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成都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戏曲主要包括宋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B.杂剧和传奇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

    C.元曲四大家是指元代的四位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

    D.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他创作的著名悲剧有《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莱特》等。

  •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B.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C.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D.此五子者,不产于秦

  • 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天下之民     会盟而谋

    B.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连衡而斗诸侯

    C. 五十者可以帛矣   至尊而制六合

    D. 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匈奴七百余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入海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骛不驯、浩浩荡荡?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单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地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锦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地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地奔向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地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不屈不挠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201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连用三个问句,表达对黄河入海情景的想象,突出了作者对亲临其境感受壮观景象的向往,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藏族女诗人梅卓讲述乡亲们如何敬畏雪山溪水时,文章写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运用肖像描写突显人物的虔诚。

    C.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和。文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黄河的风貌,最后浓墨重彩实写黄河入海的场景,至此作者的情感也达到高潮。

    D.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后面则改称“她”,人称从客观性的表述变为拟人化的表述,意味着文章写作角度的变化。

    2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

    3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应该把本文放在哪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登”蕴含了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②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作者的急切心理和琵琶女出场时羞怯的情态。

    ③在《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意从师学习的心理。

    ④《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描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⑤《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相关习题。

    题许道宁①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下面对《题许道宁画》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海瑞,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县,供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大保,谥忠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纠擿(zhí):举发纠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B.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C.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D.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到了成年即可取字,通常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C. 世宗是“庙号”,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祖”“宗”。从汉代开始,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称“太祖”“高祖”或“世祖”。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瑞任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自己的老母亲祝寿,仅仅买了二斤肉。

    B. 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专心致志地设坛求福,无人敢言,只有海瑞上疏。皇帝见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并下令左右把他抓起来。

    C. 海瑞推行政令气势很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而受冤的人。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 海瑞再次上任后,仍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就恶人先告状,上疏诋毁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都没有同意。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县,供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2)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林清玄说:“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又说:“一个人对于苦乐的看法并不是一定的,也不是永久的,许多当年深以为苦的事,现在想起来却充满了快乐。”

    对于以上内容,你有何感悟和体验?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