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铁岭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看拼音,写词语。

    táo zuì

    níng jìng

    wǎn lián

    ēn cì

    hú lún tūn zǎ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zī rùn

    kuí wú

    zhēn zhì

    méng lóng

    xuán yá qiào b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把画线部分换成恰当的词语。

    1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情跳跃、涌动(      )

    2我痛哭了几天,无法安然入睡(      )

    3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灰心失望(      )

    4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身的遗恨(      )

     

  • 3、回忆你积累的语言填空。

    (1)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维护祖国统一,应该时刻牢记“___________,不可尺寸与人”。

    (2)“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也心怀怜子柔情,正如他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五谷是指:稻、麦、黍、________________

  • 4、歇后语积累一填人物名称

    1.________穿针,大眼瞪小眼。

    2._________取经,多灾多难。

    3._________拔猴毛,看我七十二变。

    4._________进女儿国,看花了眼。

    5.________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 5、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并再写一句话。

    (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相传:  

    (2)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人迹罕至: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在古诗中遇见梅花别样的美。

    卜算子·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更著风和雨。  

     

    卜算子·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1将两首同调同题的词补充完整,再完成后面的练习。

    2古人自古爱梅花,革命伟人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成就了与宋代词人陆游不同的梅花,比较两首诗的不同,在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处打“√”

    A. 感情基调不同,陆游词感情基调在字上,毛泽东感情基调在字上。(

    B. 词中的梅花处境不同,一个在意外断桥边,一个在悬崖峭壁之上。(

    C. 词中的梅花的形象不同,一个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一个是凌寒独放,俏丽多姿的形象。(

    D. 作者的词情感基调不同,一个悲观,一个乐观。(

    3毛泽东曾说:读放翁诗词,如遇知己,比较两首咏梅的杰作,你认为他们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1.这首诗的时间是________,诗人告诉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____”的诗句让我们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写出朱熹的一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下列古诗,完成练习。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吾曹:我等,我辈,我们。③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1】下列对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B.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D.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2】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 )

    A.指人民的困难和痛苦。                            B.因为疾病引起的痛苦。

    C.对敌人的憎恶厌恨。                                D.指心中的悲伤之情。

    (2)些小吾曹州县吏( )

    A.稍微                    B.微小                    C.少许                    D.一些

    【3】你觉得牵动作者心情的是什么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从这首题画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1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伙伴们,你欣赏过秋天早晨的田野吗?这真是奇妙的、令人神往的仙境。

    ②雾气弥漫在大地上,像层薄纱,把金色的田野,沉甸甸的谷穗,远近的小村,都笼罩起来了。就在你面前的白云,像绸带飘舞着,缠绕在树丛间、田野里,这世界仿佛是在幻觉中。

    ③你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吧,有点儿清凉,有点儿湿润。比城市里那时时带着怪味的空气怎样?你吸个饱吧,会感到轻松、兴奋、还有点醉意,好像你的胸膛也饱满起来了。

    ④太阳还没有起来,东边的天际是灰暗的,渐渐变成暗红了。天边的云连接着,重叠着。一会儿阳光从云彩的缝隙中,一束束一缕缕,射向天际。又映红了大地。这时,远处传来大公鸡的报晓。

    ⑤太阳出来了,先是一丝,像红色的线。不一会儿。像烧红的镰刀,像半只橙红的桔子。一转眼,变成了红色的大气球,静静地依傍着大地。

    ⑥一瞬间阳光穿过树丛透过晨雾斜斜地密密地洒满了大地拖拉机突突地下地了人们三五成群地下地了

    ⑦伙伴们,你们不是要寻找仙境吗?仙境就在我们这里,这固然是大自然带来的,但更多的是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创造的。 

    1.给第⑥自然段加上标点。

    2.写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

    意思相近:奇妙——( ) 创造——( )

    意思相反:湿润——( ) 轻松——( )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比喻句;B.排比句;C.拟人句;D.设问句;E.反问句;F.疑问句。

    (1)你们不是要寻找仙境吗? ( )

    (2)你欣赏过秋天早晨的田野吗? (  )

    (3)太阳出来了,先是一丝,像红色的线。   (   )

    4.短文是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天早晨的田野美景的。

    5.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文首横线上。

  • 10、阅读与鉴赏。课内外对比阅读。

    选文一: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文二:

    太阳的大小与冷热

    早晨,太阳的背景衬托物是树木、房屋、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些事物的衬托下,太阳就显得大。中午,太阳的背景村托物是广阔无垠的天空,这样就显得小了。再加上,早晨的天空不是特别亮,与明亮的太阳形成强烈对比,在视觉上就显得太阳大。而中午,天空也很明亮,视觉上就不能突出太阳,因此,太阳就显得小。

    早晨,太阳斜射大地,照射面积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少,再加上夜里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许多,所以早上,人们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直射地面,照射面积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多,所以中午,人们感到热。

    【1】选文一中,“及其日中如探汤”,这个“汤”的意思是______。由此推想词语“赴汤蹈火”的意思是______

    【2】选文一中,两小儿各有观点与依据,请摘录相关信息,完成下面的辩论。

    小儿甲

    观点:日始出时去人近,日中时远。

    现象:初出,______;日中,______

    依据:______

    ←辩→

    小儿乙

    观点: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现象:初出,______;日中,______

    依据:______

    【3】阅读选文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选文一围绕“辩”字,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 )

    ②从选文一中得知,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小孩子也可以有独特的发现和思考。( )

    ③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孔子并没有那么学识渊博。( )

    【4】阅读两篇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日初出大如车盖”是因为日初升时,以树木、房屋、远山等作为衬托,所以显得大。

    B.“及其日中如探汤”是因为太阳在中午直射地面,照射面积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多。

