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期末廊坊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老人,建国初随丈夫甘其昌将军回到江西老家,当时农村条件极为艰苦,她却   ,在乡村教师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为乡亲们办了很多好事。

    ②有的党员入党以后,就将党章   ,没有再翻看过;有的党组织搞学习教育活动,参考材料里竟然没有党章……长此以往,一些党员不知党章是什么,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③教育的过程要坚定,家长不可   ,否则孩子会开始动脑筋去想逃避教育的方法。之后再发生类似事情,孩子心中已经有了经验和预期,更不会去承担后果。

    A. 安之若素   束之高阁   半途而废

    B. 安之若素   置之不理   浅尝辄止

    C. 随遇而安   置之不理   浅尝辄止

    D. 随遇而安   束之高阁  半途而废

     

  • 2、审题立意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列议论文标题中,最不合适的两项是()()

    A.诗书继世,感诸书香 B.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

    C.砥砺修养,传家继世 D.青花罐,传家宝

    E.祖训最有价值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面对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的严峻形势,当时年仅39岁的屠呦呦肩负起两个艰巨任务:一是寻找新药;二是继续在中药提取物常山碱上做文章,解决服药后呕吐。

    B.我国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科研人员,在国内首次分离到能稳定传代的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病原体。

    C.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联合疗法作为最前沿的手段治疗疟疾,使国人深受鼓舞,倍感荣耀。

    D.在热带疾病研究与培训特别会议上,关于青蒿素及其抗疟性的几个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

  •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叨光!叨光!”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B.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效也

    C.获邑,大则得城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不能终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搪瓷缸里的温情岁月

    梅寒

    第一次与他见面时,他的手上就捧着那只白色的搪瓷缸。一屋子的亲朋好友,都用着晶莹剔透的玻璃茶杯,只有他,捧着那个破旧的搪瓷缸,悠然地呷着里面热气腾腾的红茶。那实在是一只很不成样的搪瓷缸,杯体已摔得坑坑洼洼,上面的红漆小字也磨得模糊一片而看不清字迹,常年的茶渍,已把搪瓷缸里面染成浓浓的茶色,看不到一点白颜色。

    他却宝贝一样,天天缸不离手。吃饭前用它来温酒,喝完酒又用它来泡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只搪瓷缸的年龄就比他最大的孩子——我老公的年纪还大了。一只茶缸竟然用了三十年,想想都觉得让人不可思议。

    那日我心血来潮,一个人跑到外面去买了一只上好的保健杯回来,打算悄悄把他手上那只破旧的搪瓷缸换掉,却被他发现了。

    杯子没换成,却意外地换回一段故事,一段他和婆婆与那只搪瓷缸的故事。

    春日午后,门前月台上,暖洋洋的太阳底下,他捧着一大搪瓷缸热气腾腾的红茶边喝边聊,婆婆戴着老花镜,正一针一线缝补着他的一件旧衣。他的目光悠悠,已穿过岁月的重重山水,重新回到那年那月……

    那只搪瓷缸是他进矿第二年,矿上发给他的奖品:那一年,她还同他一样健壮年轻。那时家里经济状况还很不好,那只搪瓷缸就成了家里最体面的一件用具。那种体面,却只属于常年在地下劳作的他。每次,一身煤粉、一身疲倦的他钻出矿井时,她一定会准时捧着那只搪瓷缸笑嘻嘻地守在那里。那只搪瓷缸,五冬六夏,盛放的内容始终不变,全是热气騰騰的白开水。她说,刚从井下上来的人,最需要的就是那杯热乎乎的暖胃的水。其实,矿上一直供应热开水的,盛水的保温桶就在离井口不远的地方……

