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宜春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先连一连,再填一填。

    (1)意欲捕鸣蝉           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时强弱在于力            正是橙黄橘绿时

    一个篱笆三个桩            忽然闭口立

    一年好景君须记            万古胜负在于理

    (2)老师常说:“ ,泰山移。”只要团结,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3)《山行》的作者是唐代的 (李白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 。”

  • 2、读了《浪淘沙》这首诗,我想起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__________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_____________

  • 3、名著阅读。请写出下面人物出自哪部文学名著及作者。

    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经过前半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_____的桑娜夫妇,_____的老支书,_____的狼牙山五壮士,_____的郝副营长;我们随着作者的如花妙笔,参观了_____的草原,观看了_____的开国大典,见到了_____的丁香花……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

    (3)《丁香结》一文从颜色、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了丁香花,表达了作者的生活_____态度。

    (4)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

    (5)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6)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7)我们常说的“五彩”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别出( )( )        ( )( )        ( )( )撞撞

    惟妙( )( )        ( )( )        ( )( )转向

    全神( )( )        ( )( )        ( ) ( )大吕

    ①仿照画“ ”词语,再写出三个含人体器官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_____        逶迤—— _____ 

    磅礴——  _____      云崖——____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诗。

    【5】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诗句,回答问题。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写出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古诗欣赏。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江畔独步寻花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从这首诗中的“寒”“孤”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________诗,我们曾学过的这一类诗有《________》。

    3《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从诗中“留连”“自在”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的心情。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知识窗。

     闹市读书

    1911年---1918年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期间,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什么是闹市,也就是街上最热闹的地方,譬如说长沙成章街头的菜市场,他每天都坐在那看书,以培养自己看书的静心、恒心。后来毛泽东成为国家主席,仍不忘每天看书,并把它看书的地方称为菊香书斋

     

  • 10、阅读短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二泉映月

    ①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yè)。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②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cóng)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③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mǐn)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④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yíng)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⑤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dàng),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⑥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摇曳(_____) 泯灭(_____) 萦绕(_____

    【2】第②自然段中,“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是怎样的?请你联系生活,通过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时,我们可以从内容对比中想开去。文中阿炳第一次来到二泉边,听到的是_______________;多年后的中秋夜,他又来到二泉边,似乎听到了_______________。相同的地点,一样的流水声,阿炳的感受完全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思考,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积淀已久的情怀”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让我们体会到艺术之美。认真默读第⑤自然段,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到了《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怎样的特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题文)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松树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 赞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敬 崇高)的品质的象征。我对松树总是怀有(瞻仰 敬仰)之心。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里,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落下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健壮 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树荫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劈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粉身碎骨”的地步。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读短文,用“√”标出短文括号里合适的词。

    2.“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松树的风格是什么?

       

       

    3.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特点之一是借物喻人。请用  画出文中的借物喻人的句子,然后想一想,作者借松树喻的什么人?

       

    4.把表现短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抄下

    来,然后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

     

  • 12、课内语段阅读。

    【文段1】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文段2】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素”的意思有:①没有经过加工的丝织品;②本色,白色;③原有的,未加修饰的;④相当于“一向”“向来”;⑤指蔬菜、瓜果等没有荤腥的食物。“素不知道”中的“素”意思是_____;“素色的云锦”中的“素”意思是_____(填序号)

    【2】这两篇选文的作者都是_______,但文体不同,“文段1”属于_______(小说 散文诗),“文段2”属于 ________(小说 散文诗)。(选择正确的答案)

    【3】“稀奇的事”指闰土给“我”讲的雪地捕鸟、__________________和看跳鱼儿这四件新鲜事。

    【4】“文段1”中“不知道”一词一共出现了_____次,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段2”并联系整篇文章,开头写到“是昏沉的夜”,结尾部分又写到“在昏沉的夜……”,在结构上这是_________的写法;在“昏沉的夜”,“我”看到了美好的景色,想起了美好的故事,表达了“我”对__________的渴望,在内容的表达上运用了_______的写法。

  • 13、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收麦记(吉葡乐)

    ①小时候的趣事在我记忆里有好多好多,我就说一下收麦子的事吧。

    ②那时候收麦不像现在有联合收割机,机器“轰隆隆”开过去,麦子就直接变成麦粒等着装进口袋里了,就连麦秸也被打碎直接还田。那时候的第一代收割机只负责割麦子,依旧需要有人把麦子抱起来用草绳捆好——这在我们那儿俗称“敛铺子”。在我们家,妈妈和弟弟负责“敛铺子”,我负责把事先泡软的草绳隔一段距离放一根,爸爸负责捆麦个。完成以后,爸爸就拿木叉把麦个一捆捆挑到拖拉机斗里,装满了,拖拉机就“突突突”地拉到场院里去晒场。

    ③拣一个大晴天,把麦个拉开,草绳解下来,把麦子东一把西一把地散开暴晒,其间还要不时翻一翻。等晒得差不多了,拖拉机就会拉着个“混驼子”(也就是石磙)一遍一遍轧麦子,厚厚的麦子被越轧越薄,然后我们就挥舞着木叉翻一遍场,再接着轧。等麦粒基本脱壳了,就可以起场啦!这个环节人手越多越好,大爷大娘、叔叔婶婶都会过来帮忙,用叉把麦秸抖搂了又抖搂,以防里面还夹裹着麦粒。

