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朝阳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品析词句,完成练习。

    (1)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天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这几句话通过写“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等待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讲地再耽搁。

    ①“我一声不吭,盼着”,“我”盼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里通过写“我”蹲在母亲身边看着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想法,真实自然地表达出作者当时“盼”的心情。

  • 2、在横线上填上表示的词语。

    ________遗容   ________病人   ________蓝天

    ________远方   ________敌情   ________风景

    ________地球   ________大地   ________现场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律·长征》

    (2)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   《宿建德江》

    (3)_____________,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李纲

    (4)赤橙黄绿青蓝紫, ________________   《菩萨蛮·大柏地》

    (5)___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_____________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

    (7)“_______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这首词的作者________与苏轼并称“苏辛”。

  • 4、在括号填写形容说话时动作、神情、语气的词语,使句子更具体。

    陈强(   ),(   )告诉我:太可惜了,由于最后一个球没有踢好,我们的球队输了!

     

  • 5、根据所写内容填空。

    “绿树村边合,________”的田园风光,“开轩面场圃,________”的田园生活是孟浩然笔下的美好境界;“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是朱熹笔下“寻芳”所得,春意蓬勃,万物皆春;“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是贺知章离乡五十余年的沧桑感慨。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读句子,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词题是_________

    【2】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3】词中的“见”读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相同。

    【4】词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1这一小节写了两种人,前一个有的人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后一个有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两个活着的含义是(  

    A. 前一个指精神的永存,后一个指肉体的生存。

    B. 前一个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指精神的永存。

    3两个死了的含义是(  

    A. 前一个指虽生犹死,后一个指失去了生命。

    B. 前一个指失去了生命,后一个指虽生犹死。

  • 8、课内阅读。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两山排闼送青来。

    1补充诗句。

    2“畦”指_____________,“排闼”指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体现对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魔术师

    ①女儿小海伦的生日就要到了,约当茨却高兴不起来。

    ②妻子小心翼翼地与他商量:“女儿想多邀些小朋友,开个生日‘派对’好不好?”“随你安排吧!”约当茨大手一挥,不耐烦地说。 小海伦一直把你当作心目中的英雄 大伙儿也想听你讲海上的惊险故事呢 妻子柔声细语地说 对了 还有一位魔术师要来表演 是他自己找上门的 不好意思拒绝 “魔术师?哈哈,混饭吃的江湖骗子!”约当茨放声大笑,笑声很空洞。妻子惊恐地望着他,不知丈夫发生了什么事。

    ③小海伦生日那天,来了不少小客人。屋子里,就像涌进一群花喜鹊,热闹极了。

    ④男主人却不闻不问   , 衔着雪茄,独自去河边散步了。约当茨这次远航归来,郁郁寡欢,心事重重。约当茨从河边回来时,魔术表演已近尾声。看来的确很精彩,院子里不时爆出哄笑声、鼓掌声。妻子嗔(chēn)怒地瞟了他一眼,连忙让出座位   , “哎,你到哪儿去了?到处找不到你。这魔术太奇妙了!你不看,真可惜啦!”“骗小孩子而已!”约当茨鄙夷不屑地哼了一声。

    ⑤“哟,这位先生刚刚钓鱼回来吗?收获不小啊!”魔术师年岁已高,发须斑白,但精神矍铄。他向约当茨高声喊话,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呵,说我吗?”顷刻间,约当茨成了全场的焦点。“我帮你把鱼儿放进盆里!”魔术师端来一个瓷盆,走到约当茨身旁,果然从他藤椅的前后左右,一把把抓出活蹦乱跳的金鱼来,扔进水里还能游动。“好,压轴戏由我们大明星登场啦!”魔术师用1:2哨吹奏进行曲,一条漂亮的斑点狗蹦到台前。眼看魔术师扔出礼帽,原来只是虚晃一枪,他把礼帽急藏身后。斑点狗果真上了当,东嗅嗅,西扒扒,不见礼帽的影踪,最后,竟从灌木丛中,艰难地拖出一只大皮靴来。它一步一趔趄,气喘吁吁地把大皮靴拖到主人的脚边。更加意外的是,魔术师竟从大皮靴里抱出一只红眼睛的小白兔,送给小海伦,作为生日礼物。全场的孩子都兴奋得尖叫起来,欢乐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⑥约当茨也忍不住鼓起了掌,笑出了眼泪,吩咐妻子送上丰厚的酬金。魔术师却不肯收受,只和约当茨干了一杯葡萄酒。他说,年轻时他是名消防队员,火灾中,为抢救医院里的病人,被砸下的横梁压断双腿。他拉起裤管露出金属假肢,寒光凛凛,使约当茨全身一震。

    ⑦一切都明白了。他是从医院里知道了约当茨的情况,才特意赶来的。与这位神奇的魔术师相比,约当茨作最坏的打算,也仅仅将锯去一条腿,难道就到了世界末日?

