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填在括号里。
1.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 )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
3.这天气真冷,都快把我冻成冰了。 ( )
4.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
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
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 )
5.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
2、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1.写两个含有“山”和“海”的成语。
刀山火海______ ______
2.写两个含有“万”和“千”的成语。
万古千秋______ ______
3、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每逢祭祀,家人都非常zhèng zhòng( )。爷爷和爸爸一大早就起来杀鸡宰羊,奶奶和妈妈则在 chú fáng( )准备各种瓜果gòng pǐn( )。听姑姑说,祭祀是十分jiǎng jiu( )的,像她这样的出嫁女子是不得参与家族的祭祀大礼的。对我们小孩子来说,也是十分pàn wàng( )这一天的,因为在这一天不仅能穿上漂亮的新衣裳还能吃到好多好吃的东西。
4、日积月累。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于寒尽觉春生。 (________)
4.今夜曲中闻_____,何人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卧看满天云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田园风光——《书湖阴先生壁》
1.《书湖阴先生壁》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题目中的“书”的意思是___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因此,这首诗是“题壁诗”。
2.“茅檐长扫________无苔,花木成________手自栽。”这两句写了湖阴先生家环境的清幽,暗示了湖阴先生(_______)
A.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B.生活情趣的高雅。
6、阅读《浪淘沙·其七》,完成习题。
浪淘沙·其七 ①
〔唐〕刘禹锡
八月涛②声吼地来,头高数丈③触山回。
须臾④却入海门⑤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注释】
①〔《浪淘沙·其七》〕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②〔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③〔头高数丈〕数丈高的浪头。
④〔须臾〕片刻。
⑤〔海门〕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南边龛山,北边赭山,两山相对耸立于江海汇合之处,就形成了海门。
【1】“头高数丈触山回”中“触”应解释为哪一项( )
A.接触
B.触摸
C.撞击
D.感触
【2】诗中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的是哪一句( )
A.八月涛声吼地来
B.头高数丈触山回
C.须臾却入海门去
D.卷起沙堆似雪堆
【3】诗中能体现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的词语是哪一项( )
A.雪堆
B.卷起
C.却入
D.须臾
【4】诗人由远而近,由动及静地描写了钱塘潮涨潮退的全过程,生动展现了八月钱塘潮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令人震撼。请选择潮涨或潮退其中一个镜头展开想象写下来。
_______
7、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
文/〔宋〕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透过“少壮”和“老”,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遗力”表现出古人怎样的一种学习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我们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一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苏轼
,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3】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画。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
第一句:云翻图
第二句: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风卷图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
【4】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__________,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___________。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句的“________”字用得十分精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
9、课外阅读。
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习惯晚饭后到附近的街道上散步。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的在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行呢?
1793年夏天,一个晴朗的夜晚,喧腾热闹的城市渐渐平静下来。斯帕拉捷匆匆吃完晚饭,便走出街口,把笼子里的蝙蝠放了出去。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尖叫起来。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原来,每当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轻巧自如的飞翔时,总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假如他们的眼睛瞎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灵巧的躲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敏捷的捕捉飞蛾了。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于是,他把蝙蝠的鼻子堵住。结果,蝙蝠在空中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难道他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这样猜想。他又捉来几只蝙蝠,用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然而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最后,斯帕拉捷堵住蝙蝠的耳朵,把他们放到夜空中。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他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斯帕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受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做出判断,灵巧的自由飞翔,捕捉食物。
现在,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寻找地下的宝藏。超声波就像一位无声的功臣,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军事等领域。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恩惠。
【1】“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的“意料”是怎样的?“事实”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
【2】那几只蝙蝠,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这里的引号是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早
①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
②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的听得到。
③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现在所有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厉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蜡梅。
④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
⑤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⑥早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
⑦这个早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⑧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1】照样子,写类似词语。
笔墨纸砚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围绕鲁迅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请分别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⑦段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短文的中心句。并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一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用概括内容的形式,给这段文字换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瞅”在这里字面的意思是______,“父亲瞅了瞅我们”是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
