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括号里填上由“严”字组成的词语。
( )要求 ( )批评 表情( ) 纪律( )
2、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宜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表明______。
3、课文欢乐谷。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宿建德江》中的“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淡淡的忧愁;而在《过故人庄》中,因为故人的热情相待.所以他在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______,______”。
4、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根据课文《开国大典》的内容填空。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________举行典礼。毛泽东主席宣布:“___________!”课文按照________的顺序叙述,着重描写了开国大典的五个场面:①_________;②升国旗;③_________;④_________;⑤群众游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_______》,国旗是_________。
2.初知内容 (读课文《灯光》填空)
课文主要写_________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_________的孩子,并希望能用上电灯造福孩子;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郝副营长用_________点燃了那本书,但火光却暴露了__________,最后英勇_________了。
3.理思路,文意自明。
“我的心紧缩着,……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这段话写出了“我”看到战友被_____时极度痛苦的_____描写,既心疼战友烈火烧身的痛苦,又担心战友忍耐不住会跳起来或叫起来暴露潜伏_____,所以心里非常难过。
5、写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克服困难是一种享受吗?( )
2.克服困难是一种享受啊!( )
3.克服困难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
4.难道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吗?( )
6、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____________。使弈秋____________,其一人____________,惟__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_____,思援____________。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为是其智____________?曰: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家。他继承并发展了____________的思想。
3.文中刻画了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请你用成语分别形容这两个人的学习态度,并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的启发是( )
A.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B.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C.学习的好坏不在智商高低。
7、课外阅读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 古 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突出江南春色, 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1】这首诗中能突出表现松树的坚韧、耐寒苍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大自然本不能塑造修饰什么,万物可贵之处在于它们的本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处求芳草”一句中的“求”的意思是( )
A. 寻找、寻求 B. 祈求、请求 C. 索取
【4】画波浪线的诗句,描写了松树( )的品格。
A. 喜欢漂亮,做事慢条斯理
B. 在寒风中依然郁郁葱葱、坚强挺拔、不屈不挠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在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有一天,一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运水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能力,迅速冲上公路,军车紧急刹车。老牛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身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凉。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战士说:“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约三斤),放在牛面前。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丘背后跑出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幼时家境的贫穷困窘,想起了我那至今在乡下劳作的苦难的母亲,不禁流下了滚滚热泪。
【1】给短文取个恰当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僵持: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过渡句,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5】运水战士和司机为什么哭?作者为什么流下滚滚热泪?
__________________
【6】你从老牛为小牛索水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0、 花 脸
做孩子的时候,盼过年的心情比大人迫切,吃穿玩乐花样多,还可以把亲友塞到手的小包压岁钱积攒起来,做个小富翁。但对于我来说,过年的魅力还有更深一层的缘故。
每逢年至,小女孩们闹着穿红袄、嘴巴涂上胭脂儿。男孩子们的兴趣都在鞭炮上,我则不然,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
快过年了,舅舅带我到年货集市上买花脸,挤在人群里好费力,终于,我从挂满在一条横竿上的花花绿绿几十种花脸中,惊喜地发现一个好特别的花脸: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这花脸与那些愣头愣脑、神头鬼脸的花脸不一样。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要是把它戴在脸上,管叫别人吓得缩脖子。我用手指它,对卖花脸的说:“我要这个大红脸!”
卖花脸的竿儿挑下这花脸,给我笑着说:“还是这少爷有眼力,要做关老爷!关老爷还得拿把青龙偃月刀呢!我给您把顶精神的!”说着从插地上的一捆刀枪里,抽出一柄最漂亮的大刀给我。
舅舅付了钱,坐三轮车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执刀而立,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快活至极。
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边讲边说:“你好英雄呀!”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舅舅还教我用京剧自报家门的腔调说:“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到家,人人见人人夸,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连总是厉厉地板着脸的爸爸也笑称我“小关公”。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
就这样,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还是妈妈在我睡着后轻轻摘下放在我枕边的,转天醒来头件事就是马上戴上它,恢复我这“关老爷”的本来面貌。
大年初一,客人们陆陆续续来拜年,妈妈喊我去,好叫客人们见识见识我这关老爷。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叫道:“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客人们哄堂大笑,都说:“好个关老爷,有你守家,保管大鬼小鬼进不来!”
