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挂东南枝
A.不吾知其亦已兮 B.列坐其次
C.为仲卿母所遣 D.死生亦大矣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歌体裁,因其句式长短不一,又可配乐演唱,所以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词可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词、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3、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群臣侍殿上者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沛公安在
⑤大王来何操 ⑥长于臣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此亡秦之续耳
⑨夫晋,何厌之有 ⑩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 ①⑦/②⑧⑩/③/④⑤⑨/⑥ B. 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 D. ①④/②⑩③/⑤/⑥⑨/⑦⑧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僻不当道者 当:面对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5、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沛公安在
A.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熹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言”。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占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 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 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 第二段引用《诗经》《史记》的记载,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 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 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 战国秦汉年间所谓的“三正论”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即各朝历法岁首的月份不同。
C. “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D. “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从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 苏洵《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婉地提醒唐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⑶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写了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的和谐生活景象。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于法,表现女子青春年华,容颜润泽,暗示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浓情蜜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之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2)《再别康桥》中,使用了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斜阳映照下河边柳树的美好形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用荆轲悲壮的唱词来渲染氛围,表现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歌台舞殿是互文的手法,台既可以舞,殿亦可以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歌台这边“________”,舞殿则是“________”。
(2)《六国论》写祖辈父辈创业艰辛,而他们的子孙却“________,________”,以比喻和对比手法表达对赂秦行为的谴责。
(3)“舟”是水路交通工具,也是诗词的重要意象。杜甫的《登岳阳楼》“________”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均提及“舟”,并借它抒发孤独衰老之感。
11、(1)《蜀道难》中形容由秦入蜀的道路高峻险要,难以攀登,只有鸟儿可以飞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前后出现了三次,是全文的中心句。
(3)《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和流水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伤。
(4)《咏怀古迹》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
(5) 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了作者与琵琶女因不幸身世而相互理解相互同情。
(6)《锦瑟》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典故表达诗人对美好境界的痴迷和诗人如杜鹃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描绘出南园一带从早晨到晚上的美好景致。
B. 颈联从近处着笔,视听结合,自然亲切。“度”写出了钟声的传递感,“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
C. “沙头敲石火”描写捕鱼人在河滩击石取火“烧竹照渔船”紧承上句,交代击石取火是为了替渔船照明。
D. 诗人在诗中着意刻画了田园生活的安逸,流露出浓厚的归隐情绪,暗含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无奈之情
【2】请赏析“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的精妙之处。
13、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兄潮,为县史。唐末群盗起,寿州人王绪攻陷固始,绪闻潮兄弟材勇,召置军中,以潮为军校。绪性猜忌,部将有材能者,多因事杀之,潮颇自惧。军次南安,潮说其前锋将曰:“吾属弃坟墓、妻子而为盗者,为绪所胁尔,岂其本心哉! 今绪雄猜,将吏之材能者必死,吾属不自保朝夕,况欲图成事哉!”前锋将大悟,与潮相持而泣。乃选壮士数十人,伏篁竹间,伺绪至,跃出擒之,囚之军中。绪后自杀。
绪已见废,前锋将曰:“生我者潮也。”乃推潮为主。是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泉人苦之,闻潮略地至其境,而军行整肃,其耆老相率遮道留之,潮即引兵围彦若,逾年克之。光启二年,福建观察使陈岩表潮泉州刺史。景福元年岩卒,其婿范晖自称留后。潮遣审知攻晖,久不克,士卒伤死甚众,审知请班师,潮不许。又请潮自临军且益兵潮报曰兵与将俱尽吾当自往审知乃亲督士卒攻破之晖见杀。唐即以潮为福建观察使,潮以审知为副使。
审知为人状貌雄伟,隆准方口,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乾宁四年,潮卒,审知代立。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唐亡,梁太祖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是时,杨行密据有江淮,审知岁遣使泛海,自登、莱朝贡于梁,使者入海,覆溺常十三四。
审知虽起盗贼,而为人俭约,好礼下士。王淡,唐相溥之子;杨沂,唐相涉从弟;徐寅,唐时知名进士,皆依审知仕宦。又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审知同光三年卒,年六十四,谥曰忠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请潮自临军且益兵/潮报曰/兵与将俱尽/吾当自往/审知乃亲督士/卒攻破之/晖见杀
B. 又请潮自临军/且益兵/潮报曰兵与将俱尽/吾当自往/审知乃亲督士卒攻破之/晖见杀
C. 又请潮自临军/且益兵/潮报曰/兵与将俱尽/吾当自往/审知乃亲督士卒攻破之/晖见杀
D. 又请潮自临军/且益兵/潮报曰/兵与将俱尽/吾当自往/审知乃亲督士/卒攻破之/晖见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耆老”指老人,多指德高望重者。如:《三国志·吕蒙传》:“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
B. “观察使”是唐后期设置的地方军政长官,负责考察地方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宋代观察使为虚衔。
C. “仕宦 ”,指做宦官。如《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D. “谥”,指古代帝王、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审知兄弟有勇有谋,无所畏惧。兄弟俩因为有才干,被已攻陷固始的寿州人王绪召至军中,并安置下来,后被任命为军校。
B. 王审知能成就大事,因其兄助。王审知攻范晖不克,要求班师被王潮拒绝;又请求王潮亲自督战,王潮欲亲自上阵攻城,他受激励,亲自率军攻破城池。
C. 王审知相貌奇伟,为人谦和。王审知身材魁梧,鼻高方嘴,常骑白马,军中称其为“白马三郎”;虽然从盗贼起家,但为人节俭,喜好礼仪,对待士人谦和。
D. 王审知吸引士子,重视教育。他招揽了不少名士前来投奔,其中包括王淡、杨沂、徐寅等人;他还修建了四所学校,教育闽中优秀的士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属弃坟墓、妻子而为盗者,为绪所胁尔,岂其本心哉!
(2)审知岁遣使泛海,自登、莱朝贡于梁,使者入海,覆溺常十三四。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
“一”是最简单的一个字。“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自古至今,“一”字的字形始终未变。“一”同时也是中国汉字意蕴最丰富的一个字。“一”可以象征创造,“一生二,一生三,三生万物”,缤纷世界源于质朴的初始;“一”可以象征勇气,“一览众山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那种俯视一切、不怕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激荡人心;“一”可以象征团结,“一呼百应”“万众一心”,无数个体因为同一个信念聚成一堆火,拧成一股绳……
假如你是中国汉字博物馆的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汉字“一”?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解说词。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