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广安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课内知识回顾。

    (1)祖宗疆土,当以死守,______________。(李纲)

    (2)漫游书海,诗词的魅力让我沉醉:杜牧的诗句“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让我仿佛看到了绿树红花的江南美景;刘禹锡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_____,”让我仿佛看到了从天际边滚滚而来的蜿蜒的黄河;而辛弃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体会到稻子丰收,蛙鸣悦耳的夏夜风光。

    (3)鲁迅原名_______,《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选自他的短篇小说《__________》,

    文章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件新鲜事儿。

    (4)《有的人》这首诗是诗人________为纪念__________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对“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

  • 2、辨字组词。

    已( ) 腐( )  销( )

    己( ) 掳( )  霄( )

    乙( ) 虏( )  宵( )

     

  • 3、茅檐长扫净无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水护田将绿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根据要求,完成填空。

    1.《宿建德江》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我们欣赏他笔下“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过故人庄》,其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江月•夜行画沙道中》________是词牌名,__________是题目,两者之间的标点符号是_________。这是一首描写________风光的词。

    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读了这首词我还会想起描写“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死而后已。

    4._______________ ,望湖楼下水如天。

  • 5、《采蜜集》中我们欣赏的的两首名曲是《 》和《   》。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在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______             开颜: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长征》这首诗,对的打“√”,错的打“×”。

    (1)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

    (2)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 )

    (3)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紧扣“万水”来写。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三个历史事件。( )

    (4)诗的联尾,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

  • 7、赏析古诗。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是一首________诗,这首诗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前两句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把半亩方塘比做________,用来突出________________

    4. 源头活水现在多比喻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用同一个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所以我们就要在诗句中最后一个字里找,找到那些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5.这首诗押韵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诗人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长征波澜壮阔的场面。诗人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概括出红军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再现长征宏大的场面,接着精心选择过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岷山五个典型事例,表现红军翻越万水千山的艰难。

    【2】画线的诗句是围绕“_______”字来写的。读了这两句诗,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翻越岷山的喜悦心情,耳边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在欢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首诗歌的朗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放缓慢,读出红军把长征中的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B.读第三、四句时要突出五岭山脉的绵延不绝和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C.第五句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读第六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出对牺牲战士的缅怀之情

    D.第七、八句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尽艰辛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喜悦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要重读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与理解。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千回百转,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渤海。黄河全长约为5465千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仰头( )在我国北部广阔的大地上。

    ②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可是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潮湿,土地肥沃,处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殷代以后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后来建立夏、商、周等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系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等地发掘的 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运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客穴,还有各种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致,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超群。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④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西安、洛阳、开封和安阳都在黄河流域。这些古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仅对全中国有深远影响,还促进了亚洲邻国的文化发展。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当时的日本曾派大批留学生来到长安进行学习,将唐朝的建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⑤黄河,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这片大地上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绚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黄河发源于_____________,流经九个省区,最后注入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画线句子写出了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短文2至5自然段围绕“中华民族的摇篮”,从____________、中华民族最早生活的地区、______________、形成的文化影响亚洲邻国四方面介绍黄河。

    【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中国古代文明都发源于黄河流域。( )

    (2)仰韶文化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

    (3)第5自然段画线部分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唐代文化促进了亚洲邻国文化发展。( )

    【3】选择。(均单选)

    (1)词语“屈指可数”意在形容( );词语( )意在形容水流曲折蜿蜒。

    A.数量稀少             B.排名第一               C.千溪百川               D.千回百转

    (2)结合句子的意思,下列词语中的“( )”填入第1自然段画线处最恰当。

    A.腾飞                    B.横卧                      C.盘踞                    D.挺立

    (3)要想了解黄河流域能够孕育古代文明的自然环境条件,应该阅读( )

    A.第1自然段          B.第2自然段            C.第3自然段            D.第4自然段

    【4】为了表达对黄河的深情,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把文中的一个拟人句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河博物馆的“民族摇篮”展区为了呈现黄河文明发展历程和灿烂的黄河文化,设置了“王朝中心”这个单元。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介绍博物馆设置此单元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草木有情》

    都说草木无情,我却不这样认为。一切活着的东西都潜在地具有一种心理,草木也不例外。 

    记得两年前,朋友送我一株(zū  zhū)桂花,长得并不茂盛(shèng chéng),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 

