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锋利的牙齿 嘶哑的声音
B.强大的怪物 庞大的力量
C.猛烈的摇晃 绝望地尖叫
D.慢慢地后退 悄悄地向前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长途跋涉 山青水秀 亨誉世界 疲惫不湛
B.秦然自若 苦思冥想 扶老携幼 忘思负义
C.莫逆之交 勃然变色 饱经风霜 声色倶厉
D.座无虚席 星罗棋布 目不转睛 专心至志
3、依据情境内容,横线上应填的歇后语最恰当的是( )
六一儿童节,同学们______,节目精彩极了。
A.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B.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C.芝麻开花——节节高
D.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4、填入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个推销员三番五次来我家,妈妈 ,就买了他的东西。
A.不屑一顾
B.不厌其烦
C.不胜其烦
D.不屈不挠
5、下列哪一项填入句中比较合适?( )
《雪梅》这首古诗写梅雪争春,之所以分不出高下,是因为 。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D.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6、填入句中的关联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 )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 )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
A.不仅……还…… B.因为……所以……
C.即使……也…… D.虽然……但是……
7、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欲将轻骑逐 (骑兵) 心急如焚 (烧)
B.众鸟高飞尽 (没有了) 最喜小儿亡赖 (顽皮,淘气)
C.鸡犬相闻 (用鼻子嗅) 博学多通 (通晓,明白)
8、根据语境写成语。
(1)节假日,大街上的人可真多,我想到了 、 等成语。
(2)我常听爷爷讲古代文人的故事。当听到曹植在七步之内吟出了有名的《七步诗》时,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真是 、 啊!”
9、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说说你对所填诗句的理解。
【3】通过这首诗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10、餐桌上的谜底(11分)
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瞧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飘出的肉香。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馋了。
每次,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我都会身不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1)(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这时,邻居会夹上一块放在我的手心,说:“回去吧,回去叫你妈妈也买一点肉吃。”有时几个弟妹也去,搅得邻居好烦。
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
a 妈妈没有回答我 。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想!做梦都想。”妈妈说:“好吧,你跟我去。”
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线内的土方给20元钱。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起了泡。妈妈比划着说:“得2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就又得2元钱了。”我 (2) (支持、支撑、坚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妈妈说:“你歇一会儿再干吧。”我就这样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仍然很热,b 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这么苦,我甚至不想吃肉了。
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妈妈从工头那里领了20元钱,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妈妈背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吃肉,我都喜欢,妈妈就买了5元钱的鱼和5元的肉,留下10元钱买油盐酱醋。
晚上,餐桌上摆上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妹们都吃得香极了。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是的,我知道了。”
不同的是,邻居家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他们有力气,而我们还小。
妈妈又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面对妈妈,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那年我11岁。
(1)文中两处横线上分别应选的词语是:(1) ;(2) 。(2分)
(2)这是一篇 类的记叙文,记叙顺序属于 。(2分)
(3)画线句a写“妈妈没有回答我”是因为( )。(2分)
A.空说道理,不如让其亲身体验。
B.妈妈无钱买肉,心里难受,无言以对。
C.妈妈不愿买肉,不予理睬。
D.妈妈认为孩子要求过分,不必理睬。
(4)画线句b写“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是为了突出( )。(2分)
A.虽到初秋,天仍然很热,所以出汗多。
B.劳动艰辛,出汗多。
C.妈妈身体虚弱,好出汗。
D.妈妈宁愿多吃苦流汗,也不愿让儿子干。
(5)联系课文,说说“餐桌上的谜底”到底是什么?(3分)
11、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A)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
(B)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1】这两个语段描绘的都是______图,但也有所不同:语段A描绘的画面中不仅有密布的星群,还有菜园、蓝天的映衬,画面是______的;语段B描绘的画面中有深蓝色的天空、“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的星,还有船,而且“船在动,星也在动”,使画面具有了____________。
【2】你也看到过繁星满天的情景吗?请写一写你当时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流风景胜地——漓(lí)江
①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一流风景胜地,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shuò),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闻名中外。
②漓江风景区一带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沿途景点目不暇(xiá)接,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③漓江景色之奇还在山光水色之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变化万千。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这时的山水就更具有一种朦胧之美。
【1】阅读短文,请提两个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入横线上。
①沉迷,过分地爱好。________________
②全世界一致认为。________________
③东西很多很好,眼睛来不及看,一时看不过来。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A.用“ ”在文中画出介绍漓江风景区的位置的语句;用“﹏﹏﹏”画出描写水中倒影的语句。
B.用双横线画出体现第②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
C.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是这段的第 句话。这段话是按 结构来写的。
【4】第②自然段中哪几个词语概括了漓江风景区一带的特点,请美观地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劈柴得找纹路
院子里有一个少年心里非常苦恼,进入高中已经快半个学期了,他仍然像初中时一样,希望凭努力加汗水就能把高中的课程学好。可事情远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他每天熬夜到十二点,成绩依旧提不上去,看看班上的有些同学,学得轻松,成绩也不错。
怎样才能像别人一样学得轻松,又能提高成绩呢?