【4】这短文字写了父亲和我们在法庭上的表现,是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来写的。
12、课外阅读。
中国瓷器
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yòu]、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上,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______________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番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日本大阪[bǎn]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zhuàn]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锻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liú]、戗[qiāng]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________。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zhōng],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1】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1)王明想了解中国瓷器的独创技术,你会推荐他重点阅读哪几段?( )
A.重点阅读短文第①段 B.重点阅读短文第①②③段
C.重点阅读第②③④段 D.重点阅读短文第⑤段
(2)李红想了解中国瓷器的工艺美术技法,她怎样阅读最合适?( )
A.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阅读短文。 B.只阅读短文第⑤段,其他的不用读。
C.重点阅读每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D.重点阅读短文第⑤段,略读其他段
【2】短文中空缺了两个词语,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文中横线上。
A.得天独厚
B.水到渠成
C.流光溢彩
D.巧夺天工
【3】短文第⑤段是按照________顺序介绍纹饰的。纹饰的特征经历了从简单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刻意的变化过程。
【4】短文第⑥段中“有限的空间”和“无限的韵味”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短文内容思考:为什么说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①1973年,我6岁。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上一块冰凉甘甜的冰糕。
②在我6岁那年的夏天,我梦想成真,吃上了冰糕。
③回想起吃冰糕的经历,我心中就会掠过无边无际的疼痛——眼前仿佛闪现出在炎炎烈日下不停奔跑的母亲的身影。
④1973年夏季的一天,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母亲拉着600多斤重的公粮,和其他社员一道去公社粮店交公粮。交了公粮后,队长看社员们热得浑身是汗,就让会计买了10多块冰糕。队里的人都躲在树荫下有说有笑地吃着3分钱一块的冰糕。母亲用舌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拿着冰糕,步履匆匆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⑤母亲刚走出粮店,冰糕就化了,看到滴在地上的冰糕水,母亲心急如焚,就奔跑起来。
⑥太阳在头顶上无情地炙烤着,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天闷热得像刚熄了火的砖窑。炎炎烈日下,母亲不停地向前奔跑着。
⑦汗水早将母亲的衣服浸得像是水洗过一样,她像是负重的老牛一样不停地喘着粗气。跑过了一村又一村,母亲将公社粮店甩在了身后。
⑧母亲不停地奔跑着,她知道自己要跑10里路才能跑到家里。
⑨近了,更近了,终于望见了绿树环抱的村庄,终于看见了破败低矮的茅草屋,终于撞开了虚掩的大门,终于瘫在了自家庭院里,终于气喘吁吁地喊了声孩子。
⑩母亲的头发湿漉漉的,嗓子眼干渴得冒烟。她把我拉到面前,伸开了右手。我看到在母亲右手手心里有根小棍,一张巴掌大的纸,一小口水。
母亲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喝!快喝!”一块冰糕化得只剩下一小口水了。
母亲温柔地梳理着我的头发,满是汗水的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她舔了了舔干裂的嘴唇,让我到厨房里给她舀水喝。母亲一口气喝了4碗凉水才吃力地站了起来。
这就是我这一生中吃的第一块冰糕——确切地说,只是吮吸了一点冰糕水而已。就是这点冰糕水,却甜到了我的五脏六腑,甜了我的大半生。
为了这点微乎其微的冰糕水,母亲在炎炎烈日下奔跑了5000米。11年后,当我在淮阳师范上学参加长跑比赛时,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5000米究竟有多远了。5000米,跑得我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5000米,跑得我眼前金星直晃;5000米,我刚跑到终点就感到头疼欲裂,被同学架上了救护车。
如今,我的83岁的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就坐在我的身旁择菜,她在忙着为我准备午饭。当我心潮起伏地写到这里,哽咽着和她谈起我第一次吃冰糕的经历时,母亲淡淡一笑,说,只要能让你吃上冰糕,别说是10里地,就是20里地,我也会一直跑下去。
我眼里闪出了点点泪花。
【1】用简练的语言梳理短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6岁时,“我”渴望吃到冰糕——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跑5000米的艰难——__________
【2】小明读第⑥⑦⑧段的时候感动不已,泪水不自觉地涌出了眼眶。请你推测他当时的阅读感受,批注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母亲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为什么要写11年后“我”跑步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文注重细节描写,感人肺腑。如,第⑨段连用了“撞”“瘫”“喊”三个动词,将母亲急切而兴奋的心情、疲惫不堪的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_______)
(2)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我”在回忆第一次吃冰糕的经历时哽咽了,母亲却“淡淡一笑”,认为“我”过于感性,小题大做。(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③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________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的地方升起来。③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________轻纱似的微云。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内容。
【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__,第④句表现了乐声______,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15、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并说说它们的不同。
【1】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尔纳的科幻故事能预见未来科学的发展。
凡尔纳的科幻故事情节曲折,妙趣横生。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提示,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续写几句话。春节快到了,人们比平时更加忙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练习。
1. 无论多么远的剧场,无论演出到多晚,我是场场必到,直至演出的结束。(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让观众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戏,像什么话呀?(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一次,表演艺术大师赵丹和漫画家张乐平来我家,自然要看我的表演。(请用“自然”的另一个意思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缩句)
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改成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亮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10分)
(1) 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缩写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闰土对我说:“我来教你捕鸟。”(2分)
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们要写好规范字。我们要说好普通话。(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一段话,共有4处错误,请在原句上改正。(2分)
一轮明亮的园月挂在空中,元宵佳节马上终于来到了,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新世纪广场上,张小冬和刘文斌由他的爸爸带着,提着兔子灯跑来跑去,表情多么舒畅啊!
(5) 根据情境,仿写句子。(2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小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夏天像__________________;秋天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给大地披上了白色纱衣。
21、习作。
题目: 的爱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充实、具体,能够围绕中心意思写。
(3)语言流畅,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4)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字数在400字以上。(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姓名)
(6)不能抄袭试卷上的内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