我越发神气,大刀呼呼抡两圈,摆个张牙舞爪的架势,逗得客人们笑个不停。只要客人来,妈妈就喊我出场表演。妈妈还给我换上了只有拜祖宗时才能穿的那件青缎金花的小袍子。
我成了全家过年的主角,爸爸对我也另眼相看了。
【1】文章详细写了哪几个场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集市买花脸、家中戴花脸、大年初一演关公
B.集市买花脸、路上戴花脸、家中戴花脸
C.集市买花脸、舅舅讲关公故事、大年初一演关公
D.集市买花脸、舅舅讲关公故事、年三十戴花脸
【2】你认为文中的哪个场面写得最精彩?结合文章,举出不少于3个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年初一演关公”这一场景的描写,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法?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神气,表演得生动、形象、有趣。
B.动作、环境、语言描写,表现了“我”天真,表演得生动、形象、有趣。
C.动作、场面、语言描写,表现了“我”听话,表演得生动、形象、有趣。
D.动作、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了“我”聪明,表演得生动、形象、有趣。
【4】作者用“哄堂大笑”“笑个不停”等词语写了客人们大年初一看“我”演关公的反应,其意图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接表现当时现场气氛十分热闹。
B.直接表现“我”表演得很投入。
C.侧面表现客人们懂表演、喜欢表演。
D.侧面表现“我”表演得很精彩。
【5】对“爸爸对我也另眼相看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爸爸喜欢小作者天真可爱的样子。
B.爸爸平时对小作者的举动总是不满意。
C.爸爸见小作者戴花脸演关公演得十分精彩,更加喜欢自己的儿子。
D.爸爸见小作者戴花脸表演关公,被小作者生动逼真的表演所折服。
【6】文章最后一段出现了“主角”一词,如果将文章题目换成《主角》好吗?为什么?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耳廓
医学上提到“耳”,指的是外耳和内耳的总和。但日常说“耳朵”,指的只是耳廓。别看耳廓只是外耳暴露在外的一部分,貌似也没什么精细构造,却写满了远古至今的生命密码。
“漏斗”收音扩音量
不知你小时候是否做过这么一个游戏:将纸卷成漏斗形,把大口向外,小口对准嘴巴喊,漏斗就变成扩音喇叭筒;小口对准耳朵听,听到的音量也会更大。这两个效果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声波走向相反。对“收音”功能而言,大口收集声波,再聚集于小口集中“输出”,听起来就更大声——而且大口越大,增音效果越明显。
耳廓,就是人体自带的“漏斗设备”。人的耳廓呈半圆形扇面,可以看成漏斗的大口,中间的耳朵眼,就相当于漏斗小口。因此人若被削去耳朵,听到的音量肯定会变小。而老年人听不清时,常把手拢在耳后,这样等同于扩大了漏斗大口,能放大音量。
“花式迷宫”,只为立体声
人的耳廓支棱在头颅两侧,是靠内部的软骨支撑。软骨还在耳廓凹面内勾勒出迷宫般的“花式”造型——这些隆起和凹槽看似没章法,就像上帝心血来潮,想对耳朵这部位加点儿装饰。这套艺术设计被称作“耳纹”。实际上,耳纹的排布是有规律的:最外稍稍内卷,称为“耳轮”;耳轮内侧另有一道近乎平行的弧形隆起,叫“对耳轮”;耳轮和对耳轮间的凹槽是“耳舟”;最里面直通耳孔的凹槽叫“耳甲”;耳洞前还有凸起的“耳屏”……
耳纹有作用吗?其实是有很具体的实用功能。耳廓的整个构造,不仅是为了放大收听的音量,还要进一步实现“立体声”的效果:扇面朝前开,前方声音听得更清晰,头后的声音会减弱,由此分清前后;两耳分列左右,同一声音传入两耳会产生时差,就能分清左右;而耳廓内侧凹凸的耳纹,则让不同高度传来的声音,产生不同的反射——人就能感觉出声源的高低(上下)位置。前后、左右、上下,这“三维立体声”效果,可不光是为了享受“家庭影院”——“听声辨位”才是人体追求的初衷。不过人的耳廓也并非标准化产品,每个人都多少有些不同,耳纹尤其独一无二。所以耳纹也跟指纹、虹膜一样,可以成为身份识别标识。
退化史:动耳朵和“达尔文结”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每次想出妙计前,耳廓都会一阵摆动。而到《楚乔传》里,女主角动动耳朵,就能听清敌人动向。按照民间说法,会动耳朵的人更聪明。当然是否更聪明大家只是笑谈,但大部分人确实难以操控耳廓。
陆生哺乳动物的耳廓大都能灵活转动。猫狗牛马听到声响,会立刻竖起耳朵,转向声源方向,这是被耳根处的肌肉——动耳肌牵拉的结果。动耳肌有三块:耳上肌、耳前肌和耳后肌。一方面用以固定耳廓位置,同时还能在神经控制下牵拉耳廓朝不同方向转动。人也有动耳肌,说明人类祖先也会动耳。不过后来人类学会直立行走,生活中越发依赖视觉,听觉的重要性下降。再加上人有灵活的脖颈,转耳不如转头,动耳肌最终“下岗”成了摆设。不过依然有少数人“天赋异禀”,动耳肌还残留些许活动能力,但也只能前后微微摆动,既没法提高听力,也难以借此考高分、搞发明。
除了动耳肌,耳廓上还有一处“遗迹”——许多人在耳轮上三分之一处,有一小段增厚,被称为“达尔文结”。当年达尔文认定它是“人类祖先的印记”。你看哺乳动物的耳廓大都上端呈尖角,连一些灵长类也是这种耳型。由此达尔文猜测:人原先也是尖耳,只是听觉地位降低后,耳朵尖儿耷拉下来,最终退化成这个结。
【1】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A.达尔文认定耳廓是人类祖先的印记。
B.耳廓是人体自带的“漏斗设备”。
C.耳廓写满了远古至今的生命密码。
D.耳廓不仅能扩音,还有“立体声”的效果
【2】要弄明白耳廓怎么会具有“立体声”的效果,应该重点阅读哪一部分( )
