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常州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按要求填空

    (1)填空:《骑鹅旅行记》是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它的作者是______(国)女作家______。该作者于19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鲁滨逊、汤姆、尼尔斯、爱丽丝这四个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______

  • 2、国学知识。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______》。

    (2)莫道君行早,___________

    (3)《十五夜望月》中“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中秋节时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3、默写《浪淘沙》。

    _____

  • 4、依据提示填空。

    (1)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_________,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3)   “孤村落日残霞, _________,一点飞鸿影下。出自 _________写的《天净沙·秋》。

    (4)   诚者,_________;诚之者,_________。《礼记》

    (5)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_________,_________。

    (6)   古人在《增广贤文》中 但存方寸地,_________。”告诫后人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保护好现今的土地,请你结合生括 实际和掌握的资 料写一则环保宣传标语“_________”。

  •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全神______注 热血______腾 斩钉______

    居高______下 粉身______骨 别出心______

    技高一______ 自作自______

    1.2021年3月18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_________________地说:美国没有资格_________________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2.继牡丹机场通航之后,菏泽即将迎来高铁时代,家乡的变化真是令人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外诗词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①望断:望尽。②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③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

    1请描绘“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展现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将原词补充完整,再结合全词,体会这两句词中流露的情怀。

     

    3结合你对本词的理解,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词人从眺望远景起笔,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阵阵南飞北雁,触发了词人胸中的豪情。

    B.词的下阕,词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

    C.词的最末两句以问句结尾,表明词人对红军战士何时夺得最后胜利充满疑问。

    D.此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远征”即指长征。

    B.“万水千山”表明红军长征途中跋山涉水,环境恶劣。

    C.“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本诗的总领句,莫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D.“只等闲”表现了长征途中的轻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中蕴含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典型事例:______________。诗中“暖”“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战士们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寒”字冷峻严酷,让人体会到_____________

    【4】从本诗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红军长征胜利前的最后一个难关是______;诗中“________”一词预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

    其中“三军”指_______

    【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不仅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还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B.这首诗气魄雄伟,对仗工整,巧用拟人,写得细腻委婉,有声有色。

    C.诗人以点代面,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万水”以金沙江和大渡河为代表,“千山”以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

    D.诗歌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 8、阅读下边的材料,完成练习。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读了《三黑与土地》《我爱这土地》,联系生活实际,你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什么新的认识与感受呢?请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只有一个地球》片段,回答问题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中画“ ”句子,完成填空。

    (1)这一句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句中“约”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内欣赏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草原》

    【1】从文中找到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热情——_______  拘谨——_______

    害羞——_______ 嘹亮——_______

    【2】主人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款待我们”,说明蒙古人民_____的特点。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人的深厚情谊。

    B.感人准确反映了人们心心相连的情谊。

    C.鄂温克姑娘很大方,一点也不羞涩。

    【4】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_____

  • 11、母亲的味道

    ①小时候,这个季节,地里的胡豆成熟了,我们乡下小孩子总爱跑到地里亲自摘胡豆,回来用竹签穿起来,在火上烤着吃。有时火太旺,胡豆烤煳了,可是并没有熟;有时太着急,还是半生不熟的就开始吃。可我们吃得却那样的香,那样的有滋味。如今想想,大概是那时候我们没有像现在的孩子,每天都有吃不完的小吃的缘故吧。

    ②烤胡豆的时候,母亲总要唠叨不停,唠叨过后,我们一一定会吃到母亲端上桌的大盘炒熟的胡豆。一次,母亲在我烤胡豆时出了一道题目让我算:“一颗胡豆七个屁,七颗胡豆几个屁呀?”我随口答道:“七七四十九个!”母亲就哈哈大笑:“七七四十九,好个算屁狗。”父亲也笑了,我也跟着他们笑了, 半天才恍然大悟。

    ③后来,母亲在厨房炒菜的时候,我便常常站在一旁傻傻地看,母亲便告诉我饭要怎么做,菜要怎么炒,于是七八岁的时候,我学会了做饭菜,当然也学会了炒胡豆。

    ④我把胡豆洗了倒进锅里就开始炒的时候,外甥问我:“舅舅,你怎么不放油就炒啊?”我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炒着。小时候家里特穷,母亲炒菜,几乎都没有用油,或者是用少许油。母亲炒胡豆,先把胡豆倒入锅里,等到胡豆炒熟了铲起来,再往锅里倒点儿油,然后再炒本来已经熟了的胡豆。我问母亲,母亲说:“那样省油!”我照这样把胡豆炒了, 可是后来女儿、外甥都说不好吃,只有我慢慢嚼着,有滋有味地嚼着,因为,那是母亲的味道。

    ⑤母亲十八岁那年就嫁给了父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忙庄稼,忙家务,忙拉扯孩子,脸上经常挂满汗珠,头发间经常夹杂着土屑、草叶

    和菜花,身上经常沾附着泥土灰尘。

    很多时候,母亲来不及洗干净手脚上的泥土或者龚草味道;很多时候,母亲的手上还有黄绿的草色、庄稼色、泥土色,指甲缝隙间还有泥土、草屑;很多时候,母亲一身的炊烟灶台味道,一身的牲畜粪草味道她就用这样的手洗锅、淘米、煮饭、做菜给我们吃,把我们四兄妹拉扯长大。

    ⑦而今,我已过不惑之年,每次回老家看望母亲,吃着母亲那和着花草香、和着庄稼味道、和着泥土味道、和着母亲的汗水味道的饭菜,吃得那样香,那样甜,因为,那是母亲的味道。

