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通常将男女新婚之夜说成“春宵一刻值千金”,其实这句诗是劝人们及时学习的。请问,这句诗出自何人之手?( )
A.苏轼
B.秦观
C.陆游
D.杨万里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村庄改造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传统民俗、民居得到了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接受熏陶。
B. 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C. 谈到易建联在湖人队的遭遇,特邀评论员马健讲起他在美国打篮球的种种不易,接着,又对目前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的选人制度做出尖锐批评。
D. 诺贝尔文学奖最近几年的有趣之处在于村上春树是继续“陪跑”还是得奖,也成了中国公众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焦点人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哀吾生之须臾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B.挟飞仙以遨游
自唐显庆以来
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寄蜉蝣于天地
D.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4、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B.《诗经》源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
C.《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风”有“15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为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都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嗔怪/缜密 甲冑/压轴戏 伎俩/栉风沐雨
B. 案牍/渎职 褒义/电饭煲 祛除/曲意逢迎
C. 兴许/幸亏 捭阖/柏油路 划分/华而不实
D. 韬略/叨扰 骁勇/肖像权 坎坷/不落窠臼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山水文学审美意境论
吴功正
“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所派生出的“情景合一”论。天人合一、情景合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不少论者忽视了“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而将“意境”肢解为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其实,“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天人合一”也不是天与人天然性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说:“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因此客体本身定是被主体建构成的。”建构是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在自然山水审美中“境”是被“意”的主体功能建构起来的。
按照建构论,中国自然山水文学的一种复杂的经验现象就能得到阐释。古代山水诗同一题材重复性十分突出;诗人们结伴登临唱和,限题限韵,如此苛刻的限制并没有造成诗的意境的同一化。这是因为不同的山水诗人的建构方式不同。
中国疆域广大,名山大川遍布,每一山川的千姿百态,都为意境的建构提供了众多的对象;中国古代诗人更早发现了山水美,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又为意境建构提供了多样性主体。宏观地概括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道德伦理的山水建构。在意境形成中,主体道德伦理观念在山水对象。上物态化,这有着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意识传统,伦理化色彩较浓。
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在山水上寻求情感外化方式,这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曰:“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中国山水美学家独特地描述了“格式塔”的异质同构心理现象,含有华夏山水审美意识的特点。
哲学意识的山水建构。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是一种内视域和出发点。如苏轼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邵雍的“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曾揭示了这一点。
历史意识的山水建构。如明代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就可以从山水自然景观中感受到历史的苍凉意绪。.
中国诗人在山水物象中寻求建构,比起其他物象,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以至有送别、思乡、怀远、吊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繁富的建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丰富的山水审美意识。
中国优秀的山水诗的“意境”不全在情景本身,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洞庭之于娥皇、女英,三峡之于宋玉《高唐赋》,就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原型说和代代相因的历史传说。
因此,“意境”不是泛泛而谈的艺术原理,它显示了主体建构的美学原则,表达了个体心理,更表达了民族心态、历史魂灵、艺术精神。
(选自《中国文学美学》,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景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论派生出来的,它是“意境”存在的哲学基础,显示了中国人的和谐体认方式。
B.“意境”组合的美学结构的支点是“意”,所以“情景合一”不是情与景简单的结合,而是主体的体认,是景作用于情所致。
C.中国古代山水诗限题限韵,且题材比较重复,但意境多数并不雷同,这与不同山水诗人的不同主体建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D.中国名山大川千姿百态,中国古代诗人徜徉于其中,乐此而不疲,这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亚杰的建构论强调以主体为本位的体认活动,认为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被认识,客体本身是被主体建构而成的。
B.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山水诗文的主体建构方式包含道德伦理、情感心态、哲学意识、历史意识四个方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C.文章举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川训》的例子,阐述了基于异质同构心理的情感心态的山水建构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建构方式。
