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充词语并分类
风( )日丽 垂头( )气 专心( )志 粉妆玉( )
救死( )伤 南( )北辙 昂首( )胸 大公无( )
( )竽充数 舍己( )人 月朗星( ) 视死如( )
(1)描写人物形态的词语:
(2)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3)描写自然现象的词语:
(4)写寓言故事的词语:
2、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
(1)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
(2)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
(3)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笫二个星球。( )
(4)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
3、看拼音写词语。
天安门广场上huì jí________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起初,全场sù jìng________,毛主席xuān gào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场上bào fā________出pái shān dǎo hǎi________般的掌声。
4、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走进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风俗民情,离别时都依依不舍,真是“_________________”。跟随作家宗璞,我们看到了丁香的美丽姿态,懂得了___________。在黎巴嫩诗人__________的笔下,我们从花的视角看到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现象,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
5、写反义词。
反义词:残疾——(_____) 从容——(_____) 泰然——(______)
6、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展开的。
【3】读画波浪线的诗句,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B.这句话写的是红军翻越五岭、乌蒙等大山的情景。
C.“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D.“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是诗人伟大的胸怀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
【4】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第一幅是过五岭,请照样子写出另外四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材料。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书……壁”的意思是“放在墙壁上的书”。
B.“长扫”中的“长”字有“常”义,“长扫”即“经常打扫”。
C.“排闼”是说山峰仿佛带着青翠之色推门而入,赋予了青山动感。
【2】细品古诗,感受语气,本诗可以用( )的语气来读。
A.快速、激昂
B.舒缓、闲适
C.低沉、飘渺
【3】与本诗后两行结构不同的诗句是( )
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本诗作者是我国宋代著名的诗人,我们背诵过他的很多诗。下面诗句中不是他创作的是( )
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5】读《书湖阴先生壁》的后两行,试着描写你想象出的动态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提示,填写诗句。
品读了《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我们按捺不住对大自然的向往,整理行装立刻出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过山庄,去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山郭外斜”的宁静闲适;游黄河,去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磅礴气势;宿江边,去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的空旷寂寥;访草原,去体会老舍笔下那种“既使人_______________,又叫人______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境界……
8、课外阅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词牌名______,词名是______。
【2】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
9、课外阅读。
避重就轻
一位年近花甲的哲学教授在上他的最后一节课。在课程快结束时他拿出了一个大玻璃瓶,又先后拿出两个布袋,一个装着核桃,另一个装着莲子。然后他对大家说:“我今天给你们做一个实验,我还是在年轻时看到这个实验的。我至今仍然常常想起实验的结果,并且常用这个结果激励自己,我希望你们每个人也能一辈子记住这个实验,记住实验的结果。”
在座的同学们当时都感到奇怪,哲学课还能做实验吗?就用那些核桃和莲子?
老教授把核桃倒进玻璃杯中,直到一个也塞不进去为止。这时候他问:“现在杯子满了吗?”
学过哲学的同学已经有了几分辩证法的思维。“如果说装核桃的话,它已经装满了。”
教授又拿出莲子,用莲子填充核桃还留下的空间。然后,老教授笑着问:“你们能从这个实验中概括出什么哲理吗?”