星期天,他回到家里,只见爷爷正在院子里劈柴,那是几块从江上捞上来的栗柴,坚硬无比,爷爷照着纹路劈下去,不一会儿,一块栗柴就被劈成几小块了。看爷爷一副 的样子,他也想上去试试。
于是这个少年也像爷爷一样卷起袖子,紧握斧把,把斧子高高举起,重重地落了下去,只听见“当”的一声,震得他两手发麻,斧子也丢向了一边,栗柴上只是留下了一道细小的痕迹。爷爷见了,上前去对少年说:“劈柴得找纹路,栗柴本是种硬木,如果不找纹路,随便劈下去,特别是劈在疙瘩上,根本就劈不动,还会把手震得疼呢!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呀!”说完,爷爷就弯下腰,指着柴的纹路对少年说:“按这个纹路劈下去,三四下就可以把柴劈成小块的了。”果然,少年按爷爷说的纹路,再次举起斧子劈下去,栗柴就裂开了一道口子,三斧子下去,一块栗柴就劈好了。看来,方法很重要。少年似乎悟到了什么。
后来的日子里,少年边学边思考,对每一门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慢慢地摸到了学习的门道,感叹说:“劈柴得找纹路,读书学习也要找到好的方法,才会事半功倍。方法恰当,就会一通百通;方法不当,再努力也是一窍不通呢!”
【1】文中的画线句是对少年劈柴时的( )描写。
A.语言
B.动作
C.神态
D.心理
【2】在第三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入一个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松自如
B.不堪重负
C.气喘吁吁
D.汗流浃背
【3】对少年心里苦恼的原因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自己与班上同学合不来。
B.班上有些同学学得轻松。
C.班上有些同学成绩不错。
D.自己熬夜到十二点,成绩依旧提不上去。
【4】栗柴坚硬无比,爷爷一下子就劈好了,原因是( )
A.爷爷力气大。
B.爷爷经常劈柴。
C.爷爷劈柴时找准纹路。
D.爷爷劈柴时聚精会神。
【5】少年两次劈柴有什么不同?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使用力气不同。
B.劈的木柴不同。
C.劈柴的方法不同。
D.劈柴的态度不同。
【6】短文第三自然段中提到“那栗柴坚硬无比,但爷爷不一会儿就把它劈成几小块,少年也想上去试试。”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读者认为,尾段内容显得多余,可以删掉,你同意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学习或生活中经常遇到,选一个来写一写。(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内选段,完成文后练习。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节选)
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癌症很可怕,但如果在只有几个癌细胞的时候就能发现的话,死亡率会大大降低。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生病的时候,需要吃药。现在吃一次药最多管一两天,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能够让药物效力缓慢地释放出来,服一次药可以管一周,甚至一个月。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 ”画出来。
【2】下面哪一项不是纳米技术在应对疾病方面发挥的作用?( )
A.可以早期检测与预防
B.能够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C.可以免于吃药
D.可以让药效更长久
【3】如果删除了文中加点的词语“最多”,句子的意思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一段话,你希望纳米技术在应对疾病方面还可以有哪些神奇的功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展开想象,写一写。请仿照上述选段的写法,以“未来的汽车可以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为开头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百字练笔
阅读课文《西门豹治邺》,邺县百姓打算做一块牌匾送给西门豹,请你给这块匾设计题字(4~8个字),要求能恰当地表达出他们的感激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病句。
(1)爷爷给我讲了许多过去的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一段话。
早晨,我到学校举行联欢会。走在路上,我呼吸着青新的空气。到学校后不久,联欢会就开始了。表演完精彩的节目,对我四年级的合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修改下列语段中的四处错误。(标点1处,错别字1处,病句2处)
一个早晨的冬天,我背着书包去上学。刚走出家门,一股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直往我脖子里铅。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自言自语道,“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
每个学生都会有心儿怦怦跳的体验,考场上题目做不出来时,第一次登台演讲时,比赛后得知获奖的消息时,……请你以“心儿怦怦跳”为题目,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写下来。
要求:
1.把事情写清楚,要有真情实感,350字左右。
2.写清故事的主人公。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