“电子受体”相当于光合作用中的NADPH
20、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
B.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D.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多样性
21、在冬季来临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植物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抗寒能力逐渐增强。下图为冬小麦在不同时期含水量变化的关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9月至12月含水量下降,主要与自由水减少有关
B.气温低时自由水含量降低,可防止结冰而损伤自身细胞
C.结合水增加,有利于植物度过不良环境
D.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与植物的抗寒性呈正相关
22、有人总结了养花秘诀:无氧不生根,无氮不长叶,无磷不开花,无镁下叶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N、P、Mg均是花卉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大量元素
B.N、P、Mg在花卉细胞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N、Mg均为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乏会影响花卉的光合作用
D.N、P、Mg在细胞中的相对含量与无机自然界中的基本相同
23、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结构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
B.在电镜下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可以看到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等结构
C.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控制细胞的代谢
D.真核细胞的核膜是分布最广泛的膜结构,附着多种酶,有利于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24、在进行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时,某同学设置下图所示的4个小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可代表雌性生殖器官,②④可代表雄性生殖器官
B.每次抓取小球并记录后,无需将小球放回原桶内
C.从②④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并组合,模拟自由组合定律
D.从②③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并组合,得到Rd的概率是 1/4
25、I.艾弗里及其同事用S型肺炎双球菌中的各种提取物和R型肺炎双球菌进行了著名的体外转化实验
a、S型细菌的蛋白质 + R型活细菌 → R型菌落
b、S型细菌荚膜中的多糖 + R型活细菌 → R型菌落
c、S型细菌的DNA + R型活细菌 → R型菌落 + S型菌落
d、S型细菌的DNA + DNA酶 + R型细菌 → R型
(1)S型细菌有毒性,可以使小鼠患________而死亡,培养基上其形成的_________表面光滑。
(2)通过相互对照的四组实验,能证明___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
(3)若将S型细菌的DNA直接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会因为体内无活S菌而_______(存活/死亡),这也进一步证实了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
II.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4)赫尔希和蔡斯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5)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在__________。
(6)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
(7)艾弗里和蔡斯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设法把____________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26、如图是细胞间的 3 种信息交流方式,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 A 表示通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② _________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图 B 表示通过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______,使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 C 表示相邻两植物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④表示__________。
(2)在动物细胞中,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是图中图 _________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激素与靶细胞间信息交流是图中图________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
(3)细胞膜的功能除了上图表示的信息交流外,还有将 _________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7、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探究,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1)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 。实验中, 该试剂的作用是 ;要用龙胆紫溶液染色,龙胆紫溶液属于 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 着色。
(2)如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部分细胞图像,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 期。
(3)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 mmol·L-1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可可碱能够 ,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4)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 。
28、图1中的X、Y、Z是图2细胞中的三种化合物,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X表示图2细胞的储能物质,则X是____。7的结构特点是____。
(2)若Y、Z是7中的化合物,则Z表示____。鉴定Y常用_____试剂。
(3)若Y、Z是8中的化合物,则Z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4)若X是性激素,则图2中合成X的细胞器为 ________(填标号)。
29、结合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______,其中有利的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______发生定向改变,这也是生物进化的实质,最终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______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3)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_____多样性。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______,这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0、下图中的甲和乙表示植物细胞的两种状态,已知在实验中甲图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转变为乙图状态。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图细胞所处的生理状态叫做______________,这种状态发生的外部条件之一是外界溶液浓度_______________(高于、低于)细胞液浓度。其中的“壁”指的是___________;“质”指的是__________,是图乙中结构中的___________(填编号)。
(2) 图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__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实验开始时该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3)若一段时间后,乙图状态又恢复成甲图状态,则该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需要的条件之一是外界溶液浓度_______________(高于、低于)细胞液浓度。
(4)乙组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做该实验,发现在没有将KNO3溶液置换成清水的情况下,质壁分离的细胞发生了自动复原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1、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需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请根据表中所列各种材料回答问题:
各种可供实验的材料 | |||||||
柑橘 | 红桃 | 黑豆 | 黄豆 | 花生种子 | 大米 | 苹果 | 血红蛋白 |
(1)原理:根据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鉴定生物组织中某种有机物的存在。如将上表材料中的______制成匀浆,其中的淀粉遇碘变成蓝色。
(2)表中适合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最理想材料是________,理由是该组织细胞______________;鉴定过程:向试管中加入2 mL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适量混匀,然后放入温度为50~65 ℃水中加热,颜色变化过程是:浅蓝色→________→砖红色。
(3)表中适合于鉴定脂肪的最理想材料是____________,鉴定时需将材料切片,并制成临时装片,其过程要用到酒精,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焦距已经调好,但发现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表中适合于鉴定蛋白质的最理想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鉴定过程:先向装有蛋白液的试管中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液后,又加入2mL双缩脲试剂B液,振荡均匀,溶液颜色呈蓝色,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2、下图甲、乙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甲、乙分别是____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___细胞。 两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_(填编号)。
(2)甲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_____(填编号); 乙图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3)若乙细胞为消化腺细胞,将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该细胞,在该细胞的结构中3H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用箭头和标号表示)。
(4)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乙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机理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