D.邵雍认为观物者不是以目观物,也不是以心观物,而是以理观物。这一看法揭示了 诗人以哲学的理性意识作为观照意识的观点。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我国自然山水文学的审美意境的?请简要概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耻学于师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肖像仪态上直接描摹了周瑜临战之时潇洒的风度和儒雅的装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是写秦朝暴政的,有《过秦论》中钳制各派思想的“________________”,还有《阿房宫赋》中的索取无度“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是用蛟龙来侧面描写音乐,《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李凭箜篌引》“_________________”突出箜篌声的感物至深。
(3)古诗中,猿猴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博得诗人的青睐,借猿啼写别离和悲苦之情,写猿啼的诗并不少见。请从高中阶段所学的“诗仙”“诗圣”“诗魔”的诗中任意摘取两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者下句。
①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断肠人,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任选三句)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_______________,余意袅袅,不绝如缕。
(4)__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
(5)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_______________,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绣山河,必然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就将壮丽江山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2)宋词中的“马”意象沉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在辛弃疾笔下,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意蕴,有以“宝马”表现临安繁华的“宝马雕车香满路”,也有以“铁马”指代雄师劲旅的“_________,_________”。
(3)自信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必备品质,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必要气质。高考在即,最能表达你满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即部属,属官。②符:这里指军中移文。③薏苡(yì yǐ):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仁叫薏米,形似珍珠,可入药。“薏苡明珠”语出《后汉书·马援传》,后世用以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wū tú):虎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当年接到紧急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毅。
B.颔联用典言事,表明诗人自己因为遭受他人的诬谤而离职,并为有功部属未能得到应有的奖赏而深感愧疚。
C.颈联表明诗人自己既有知人之明,又有论事之胆,点明他受谗被谤的原因,暗含对湖南部曲的赞赏和勉励。
D.全诗既申明己志,又慰勉友人,襟怀坦荡,层次井然,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苍凉、雄健沉郁。
【2】本诗尾联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桂州李中丞荐卢遵启①
(唐)柳宗元
凡士之当显宠贵剧,则其受赐于人也无德心焉。何也?彼将曰:吾势能得之。是其所出者大,而其报也必细。居穷厄困辱,则感慨捧戴,万万有加焉。是其所出者小而其报也必巨审矣故凡明智之君子务其巨以遗其细则功业光乎当时声名流乎无穷其所以激之于中者异也。
若宗元者,可谓穷厄困辱者矣。世皆背去,憔悴旷野,独赖大君子以明智垂仁,问讯如平生,光耀囚锢,若被文绣。呜呼!世之知止足者鲜矣。既受厚遇,则又有不已之求,以黩阁下之严威,然而亦欲出其感慨捧戴而效其巨者。伏惟阁下留意裁择,幸甚幸甚。
伏以外族积德儒厚,以为家风。周、齐之间,兄弟三人,咸为帝者师,孝仁之誉,高于他门。伯舅叔仲,咸以孝德通于鬼神,为文士所纪述。相国彭城公尝号于天下,名其孝以求其类,则其后咸宜硕大光宠,以充神明之心。今乃凋丧沦落,莫有达者,岂与善之道无可取耶?独内弟卢遵,其行类诸父,静专温雅,好礼而信,饰以文墨,达于政事。今所以闻于阁下者,无作于心,无愧于色焉。以宗元弃逐枯槁,故不求远仕、务显名,而又难乎其选也。窃高阁下之举贤容众,故愿委心焉。则施泽于遵,过于厚赐小人也远矣。以今日之形势,而不废其言,使遵也有籍名于天官,获禄食以奉养,用成其志,一举而有知思之士二焉,可不务其巨者乎?伏惟试详择焉,言而无实,罪也。其敢逃大谴?进退恐惧,不知所裁。不宣。谨启。
[注]①卢遵,柳宗元的妻弟。“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此书当是当时所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其所出者小/而其报也必巨审矣/故凡明智之君子/务其巨以遗其细/则功业光乎/当时声名流乎无穷/其所以激之于中者异也/
B.是其所出者小/而其报也必巨/审矣/故凡明智之君子/务其巨以遗其细/则功业光乎/当时声名流乎无穷/其所以激之于中者/异也/
C.是其所出者小/而其报也必巨/审矣/故凡明智之君子/务其巨以遗其细/则功业光乎当时/声名流乎无穷/其所以激之于中者异也/
D.是其所出者小/而其报也必巨审矣/故凡明智之君子/务其巨以遗其细/则功业光乎当时/声名流乎无穷/其所以激之于中者/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启,在古代有打开、禀告、书函等含义,也可特指一种陈述性的文体,这里是指书信。
B.伏惟,伏在地上想,是下级对上级或小辈对长辈陈述时的敬辞,多用于奏章或书信。
C.伯舅叔仲,伯舅,意为母亲的大哥。长兄为“伯”,次兄为“仲”,最小的称为“叔”。
D.天官,职官名称。周代的官制,以天官冢宰居首,统御百官。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通过对比施恩给不同境遇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为后文希望李中丞举荐卢遵做铺垫。
B.柳宗元认为妻子家家风优良,几代人都曾做过皇帝老师,意在表达卢遵受此影响也非常优秀。
C.柳宗元认为妻弟卢遵有着美好的品行,既能撰写文章,又通晓政事,他在当世是比较难得的人才。
D.柳宗元尽管不遗余力举荐卢遵,但同时也希望李中丞对他考察选择,而自己愿意为此荐担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受厚遇,则又有不已之求,以黩阁下之严威。
(2)以宗元弃逐枯槁,故不求远仕、务显名,而又难乎其进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身前是人间烟火,身后是边关冷月,头顶是宇宙苍穹。“做雪域高原璀璨星空下的一座界碑”,这是西藏军区某旅火炮班战士张美瀚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
在这名顶着“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从军第一人”称号的“00后”看来,选择军旅意味着“尽了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选择奔赴西藏,则是因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应该有清华士兵的身影。”
与雪山为伍,与烈日作伴,张美瀚与他的战友以身立为界碑长城,践行着“寸土不让”的军旅誓言。
请结合上面材料,完成写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