    当时收下它是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还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凭着这两条理由,我把它收下来了。第一年的八月它没有香味,因为它没有开过花。家人也没有对它寄予什么希望,更没有人去打理它。倒是我家的小花猫偶尔上去几次,但是由于,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到地上。于是,猫儿也冷落了它,桂花树便默默地生长了一年。 

    第二年开春,我决定把它移到院子里的空(kōng  kóng)地上。我开始挖它的根,但是实在无法挖出来,最后不得不将花盆弄破,没想到它的根竟是如此发达-----长的、短的、细的都紧紧抓着土壤。我不得不惊叹它生命的顽强。 

    移到地面后,我仍旧对它疏于管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它变得郁郁葱葱了,片片新叶布满了枝桠,柔弱的枝干也粗了许多。欣喜之余,我开始注意它了,定时浇水施肥,实施关注着它。不久,它嫩(nèn nèng)黄的新叶也变得绿油油的,满树都披上了绿装。金秋八月,满院飘香,家人围坐在桂树的周围,闻着桂花的香,说着有关桂花的故事……

    我由此感悟,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

    1在文中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2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跟相反;②年纪小;③不足,偏少。瘦弱中的字解释为: 。根据义项②,可以用组词为: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好意难却:_________________

    2)郁郁葱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不得不惊叹它生命的顽强。  (把句子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久,它嫩黄的新叶也变得绿油油的,满树都披上了绿装。(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波浪线划出直接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话.

    6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桂花在 季开放。 

    2)作者种桂花有两个原因,一是 ;二是

    3)因为 ,所以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回地上。

  • 11、课外阅读。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文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了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________,涉及面之________,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过端午节的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能否换成括号里的?为什么?

    (1)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去。(撑)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摇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凭着对_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________的民族精神。

    【5】作者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语言很精练,请你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当时的情形。

    (1)正面描写龙舟竞赛时的激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激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

  • 12、法国著名作家生性风趣幽默。在英国流亡期间,他写成著名小说《悲惨世界》。他把小说稿投寄给一家出版商。可是,寄出的稿子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音,不知出版商如何打算。于是,他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很大的,一个字也没写就寄给了出版商。没隔几天,出版商回信了,上面也是一个字都没有,只画了一个

    他知道有希望了。果然,他的《悲惨世界》很快就出版了,并且销路很好。

    读故事,写出的意思。(2分)

    (1)  

    (2)  

     

  •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第一段中有一个词充分表现了班长做出决定的果断与坚定,这个词就是________,描写战士们态度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

    【2】五位战士准备转移时面前有哪两条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士们明明知道正在走向绝路,为什么还热血沸腾地“紧跟在班长后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用词句形容此时的战士们,我会想到________这个词,我会想到曹植的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

    【5】第二段中把石头比作_________,说明石头砸下非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__________________

  • 14、对比阅读。

    片段一:( )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的( )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片段二: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在片段一的(       )里填上合适的词。

    【2】片段一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描写,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描写,这两种描写相结合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3】阅读片段一和片段二,说说从这两段描写中,你分别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闰土?

    少年闰土:______________

    中年闰土:______________

    【4】以上两个片段选自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小说______,他曾在《自嘲》一诗中写道:“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自己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甘愿服务的革命志向。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改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见人很害怕。闰土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对我说:曹先生的书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它天性这样。跟它说住在我们的房子里不会冷,是没有用的。(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成陈述句)

     

     

  • 18、正月过后,闰土必须回家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带“把”字的句子和带“被” 字的句子。

    例:他打碎了花瓶。

    他把花瓶打碎了。花瓶被他打碎了。 

    1.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写完了家庭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老班长对我们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展示台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俗世奇人”自然有其神奇之处,例如刷子李、张大力,有才能,有个性。你也可以实践一下,写写你周围有特点的人,比如厨艺超群的妈妈、书痴爸爸、一笔画出一个圈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写的时候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一件具体的事写出人物的特征。不少于450字。

    2.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上过数以千计的课,参加过无数次的班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课,这些活动,有的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或者生动风趣,或者别开生面,别具一格,或者使人茅塞顿开,深受启发……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或一次活动写作。要求:要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叙述,注意把场面写具体。不少于45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