A.读懂全文
B.“花式迷宫”,只为立体声
C.“漏斗”收音扩音量
D.退化史:动耳朵和“达尔文结
【3】下面关于“立体声”的理解,哪一项不确切( )
A.同一声音传入左右两耳,会产生时差,人们就能分清前后左右。
B.耳纹能给人“三维立体声”的效果,有“家庭影院”般的感受。
C.人体追求的初衷是“立体声”。
D.耳纹可以成为身份识别标识。
【4】作者提出耳廓的哪一部分已经是退化了的( )
A.耳上肌
B.动耳肌
C.耳纹
D.虹膜
【5】简要回答:动耳朵和“达尔文结”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6】你已经了解了耳廓的各个部分,现在请你讲解给学弟学妹们听,你打算再仔细阅读全文的哪个自然段?
________________
12、快乐阅读。
①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②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文段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一课,作者是俄国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最能概括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后的心情的词语是( )
A.脸色苍白
B.神情激动
C.忐忑不安
【3】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内心充满矛盾,她内心的情感主要有:①对西蒙去世的伤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描写方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文段,你觉得桑娜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类文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节选)
叶圣陶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黑暗——______根据——______欣赏—______
【2】作者抓住内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特点展开描写,其中着力描写了内洞景物________的特点。
【3】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颜色各异,请你展开想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其中一种石钟乳或石笋的形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准备“百年京张线,见证复兴新征程”广播稿过程中,同学们阅读了下面三份关于京张线线的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大地上,有一条铁路,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这就是北京到张家口一百七十多千米长的京张线。它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老京张线,建成于1909年,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成功的,这是中国人自主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铁路经过青龙桥地区,坡度特别大。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路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大车上山就容易多了。“人”字形线路成为了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壮举。
新京张线,也就是京张高铁,于2019年通车,使两地运行时间由三个多小时,缩短到一小时左右。其崇礼和延庆支线也相继开通,将共同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保障。
【材料二】
京张高铁开启了中国铁路建设智能新时代,在列车自动驾驶、北斗卫星导航、生物特征识别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京张高铁是世界首条时速300-350千米的智能化高速铁路,应用自动驾驶系统,全程实现有人值守的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此前在地铁上有应用案例,但与地铁相比,高铁的速度更快、线路更网络化、运行环境更复杂。京张高铁的智能运营为旅客通行提供了史人性化的服务。智能机器人可以贴身导航并搬运行李;通过电子客票票、刷脸进站等可简化乘车流程;站内导航与站外导航融合,乘客出发时输入车次,即可导航至检票口或候车厅。
【材料三】
京张高铁的车站设计,也彰显着中国智慧。
张家口站,采用了历史古迹长城名关“大境门”的拱门造型,还巧妙地融入了老京张铁路的“人字形”元素。
太子城站紧邻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鸟瞰像一块美玉镶嵌在山中。车站正对小镇中的冬奥会颁奖广场,将成为颁奖仪式的天然背景。冬奥结束后,小镇将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四季度假胜地。