    ⑧母亲的味道,总是那样让人魂牵梦绕。

    【1】第③自然段写到“我便常常站在一旁傻傻地看”,“我”为什么说自己“傻傻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写小时候我们乡下小孩吃胡豆的故事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自然段写妈妈给“我”出算术题,“我”的回答让妈妈、爸爸“笑”,“我”也“笑”了,从中可看出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爸爸和“我”的“笑”又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让作者“魂牵梦绕”的“味道”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的一个盛夏季节,曹操率军出征。因长途跋涉,士兵们口渴难忍,可又找不到水。曹操心生一计,用马鞭向前一指,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正好给大家解渴呀!”一想到酸酸的青梅,大家口水直流,顿时觉得口渴的感觉缓解了不少,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1】曹操为什么跟士兵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 )

    A.他看见了梅林里有梅子。

    B.为了鼓励士兵们前行,给他们希望。

    C.士兵们很馋,想吃梅子。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描写。

    A.心理、语言

    B.心理、动作

    C.动作、语言

    【3】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 )

    A.不能说谎骗人。

    B.必要时说谎没有问题。

    C.人们遇到困难时,可以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

  •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果树听瀑

    黄果树瀑布,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车到黄果树风景区,便闻一阵“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若微风(             )树梢,渐近渐响,最后潮水般(             )过来,(             )了人喧马啸,天地间只存下一片(             )的水声了。

    透过树隙,便见一条白帘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似一阔幅白绢正从机杼上吐泻而下,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

    我们去时,正遇上枯水季节,瀑布的水势并不宏大,远不如徐霞客在游记中所描写的那般摄人心魄。所以游者甚为寥落,连街上的不少店铺都早早关门打烊了。据当地人介绍,盛水季节,瀑水激出的水花雨雾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于瀑布右侧高岩上的黄果树小镇,造成“银雨洒金街”的奇景。可惜我们去的不是时候,无缘一睹其壮观,留下了一点遗憾。

    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行,山径寂寥无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至谷底,我们坐在水边的一块岩石上,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那一幅白帘般的瀑布,仿佛伸手便可撩过来拭脸似的。它跃入涧底激起的烟雾般的水珠,直扑到我们脸上,沁凉沁凉的。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挂得那么长,但远比它宽阔,所以气势十分雄壮。当年徐霞客描写道:“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描写得准确形象,令人叹服。

    瀑声如雷轰鸣,山回谷应,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人若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恢宏。

    我们久坐岩上,任沁凉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沾湿薄薄的衣衫。我们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声,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似张开的山谷,那瀑布便直跃而进,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回荡着大自然纯正清脆的音响。

    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塑像,他正遥对瀑布,作凝神谛听状,他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此时此地此刻,我们也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第一段的括号里。

    盖过             涌漫             奔泻             拂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寥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谛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银雨洒金街”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来,用“ ”画出。

    【4】从文中找出四个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词语,摘抄在下面。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或“×”表示。

    (1)文章第1自然段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瀑布的水声由小到大。( )

    (2)作者把黄果树瀑布比喻成“白绢”“白帘”。( )

    (3)文章引用了徐霞客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语句。( )

    (4)作者是按照“景区门口-谷底-平台-山径”所看到的瀑布这一游览顺序来写的。( )

    【6】文章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围绕这一中心,作者从瀑布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写的。为了突出题目中的“________”字,重点写了瀑布的__________

    【7】作者在写黄果树瀑布的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请从文中找出一处,用“﹏﹏﹏”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一感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1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曾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问候。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新课程标准的编写,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着。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又针对《新闻晨报》曾报道的“上海市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课本中删去8篇古诗”的新闻,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无疑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的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在明显下降。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都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材料三)

    网上有人问: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网友溪山:当孩子旅游,感叹景色优美时,不是只会说:“哇,好酷哟,中国真美啊。”而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网友mupeng: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我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地,就长大了。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跟着爸妈去湖边玩,小舟在荷叶间穿过,知道了什么是“__________________”,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__________________”。冬天,北风凛冽,天空阴沉,到了家,围着炉子取暖,知道了什么是“红泥小火炉”……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种心情,就忽然明白了那首诗,那句词。

    (选文有删改)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为完成“讲名人与经典的故事”这个任务,可以重点阅读材料一。_______

    (2)材料二中画“________”句子的意思是外语学好了就能提高母语水平。_______

    2材料二中主要谈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3结合语境,下面几句诗填到材料三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老树呈秋色

    b.红泥小火炉

    c.接天莲叶无穷碧

    4在“小学生该不该背诵古典诗文”的辩论会上,假如你是正方代表,请参照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三条理由。要求:用一段话写,先总说观点,再逐条简要说明理由,注意分号的正确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如果你们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改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我知道这件事非常重要,只是实在没有时间来处理。(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变魔术,改句子。

    1.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改为陈述句)

    2.用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仿写句子。

    (1)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2)我们之所以意志坚强,是因为我们心中拥有太阳。

     

  • 20、按要求写句子。

    1)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写一个排比句)

    _____________ 

    2)我们把整个任务顺利完成了。(改成字句) 

    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与表达

    回顾本学期所写的作文:《变形记》《多彩的活动》《让生活更美好》《笔尖流出的故事》《我的拿手好戏》《有你,真好》……你是否会想到这样一个词——感恩?

    请你以“感恩”为中心,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1)围绕中心,表达真情实感。(2)文从字顺,书写规范、整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