同学们一个个开始发言,有人说这说明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有人说这说明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可以挤出来的。还有人说这说明了空间可以无限细分……大家的发言很踊跃。
最后,老教授说:“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还没有说出我想让大家领会的道理来。你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先装的是( )而不是( ),那么( )装满后还能再装下( )吗?你们想想看,人生有时候是不是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被许多 困扰,看着人生就沉埋于这些琐细的事物之中,到了最后,却往往忽略了去做那些 。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实验,[ ]莲子先塞满了,[ ]装不下核桃了。”
一片静默之中,在座的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人性的一个弱点:避重就轻。[ ]知道哪个更重要,[ ]总会找到各种理由去回避它。当然,结果是味淡的莲子嚼了不少,却难有机会品尝那香而略苦的核桃了。
人的生命有限,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庸俗,那么懦弱,那么难以选择。或许有一天我们终会发现:我们的获得远远大过放弃。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激励( ) 琐细( ) 静默( ) 回避( )
【2】把“莲子”和“核桃”填入文中合适的括号里,把“无关紧要的小事”和“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填入合适的横线上。
【3】在文中中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关联词语。
【4】教授的实验意味深长,莲子和核桃寓意深刻。在现实生活中,“莲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核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教授用核桃和莲子做实验,有的学生悟出_____________,有的学生悟出_________________,有的学生悟出_________________,教授最终引导学生发现人性的弱点——_______________,领悟到____________________。
【6】教授在最后一节课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请简要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照样子,仿写两句比喻句。
例: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可以挤出来的。
时间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回忆一下,你有过“避重就轻”的经历吗?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短文带给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生物迁徙,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
①有人说,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人们常常为了理想去到远方,但又为了亲情重回故里。很多生物也一样,它们也有着自己波澜壮阔的迁徙盛举。那么,它们的迁徙又是为了寻找些什么呢。
A
②生物的迁徙是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压力导致的,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选择。冬天来临,气候骤降,没有充足的食物供应,而它们又没有其他办法,比如冬眠,于是只好选择逃离,待到山花烂漫,气候回暖时再迁回来。所以,生物迁徙便是为了寻找更加适合生存的环境,或是充足的食物,或是舒适的气候,或是利于繁殖的条件。
B
③对于生物如何确定它们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了好奇。其实,确定迁徙路线,生物自有妙招。人旅行时会带着地图或指南针辨别方向,而迁徙的生物可没有这样先进的设备,但是它们却从不会迷路,它们的奥秘是什么呢?科学家认为,迁徙生物都有其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最近还有研究认为很多生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候鸟是一种典型的代表,候鸟在长距离迁徙时,大脑能记录下每一个特殊地点的磁场特征,将它们之间的距离、方向信息组合在一起,绘制了一张精准的“地图”,据此找到到达各个目的地的飞行路线。然而有趣的是,有科学家发现即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途进行迁徙,也就是说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了它们,它们生来便知道自己该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
④气候条件的改变,是驱动生物迁徙的根本原因。而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平均气温升高了0.4~0.8℃。这会如何影响生物的迁徙呢?很多生物之所以选择迁徙是为了逃离冬天的寒冷,温度升高对它们似乎是有利的。
⑤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便是不少生物需要的是较低的温度,比如鱼类。气候变化影响海水的温度,很多鱼类选择逃离赤道附近的热水域,向更冷的水域移动。由于气候变化,北美水域中超过70%的海洋物种的栖息地发生了变化。更骇人的是,科学家通过分析,发现如果不阻止气候变化,34%的动物,57%的植物,将失去一半甚至更多的生存区。
⑥科学家说,迁徙是生物对恶劣环境的集体逃离,是对生存压力的妥协,是不可不做的选择。对这些迁徙者来说,行万里迢迢之路,看不一样的风景,或许也是在找寻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吧。
【1】根据文意,在文中A、B处各补写一个小标题。
【2】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动物迁徙而不迷路的奥秘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活雷锋——朱伯儒
朱伯儒伯伯高高的个子,他那双深沉的眼睛给初次见面的人一种严厉的感觉,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凡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不管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他都热情帮助别人。人民的疾苦牵动着他的心,他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
朱伯伯关心他人的事迹多得很。
在河南省内乡县时,他看到这里的群众生活困苦,就写信给自己的妻子,要她把家里的旧衣服多寄些来给群众。
在武汉空军基地上,身为民工大队长的朱伯伯,成天和民工一起艰难地施工,他流的汗从不比民工少。民工的家属到工地探亲,他总是把自己的住房让出来,自己和民工挤在一起过夜。民工胡士元是个能干的好青年,可是身体弱,家庭生活又困难,他生病以后一连五年,都是朱伯伯为他出钱治病,接济他全家人的生活。
1975年,在火车上,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突然患病急需输血。朱伯伯毫不犹豫地献了血,又改变了自己的路线,一直把这位老人送回家。||
是什么力量促使朱伯伯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好事呢?朱伯伯说:“没有人民的养育,我活不到新社会,更不能成为一名干部。我对人民有感情,看到别人遇到困难和不幸,就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要尽力去帮助他们。” 朱伯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素不相识:
毫不犹豫:
2.这篇短文写了朱伯伯关心别人的哪几件事?
