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河源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形近字组词

    概(   )凉(   )(   )(   )

    (   )晾(   )誉(   )(   )

  • 2、日积月累。

    1.孟浩然故友的田舍“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令人向往;“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水乡风貌,让人流连忘返。

    2.重温革命岁月,感受爱国情怀。狼牙山五壮士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感动着我们;“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则尽显红军战士的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正如南宋诗人陆游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国,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神圣职责。

    3.“___________________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尽力的刺去。”这段话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每当读到这段话,我的眼前就浮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少年。

    4.本学期我读了许多关于成长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辩字组词。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自作自( )                 念念有( )             ( )笔生花          一望无( )

  • 5、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   )

    2.摇荡。 (   )

    3.隐藏。 (   )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外类文阅读。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移家:搬家。②浑:全。

    【1】这首诗作于诗人________时,抒写了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________的深厚感情。

    【2】全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____________的无限痴情。

    【3】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下列对“系”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中的“系”是“约束、羁绊”的意思。

    B.“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

    C.“系”字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

    D.“系”字符合春日和风吹拂的情景,表现出它们对主人的款款深情。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诗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古诗,完成1~4小题

    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注释:①呼作:称为。②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③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④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望舒,又名纤阿。⑤团团:圆圆的样子。

    【1】这首诗的作者是被后人称为“____”的____代诗人李白,他与____合称“大李杜”。还有一位被称为“诗鬼”的诗人,他是____

    【2】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____”和“____”,十分稚气可爱,语言简朴,比喻风趣。

    【3】写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句诗的意思。

    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

  • 8、阅读

    《七律.长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上面内容。

    2解释重要词语的意思。

    云崖:____ 三军:____

    3说说文中最后两句话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

    4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象?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景物与自己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_________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_________

    6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读一读,填一填。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 ,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 嗯, 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过来, 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哦 ,我们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这是通过对渔夫__的描写来反映他的心理。

    【2】“搔搔后脑勺”这句话的含义是( )

    A.表达了渔夫同情穷人,关心孩子的思想感情。

    B.反映了渔夫对是否把两个孩子抱回来养的矛盾心情。

    【3】“快去!”后面加感叹号,表示的是( )

    A.命令口气

    B.催促语气

    【4】“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说这句话时是一种什么心情?( )

    A.忐忑不安

    B.欣喜

    【5】这段话表现了渔夫和桑娜一样都是_________的人。

  • 10、阅读题。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已经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

    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

    他一下子怔住了。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文中,“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中的“竟然”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来看,对于“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理解正确的是(       

    A.孩子力气小,无法为小树苗提更多的水。

    B.孩子更希望在默默中关爱这棵树苗,让它更好的成长。

    C.孩子并不喜欢这一棵小树苗,所以他没有特别对待这棵弱小的小树苗。

    D.这棵小树苗并不需要更多的水。

    【3】对于“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母亲目光是犹豫的,她觉得孩子可能在做一件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B.母亲的目光是赞许的,她不忍心伤害孩子的渴望。

    C.母亲的目光是忧虑的,她不知道这棵小树苗能不能存活,害怕孩子的努力白费,让孩子失望。

    D.母亲的目光是自信的,孩子能成才,小树苗也能茁壮成长。

    【4】孩子和树苗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十五自然段中 母亲说“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第十六自然段中孩子“他一下子怔住了。”此时孩子的心中会想到什么?请你联系上下文展开思考,把孩子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看到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他决定写一篇以“父母的爱”为话题的文章,请问他可以选用哪些事例或者从哪些方面来写?简单说一说(最少写四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对比阅读:

    选文一:

    “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

    [法国]雨果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戚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思西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它装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20尺, 宽25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7岁,是1863造的。

    雾愈来愈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15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是凌晨4点钟。

    周国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辩。

    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在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只的大轮船,它从教德萨起航,船上载着500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重又特别大。它笔古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

    选文二:

    桥(节选)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由选文-中“照例”一词可知,哈尔威船长往常走的航线是_______________

    ②选文二中“咆哮”一词原指___________,在本文中形容____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___手法。

    【2】“它装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00尺,宽25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7岁,是1863年造的。”选文一中具体介绍这般大轮船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选文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突然”“惊醒”等词说明事发突然,出乎人们的意料,为后文人们的惊慌失措埋下伏笔。

    B.从“像泼”“像倒”“咆哮”“势不可当”等词,可以读出洪水的凶猛。

    C.将洪水的凶猛与人们的表现穿插着写,更能突出洪水的凶猛和人们的惊慌失措。

    D.选文多用短句,是因为短句在表达时更能突出当时雨很大。

    【4】比较两篇选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选文在表达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进行了环境描写。

    B.两篇选文虽然都有环境描写,表达的效果却不尽相同,但都烘托了人物形象。

    C.两篇选文都有环境描写,它们都是为推动故事情节、衬托人物内心服务的。

    D.除了环境描写,两篇选文没有其他相似之处了。

    【5】关于环境描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中的环境描写只有一段,只出现一次。

    B.《桥(节选)》中的环境描写是和人们的表现穿插进行的,环境描写散落在全文中。

    C.《桥(节选)》中的环境描写多用短句子,甚至是一个词就成句。

    D.《“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中的环境描写是描述性的句子居多。

    【6】两篇选文中都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请记录在答题卡上。说说这对刻画人物形象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试着用上环境描写,表达当时的场景或人物的心情。

    ①萌萌兴高采烈地回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带着40度的高烧,拖着两条沉重的腿,来到了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直击中考阅读题。

    文体:散文

    主题:乡土风俗

    本文选自《燕京乡土记》

    袁子才说:“不羡神仙羡少年。”的确如此,听着娃娃们唱歌,使人感到有说不清的乐趣!一首首儿歌,多么美妙!