    ⑧夕阳下,约当茨目送魔术师的汽车渐渐远去,轻轻用口哨吹起了《水手进行曲》。天空明净,微风拂面,远处的青山更青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闻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鄙夷不屑: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②段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用横线画出和“是他自己找上门的”一句相呼应的句子。

    【4】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从“妻子嗔怒地瞟了他一眼”推测,这时她心里想________,从“连忙让出座位”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一开始写女儿的生日,约当茨却不高兴,直到结尾才揭示他不高兴的原因:________。作者这样安排让你读起来有这样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画线句“天空明净,微风拂面,远处的青山更青了”有什么含义?

    表层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标题是《神奇的魔术师》,读完全文,你觉得魔术师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非连续性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材料一曾几何时,“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正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孩子们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负担越减越重,睡眠越喊越少”的情况普遍存在。靠“刷题”“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意见》出台,也是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双减”政策推出后,各地也有相应举措来推动政策落地。比如,江苏明确将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小时,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这2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开展各种兴趣活动,把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孩子,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北京的“双减”措施则包括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学校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授新课等等。

    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学生没有在学校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教育领域内的“剧场效应”就不会消解,对培训的需求可能还会通过其他手段满足。(摘编自苏喻《“双减”政策落地,让教育回归初心》,人民论坛网评,2021年9月3日)

    材料二:一些家长以为靠“时间十汗水”的疯狂培训就能提分,过度看重分数的高低,其实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的进步表现和成长过程。家长与其掉进“疯狂培训”的陷阱,不如静下心来理性科学育子。要纠正违背和谐成长教育规律之偏。眼下,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患上“教育焦虑症”,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透支其身心健康。深层次原因在于家长没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常识所蕴含的教育规律,总是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应明了,如果任由孩子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恶性加重下去,将会摧毁教育的根基。家长需转变观念,学校课程才是“正餐”,私下补习不但不能胜出,反而会坏了孩子的“胃口”,影响健康。

    (摘编自评论《“双减”政策落地家长须更新理念》,2021年9月10日)

    注:《意见》即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1】什么是“影子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长患上“教育焦虑症”的深层次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推出的举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只要学校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就能消解学生对培训的需求。

    B.眼下,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患上“教育焦虑症”,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透支其身心健康。

    C.学校课程是“正餐”,私下补习虽然不能胜出,但是也不会坏了孩子的“胃口”,影响健康。

    D.《意见》一出台,就扭转了“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4】落实“双减”政策,学校、家长应该如何去做?请根据材料分别列举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三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愣愣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教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技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嗫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过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30多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年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的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只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1第①段中写“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作者意欲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至第⑥段在记叙的顺序上属于哪种记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穆尼老师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第⑧段中的“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

    A. 第②段中“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表现了穆尼老师索要贺年卡片的热切心情。

    B. 为老师补一张贺年卡,是作者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事,因此,“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C. 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几位中学时代老师的学识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自豪和自得之情。

    D. 第⑤段开头一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E. “三十年的重量”这一标题拟得好,它具体地掂量出了师生间情意的分量。

  • 12、课内阅读。

    城外校国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文中哪些词语写了丁香的气味、颜色、形状?说一说,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文中引用这两句古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膩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对丁香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13、课内阅读。

    奇异的琥珀(节选)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1推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段话中可知,那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科学家想象它们在松脂里挣扎的情形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面,一碗上面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有蛋的那一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4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不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才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别人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荷包蛋告诫儿子。儿子显出一脸的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面,一碗上面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上面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面,一碗上面无蛋。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那我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面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自己的碗里也藏着一个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1】请概括出文章情节的共同点,然后填空。

    做面→( )( )→总结

    【2】试简要分析文章三次借用“孔融让梨”典故的意图。

    (1)“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意图是:_____________

    (2)“孔融让梨,我让蛋!”意图是:_________

    (3)“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意图是:__________

    【3】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主旨?写下来。

    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良苦用心?

    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把下面两个句子用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①我们精心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②地球会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_______________

    (2)仿写句子。

    那票据好像黄叶跳着优美的舞蹈轻轻地落到地上。

    ________________

  • 16、改写句子。

    例: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依照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1)到了正午,天安门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仿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仿写一个人物入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写出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请你体会以下句子的特点,照样子写一句。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扩句。(至少扩两处)

    我走出家门。

    老妇人坐在木椅上,双眼望着我。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园地

    正如《慢慢告别》描写的一样,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比如:畅快、感动、难过、忐忑不安……这些你感受过吗?请从中选择一种印象最深的感受写一篇习作。

    要求:1.题目自拟,书写工整,不少于450字;2.运用学到的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将情感融入到对人、事、景、物的描写之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