    C.以选文二可以推断两小儿辩论的依据是有道理的,结论也是对的。

    D.以选文二可以知道太阳给人的不同感觉和背景衬托物、照射角度有关。

    【5】读两篇选文,面对两千多年前孔子“不能决”的问题,现在你能解答吗?请说明你的观点和依据。(至少说出两个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读短文《寒流来了》后完成后面的题。

    寒流来了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给第三自然段打上标点符号。

    【2】把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写在下面。

    时间: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

    【3】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①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话时的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_

    【4】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仔细阅读短文,思考完成练习

    两棵松树

    一棵高大的松树屹立在山巅,翠绿的枝叶泼下一地浓阴。还没有走近它,就见到地面上攀爬着无数条根须,一半裸在地表,一半埋入地下,象是一堆乱麻,踩上去磕磕碰碰。有些根须象树藤一样缠在石头上,横生虬结,五麻六道。显然,这些根须是从那棵松树的根部延伸出来的。走近它时,又见到它那粗壮的树根从地表隆起,如钢浇铁铸,象老鹰的利爪(zhǎo  zhuǎ)紧紧地pān fù    )着沙石。在山顶的小块平地中,这是唯一的松树,铁爪稳稳当当地站立着,树干挺拔,苍劲,一块块粗糙的树皮如古铜色的鳞甲,向四周伸展的枝叶如张扬的手臂。如一位wéi  àn    )的将军

    我们翻过山巅,穿过一线天的狭窄山道,拾级而上。突然,从右边的石台上窜出一只松鼠,眨眼之间就钻入了左边的一棵松树中——我的视线被这只可爱的松鼠吸引,也被牵到了那棵松树上。蓦然(mò mó)一瞥,我不由得脱口惊叹:这是一棵怎样的松树呀!它横生在峭壁上,被一块巨大的石头压着树身,深深的凹痕上有灰白的树渍(zì zé)。那是巨石压出的伤痕。树干在这里被压弯了,但是却并没有被压倒,而是扭转身子,绕过一处石角向上生长,茂盛而翠绿的枝叶顽强地伸展在空中。yáo yáo yù zhuì      )的巨石重达千钧,却被一棵轻巧柔弱的松树承载(zǎi zài)着!

    是惊讶,是感动,还是zhèn hàn    ),真是无以言表。

    我觉得人活一生,成败得失都要淡然处之。成功不足喜,失败也不足悲,正如那棵承载巨大压力的松树,于逆境中奋力成长,以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挑战巨石。

    刚才那位将军不再显得高大,因为——只要这块被压制的松树突然松动,撤开树身,那块巨石就会危如累卵,滚落而下,站在山巅的那位将军也会随之跌入万丈深渊……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读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无以言表:

    危如累卵:

    4.作者看到第一棵松树时,对这棵松树的评价是怎样的?

    5.用     画出作者描写第二棵松树的句子。

    6.作者在看到第二棵松树时,为什么说成功不足喜,失败不足悲

    7.文中的两棵松树分别象征了哪两类人?

    8.读了这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棵松树,说说理由。

    9.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你遇到坎坷和挫折时,你会怎样做?

     

  • 13、课外阅读。

    歌声(节选)

    ①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②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像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③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歌声: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1】短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__________的情景,突出了延安歌声的特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延安歌声的眷恋之情。

    【2】第②段中加点词“熙熙攘攘”在文中形容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场面,共同突出了人________的特点。其中,第②段特别描写了人们的穿着和心情,突出了场面的________气氛;第③段特别描写了冼星海的指挥和歌声的悠扬、淳朴。两个场面结合,表现了延安歌声是_______________的歌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

  • 14、阅读。

    袋鼠妈妈的大口袋

    袋鼠妈妈有只大口袋,里面装着她的两个孩子。

    看到小熊的口袋钉着漂亮的纽扣,袋鼠妈妈很羡慕,她也在大口袋上缝了一颗大纽扣。

    袋鼠妈妈想:人家一定会认为我很漂亮的。

    第二天,两只小袋鼠想从纽扣的两边钻出头,他们的脖子竟然被卡住了。

    “哎哟,哎哟”两只小袋鼠叫起来,他们觉得气都透不过来了。袋鼠妈妈没办法,只好拆了纽扣。

    这天,袋鼠妈妈看见小兔子的口袋上装着拉链。她羡慕极了:“拉链比纽扣更好看,我也应该装条拉链。”晚上,袋鼠妈妈真的把拉链缝在了自己的口袋上。

    第二天,她把两个孩子装进口袋里,然后拉上了拉链。

    两个孩子在里面叫起来:“闷死啦,闷死啦!”

    ……

    【1】袋鼠妈妈的口袋里装着____________。袋鼠妈妈第一次给自己的口袋装上了_____________,第二次给自己的口袋装上了___________

    【2】两只小袋鼠在妈妈的大口袋里叫着:“闷死啦,闷死啦!”依据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预测,袋鼠妈妈之后会怎么做呢?写一写后面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改为比喻句

    (1)嘎羧要走的消息传遍全寨。

     

    (2)会场上乱成了一团。

     

     

  •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十分低微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不,他是去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改为直接引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用同样的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难道不美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还有比画眉鸟的叫声更好听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难道地球不可爱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鲁迅先生幽默风趣。鲁迅先生知识渊博。(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学着用下面句子的表达手法,写一写你想象中的“风、雨、电”的样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 20、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与表达

    我本来可以放弃,却咬牙坚持了下来;我本来可以沉默,却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本来可以争取,却因犹豫而错过;我本来可以面对,却因胆怯而逃避……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也许,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烦恼。请以“我本来可以________”为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文章,注意将事情写完整、清楚,并表达出当时的感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