    儿 歌

    邓云乡

    古人说:“千秋万岁名,不如少年乐。”也还记得袁子才的一句名诗:“不羡神仙羡少年。”这都是至理名言。别的不用多说,在北京的夏日,看着听着娃娃们唱歌,就使人感到有说不清的乐趣。

    为什么说夏天呢?因为五月端午之后,天气渐热,万物生发,人们都换上夏衣,男孩子小褂、汗背心、短裤,小姑娘也是花小褂或者花裙子。孩子们都在户外玩,有趣的事情多了,所以夏天的儿歌也特别有情趣。

    (甲)夏天天热,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用不着等什么“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头顶上一片黑云,西北风一卷,“噼里啪啦”就下起来了。小孩们欢喜地在小院中乱跑,大人在屋里、廊子上还喊不应。这时就会有一首动听的儿歌: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反复地唱,欢蹦乱跳,十分顽皮。

    (乙)夏天雷阵雨来了,又是风,又是雨,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似乎都是一个避风港,每间屋子似乎是一条小木船,在风浪中震撼着。母亲抱着孩子,从窗眼里望着外面的雨,唱着儿歌道:

    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至于为什么是“老和尚背着鼓来了”,却没有人注意,只是这样说。后来看到老先生们写的儿歌的书,说是“背着谷来了”,这可能是南方的说法,而北方仍然是读“鼓”的。难道说北京夏天的儿歌只是这两个吗?不然,北京夏天还有一首最美的儿歌,那是其他任何地方也没有的。

    (丙)几场好雨过后,小小的四合院中,都是花花草草,绿油油的、香喷喷的、湿漉漉的。在当院荷花缸、大水缸外面,在各屋的马头墙角上,在大树的根部……都有小小的蜗牛翘着两只小小的肉角在爬行。这个背着半透明躯壳的小动物,永远不会担心没有房子住,或为分不到房子、交不出房租而发愁,它永远是那样善良而悠闲地、像诗人散步般的爬行着。北京话很奇怪,因为没有水牛,所以语言中没有“水牛”的词汇,却把蜗牛叫“水牛儿”,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小不点,写出来两个字完全一样,这不要说外国人翻译起来容易弄错,就是外地人听到恐怕也会弄不清楚。它是孩子们最好的朋友,孩子们把它轻轻地拿在手中,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盼望着它的触角快点伸出来,抑扬而深情地唱道: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噢!你爹你妈,给你买烧羊肉吃噢——

    妙就妙在似通非通之间。

    我在北京做小学生的时候,已过了玩水牛儿的年龄了,但我听惯了妹妹们和同院小孩玩的时候的歌唱声,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

    (有删改)

    【1】文中描写了三个唱儿歌的场景,分别是:片云致雨,孩子们欢喜地唱儿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末说:“我多么爱听这首美妙的儿歌啊!”这句话表达了“我”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说说文中三处画线句的语言特色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课文片段一,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_,表示我___________。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_____,又叫人_____,既愿_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片段内容,不超过4个字。____________

    【3】写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____________

    【4】初入草原,我的感受是“________。”可以看出我________的心情。沉浸在草原的美景中的我的感受是:________。我有这些感受到原因是: ________

    【5】我想高歌的“歌”是________;我想吟诗的诗题是________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

    A.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

    D.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7】写2句有关草原的古诗名句:________

  • 14、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下面是三所学校三年语文监测平均分及每所学校每年每个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平均数量。请根据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4年监测

    2015年监测

    2016年监测

    阅读课外书/生

    第一小学

    81分

    80分

    82分

    15本

    第二小学

    78分

    74分

    70分

    5本

    第三小学

    83分

    86分

    91分

    30本

     

     

    1根据表中各学校三年的教学成绩,选择其中一所简要概述语文教学质量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语文质量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根据“大方”的不同意思各写一句话。

    ①表示不小气: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示不拘束: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一)蒙娜丽莎美丽动人。

    (1)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用下列词语组成两个意思不同的句子。

    队伍 的 不 那么长 一定 赴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句子练习。

    1.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写句子。

    (1)人们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来,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__________

    (2)妈妈微笑着对我说:“今晚我和你爸爸都要加班,你自己做饭吃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①天空挂着圆月。(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这件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树在风中摇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索溪峪的美使我们流连忘返。(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当前的不幸处境,难道不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

    2.为了不滑下来,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雄鹅的羽毛。(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

    3.我不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

    4.成长路上的关爱、叮咛与教诲,我都将铭记在心。(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任选一题习作。

    1.题目: 我想变成________

    提示:这是一篇想象作文,你可以自由地写自己想变成什么,如:一种动物,一个物品,或文学作品中的某个人物等。注意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人或物来写,要写具体,写生动。

    2.成长路上,有欢笑和喜悦,也有磨难和痛苦。这些甜或苦的经历,让我们一步步前行,勇敢地面对未来。请以《那次,我___了》 为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是笑?是哭?是生气?是恼怒……)然后叙述一件具体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