3.写出第二部分的段意。
4.文中哪几句话说明了朱伯伯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好事的原因?
12、阅读。
迷人的夏季牧场
就在群峰环绕中,一片绮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沿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无边的草原是这样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闪烁着白光。
当你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尽情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成千上万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膘肥体壮,毛色格外发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落日映红了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烧起铜壶在准备晚餐。
当家家蒙古包吊壶三脚架下的野牛粪只剩下一堆红火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冬不拉的弦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这是十家八家聚居在一处的牧民们齐集到比较大的蒙古包里,欢度一天最后的幸福时光。
深夜,整个草原沉浸在静谧中。如果这时你披上一件皮衣走出蒙古包,在月光或繁星下,你就可以朦胧地看见牧群在夜的草原上轻轻地游荡。夜的草原是那么宁静而安详,只有漫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这大自然的遐思……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风平浪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碧辉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按照____________顺序,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千里牧场的绮丽风光。
【3】“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这句话的作用是衬托( )
A.牧场的辽阔。
B.牧草的肥美。
C.牧民的勤劳。
【4】本文是怎样围绕“迷人”这个中心意思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惟一的听众》片断,回答问题。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年轻的林子,地上铺满了落叶。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脚步声,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尽管这里没有父亲与妹妹的评论,但我感到懊恼,因为我显然将那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我不由得诅咒自己:“我真是个白痴!”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而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已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我,说:“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于是继续拉了起来。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惟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我又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而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同时每天清晨,我还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惟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了。有一次,他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了她是个可怜的聋子。
(1)给列划线的字注音:
洋溢 诅咒 独享 湿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父亲和妹妹的话对我有怎样的影响?促使“我”有怎样的行动?
(3)第一天早晨,拉响了第一支曲子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对自己有了怎样的评价?
(4)当我发现有一位老人在林中听到了我拉的曲子后,我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5)在语段中找出对老人的语言描写并加以仔细体会。
(6)从选段中可以看出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
14、非文本性阅读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增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空气、土壤、水等造成污染。大量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居民健康。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其优点有:一、可以减少占地。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可达60%以上。二、可以减少污染。如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三、可以变废为宝。比如使用的塑料快餐盒、方便面碗、一次性筷子等,这些生活垃圾中有大部分可以回收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但分开就是资源。四、可以减少危害。例如扔掉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也是时有发生。
(材料二) 1.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等。2.厨余垃圾,包括剩饭剩菜,菜梗菜叶,动物内脏,果皮瓜皮等。3.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墨盒、废油漆桶、过期的药品、废灯管、杀虫剂等。4.其他垃圾,包括废弃食品袋、保鲜膜、纸巾、贝壳、坚果壳、灰土等。
(材料三)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颁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我国推动垃圾分类进行了总体规划。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问题不断,有居民说:“扔个垃圾,站在垃圾桶前想半天,分不清,真是麻烦!”也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垃圾分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紧密配合,同时,还要制定惩罚和奖励政策。只有大家各司其职,各扫“门前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才能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1】我国垃圾分类的标准是( )
A.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玻璃垃圾
B.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C.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
D.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玻璃垃圾
【2】家里的灯管坏了,明明应该将它投放在( )
A.厨余垃圾桶
B.其他垃圾桶
C.有害垃圾桶
D.可回收垃圾桶
【3】“1吨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最能表明垃圾分类的优点是( )
A.减少占地
B.减少污染
C.减少危害
D.变废为宝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材料中的“大家各司其职,各扫‘门前雪’”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垃圾分类的好处显而易见,可实施起来仍有困难,请你为这一制度的推行提两条可行性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仿照例句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变换句式。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变换成否定句)
17、按要求写句子。
(1)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四团的战士必须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在回信中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嘎羧要走的消息传遍全寨。(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嘎羧凝视着江面。(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坚持植树造林,我们使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①诸葛亮对鲁肃说:“三天要造好十万支箭,这件事得请你帮我的忙。”(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学校里只给每人发一张票,这真叫人为难。(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美,到处存在着,重要的是要有发现美的眼睛。(仿写句子)
例:老师说:“书声琅琅、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
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子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
材料:请以有一种责任叫做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5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