    “你们不知道,你妈她年轻的时候,胆小是出了名的。可自从去给我送水,那胆子就越来越大了。那时候,从咱家到矿上,要走二十多分钟,中间是一片乱石岗子坟地,埋了不知多少被矿井吞了命的……那时家里没有钟表,天不亮你妈就提前醒了,顶着星星就往矿上走,为的是我一上来就能看见她,就能喝上热乎乎的水……也真难为她了,一送就是几十年……一杯热水送上去,任是谁都可能轻易做到,可要把那一杯热水持续不断、风雨无阻地送几十年,能如此做的,可能也就你妈……”公公呷一口茶,扭头看婆婆,满眼里都是笑意温情。婆婆不抬头,脸却微微红了:“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也跟孩子们提……”

    “不提怎么行,不提他们怎么知道?这只搪瓷缸,可是给咱家立下汗马功劳的。什么东西都能丢,它可不能丢。”再呷一口茶,公公的目光就落到那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上。眼眸里,是与他看婆婆时一样的温情脉脉。

    “其实,那时候,要是单纯为了去给你送那口热茶,还真的没那个必要。我就是不放心你,每次你下井,我这颗心都得提起来,在井口上,看着你黑头黑脸地从井下升上来,我这颗心才又放回去。我就是想去看看你,让你知道井上还有人牵挂着你……”

    “嘿嘿,我知道。我一直知道呢。每次在井口上看到你,我都跟自己说,明天早上,这个人还来给我送热水,我不能让她扑空……”话说至此,公公的眼圈儿已微微地红了。

    在矿井下工作的人都知道,其实他们每天都是在阎罗殿门口转悠。从下到矿井里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把一只脚迈进了阁罗殿里。那卑贱的生命,就不再单单属于自己。在那个岗位上做了几十年,公公也曾经历了大大小小几十次险情。他曾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早上还鲜活的生命瞬间就被黑色的巨浪吞没……他自己也曾被困井下,整整七天,他不吃不喝,竟然奇迹般生还……

    “那一次,要不是想着你妈天天在井口抱着个搪瓷缸等啊盼啊,我可能真的就放弃了,估计阎罗地府里的日子也不过就那样子了……”

    “是,那次可真快把我吓死了……”

    听着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将那一段岁月轻轻铺展在我们面前,再去看公公手上那只古旧的搪瓷缸,一股轻柔的风,就从心间轻轻掠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原来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一只小小的搪瓷缸,就装下了所有的爱和温情的岁月。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篇将破旧的白色搪瓷缸置于与亲朋好友都使用的晶莹剔透的玻璃杯的对比之中,在不协调之中设置了悬念。

    B.春日午后,门前月台,婆婆带着老花镜缝旧衣,营造了温馨的气氛,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也暗示、映衬了小说的结局。

    C.小说借公公之口讲述了搪瓷缸对温情岁月的见证,诠释了爱情的真谛,并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平常岁月里的温情。

    D.公公被困井下整整七天不吃不喝竟能奇迹般生还,既是生命的奇迹,也是爱情的奇迹,是爱的信念给了公公苦苦坚持的力量。

    2小说中的婆婆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议论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同时也说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

    鲍君徽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注)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B.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

    C.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思”表达戍卒的思乡之情。

    D.六句侧面描写,用战马听到鼓声而震惊后退来表现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之深。

    E.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班师回朝时谒见天子、获得奖赏。

    【2】诗歌的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回答以下问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平?”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单,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下列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则王许之乎    许:答应 B.百姓之不见保    保:爱护、保护

    C.何以异    异:区别 D.天下可运于掌    运:运转

    2下列词语,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 百姓之不见保 

    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各组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舆薪之不见

    C.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D.是诚不能也

    4下列对这段文字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巧妙的设喻的方法,说明君主不施行仁政、成就王业,是自己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目的是劝齐王推行仁政。

    B.文章中间为了要分清“不为”和“不能”的区别,作者又运用设喻并结合对比的手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C.作者针对当时社会长幼无序的状况,竭力推崇尊老爱幼的崇高品质,认为只要做到这样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D.这段文字多次运用设喻和对比的方法,阐明了施行仁政关键在于有所“为”的道理,说理明白晓畅,很有说服力。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习近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