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学初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A.⑤④①
B.②①③
C.⑤③①
D.④②③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
B. 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C.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尝:尝试
D.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3、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句读之不知
C.而今安在哉
D.不拘于时
4、下列各句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取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办事的官员。本文指办事的官员。
D.公:本义是对祖先的尊称,春秋时代“公”是诸侯的通称。
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云彩像是棉絮堆,高高低低,陆续不断,一直到天边。
B.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寂静下来。
C.蓝天下,一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
D.天山最高峰有常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射出猛烈的白光。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前,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花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现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患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飞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在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阴,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姹紫,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随和着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
(2)文末的“福气”是指______。
【2】第2段引用姜白石的词句,有什么用意?
【3】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 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 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阳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 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阳,流露出怡悦之情。
E.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7、名句名篇默写。
(1)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箫声之美。
(4)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5)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韩意在《师说》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似。
(3)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例,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了学习并自省的重要性。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下片诗人旧地重游,回忆往昔生活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冷漠.凄清,又惆怅。
(3)_______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4)荆轲和而歌, , 。
(5)_____________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
(2)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论及自己的志向时,说给他三年时间,他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剪影式地再现了曹操自信豪迈、文武双全的风姿。
(3)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登临诗是古诗常见题材,诗人借登临所见之景抒发内心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北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驾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先点明登临时间,随后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难用画笔描绘的美。
B.《桂枝香·金陵怀古》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C.《泊秦淮》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D.《泊秦淮》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含蓄隐晦,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与《泊秦淮》的尾句都写到“商女”唱《后庭》曲,有何用意?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假如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强,此指声音宏大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雕刻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蟹六跪而二螯
B.木受绳则直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以为轮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使之然也 蚓无爪牙之利
【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青出于蓝”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努力学习,学生就能超过老师。“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提高。
C.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D.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辑”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
【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完成作文。
请以“共赢”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书写规范,不少于7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