    ④然后就找一个空地,开始垛麦垛。先得建一个底盘,爸爸就让我在上面踩,还给我配发一个最轻的木叉。我负责踩的同时,要注意把麦秸尽量向四周打,因为要一直保持截面面积,这样才能保证垛得足够高。爸爸呢,他用木叉慢慢地把四周没有夯实的麦秸撕下来,再扔到上面。随着麦秸不断扔上来,我不停地挥舞着木叉,脚下不停地踩着……麦垛也一点一点增高。那种慢慢地在麦垛上长高的感觉,特别好玩。站在金黄的麦垛上,你会感觉自己距离天空也近了很多……

    ⑤当然,麦垛也不会无限地增高下去。这个时候麦秸也被拾掇得差不多了,我的任务就算基本完成。爸爸让我下来——他举起双臂等着接住我,我一出溜,他接住我,把我放到地面上。我这才有机会四周转着欣赏这麦垛的宏伟。等爸爸把最后一堆麦秸扔上去,麦垛便封了顶。这时的麦垛,就像一个金色的小山包,矗立在场院上。

    ⑥接下来,大人们就把余留在场上的麦粒往中间聚拢。有拿刮耙的,有拿木锨的,有拿筢子的,有拿扫帚的……很快在麦场中堆起一个圆锥形的麦坯。休息的间隙里,爸爸用脚步丈量着麦坯的圆周,用锨把比试着麦坯的高度,然后和大爷、叔叔们估算起了这一季麦子的产量。

    ⑦连一根烟的工夫都没有,就要开始扬场了,因为风来了——在风里,麦壳、麦余子和麦粒都依赖自身的重量确立了各自的位置。洁净得像婴儿一样的麦粒从空中落下来,越来越多。有时候风向变了,会反吹过来一些麦壳,妈妈就用扫帚轻轻扫下来。

    ⑧麦余子谁也舍不得扔,都会收到蛇皮袋里背回家。妈妈用棒槌砸,用簸箕簸,会得到一些不够饱满的籽粒。那时候的农村,以物换物还是一种非常通行的买卖形式,我们就用这些不那么饱满的籽粒换回来喷喷香的油条、沙瓤的西瓜或是鲜美的桃子。现在想来,收获时的辛苦倒已记不清了,但永远忘不了用小麦充当货币给我的童年换来的喜悦。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收拾( )     观赏( )     宏大( )     依靠( )

    【2】第3自然段写了(        

    A.割麦子、晒麦子、起场

    B.晒麦子、轧麦子、起场

    C.晒麦子、轧麦子、垛麦垛

    D.割麦子、轧麦子、起场

    【3】第4自然段写了(        

    A.垛麦垛

    B.割麦子

    C.晒麦子

    D.聚拢麦子

    【4】第7自然段写了(        

    A.聚拢麦子

    B.收麦余子

    C.垛麦垛

    D.扬场

    【5】“大爷大娘、叔叔婶婶都会过来帮忙。”体现了邻里之间(        

    A.大获丰收

    B.友爱互助

    C.爱劳动

    D.人多力量大

    【6】《收麦记》体现了我小时候是多么地(        

    A.朴实

    B.勤劳

    C.快乐

    D.好吃

  • 14、对比阅读:

    选文一:

    “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

    [法国]雨果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戚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思西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它装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20尺, 宽25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7岁,是1863造的。

    雾愈来愈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15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是凌晨4点钟。

    周国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辩。

    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在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只的大轮船,它从教德萨起航,船上载着500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重又特别大。它笔古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

    选文二:

    桥(节选)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由选文-中“照例”一词可知,哈尔威船长往常走的航线是_______________

    ②选文二中“咆哮”一词原指___________,在本文中形容____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___手法。

    【2】“它装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00尺,宽25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7岁,是1863年造的。”选文一中具体介绍这般大轮船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选文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突然”“惊醒”等词说明事发突然,出乎人们的意料,为后文人们的惊慌失措埋下伏笔。

    B.从“像泼”“像倒”“咆哮”“势不可当”等词,可以读出洪水的凶猛。

    C.将洪水的凶猛与人们的表现穿插着写,更能突出洪水的凶猛和人们的惊慌失措。

    D.选文多用短句,是因为短句在表达时更能突出当时雨很大。

    【4】比较两篇选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选文在表达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进行了环境描写。

    B.两篇选文虽然都有环境描写,表达的效果却不尽相同,但都烘托了人物形象。

    C.两篇选文都有环境描写,它们都是为推动故事情节、衬托人物内心服务的。

    D.除了环境描写,两篇选文没有其他相似之处了。

    【5】关于环境描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中的环境描写只有一段,只出现一次。

    B.《桥(节选)》中的环境描写是和人们的表现穿插进行的,环境描写散落在全文中。

    C.《桥(节选)》中的环境描写多用短句子,甚至是一个词就成句。

    D.《“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中的环境描写是描述性的句子居多。

    【6】两篇选文中都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请记录在答题卡上。说说这对刻画人物形象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试着用上环境描写,表达当时的场景或人物的心情。

    ①萌萌兴高采烈地回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带着40度的高烧,拖着两条沉重的腿,来到了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字句改为字句。字句改为字句。

    1.幸而存活的树苗被狂风暴雨吹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理过来把椅子扶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谭老师讲课妙语连珠。谭老师很有幽默感。(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老师的姿势震撼了抢险人员。

    改成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写完了家庭作业。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句子训练营。(12)

    1)它们怎么逃得那么快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边给它喂食边对它亲昵地说着话。(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松鼠爱吃甜食。(扩句)

     

    4)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缩句)

     

    5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联合国将每年的 六月五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如果让我给学校刚建成的漂亮的花圃设计一个标语,提醒大家要爱护花草,我会这样设计:__________________

     

  • 19、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花园的花“红、香、多”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与书写

    题目:读《理想的风筝》有感

    提示:读了《理想的风筝》,你一定感慨万千,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 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