延庆的八达岭长城站作为一座建造在长城景区内的车站,其地面部分的建筑表面,将种满绿色植被,与山体自然地融为一体。
北京北站增加了智能刷脸设备。旅客可以直接刷脸进站,也可以根据需要,打印纸质车票。
【1】根据材料判断正误。
(1)“京张铁路”中的“京”“张”分别指的是北京和张家口。( )
(2)京张高铁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无需工作人员值守。( )
(3)乘客在京张高铁的列车上,就可以观看冬奥赛事的直播。( )
(4)要了解新京张线的智能化和车站设计,应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 )
【2】【材料一】中引用了“一百七十多千米长”的数据。其中的“多”字不能去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对老京张线“人”字形线路的介绍,选出下面图示排序正确的一项。( )
【4】【材料二】中画直线的语句,将京张高铁与地铁比较,选出对其作用理解最准确的一个。( )
A.说明应用自动驾驶系统的京张高铁,速度更快、线路更网络化、运行环境更复杂
B.说明京张高铁是世界首条时速300-350千米智能化高速铁路,全程实现无人驾驶
C.说明普通地铁的日常运行速度更快、线路更网络化、运行环境更复杂,更智能化
【5】【材料三】介绍京张高铁车站的设计彰显了中国智慧,请选出与材料不相符的项。( )
A.张家口站采用了历史古迹造型,融入了“人字形”元素
B.太子城站似山间美玉,将成为冬奥颁奖仪式的天然背景
C.八达岭长城站的设计将地面建筑与山体自然地融为一体
D.在北京北站乘车,旅客只能凭纸质车票和有效证件进站
【6】两组冬奥志愿者将从北京北站出发,乘坐京张高铁前往不同目的地开展志愿服务。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完成题目。
(1)第一组志愿者要前往崇礼的冰雪小镇做引导员。他们应在哪站下车,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张家口站 B.八达岭长城站 C.太子城站
(2)第二组志愿者要前往“大境门”做讲解员。他们乘坐的列车预计行驶多长时间,选出正确的一项。( )
A.一小时左右 B.三小时左右 C.五小时左右
【7】阅读【材料一】至【材料三】,同学们对百年京张了解了很多,也想到了很多。结合所给材料,照样子把你读到的、想到的内容补充在图示中。
【8】同学们为广播稿的结尾集思广益,请写出你的想法,把语句补充完整。
15、改变句型
1.改反问句。
(1)像张思德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
(2)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2.改陈述句。
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3.照例子,仿写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的时候, ;
的时候, 。
4.续写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5.改双重否定句。
我听说李晓为了帮助一位盲人昨天很晚才回家。
6.缩句。
(1)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2)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7.扩句。
(1)它被发掘出来了。
(2)他睡熟了。
8.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
16、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里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体会以下句子的特点,照样子写一句。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继承和发挥老一辈的革命精神。(用修改符号在答卷的原句上修改)
________________
(3)请在“截然不同”和“无济于事”两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改为反问句)
2.人与山的关系密切,让我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双重否定句)
3.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夸我,我很兴奋。(加合适的关联词)
4.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会了。(改为反问句)
5.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有这绿树。(加恰当的关联词)
6.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改为“被”字句)
20、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园地 25分
题目:《乐》
提示: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欢乐,请把你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一件“乐”事写下来。
要求: 条理清晰,文思流畅,过程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450个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