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锦州2025-2026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诗歌中加点的词所指代的人物是谁,请写在括号里。

    1.故人具鸡黍,邀至田家。______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情。______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从何处来。______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__

  • 2、按课文内容和古诗文填空。

    (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民族,先贤们留下了不少表达爱国情怀的豪言壮语。曹植曾慷慨豪言“______________,视死忽如归”;诸葛亮曾立誓为国“鞠躬尽瘁,_____________”;南宋诗人陆游曾深情地告白“______________”,他虽然地位低微,却不忘忧虑国事。

    (2)祖宗疆土,当以死守,___________——李纲

    (3)《七律·长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4)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思乡之情;从儿童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我还会默写贺知章的《咏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三要素:____________是小说的核心,_____________是小说的骨架,___________________是小说的背景。

  • 3、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谋面”就是________的意思,用“________”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________

  •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开花,(   )高兴。

    (2)(   )这种草,(   )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3)(   )身处什么样的逆境,我们(   )要勇敢顽强。

     

  • 5、我认识了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他们是:

    (1)有用知识改变命运的 _______

    (2)爱动脑筋、献身科学的_______

    (3)从小刻苦学习,有着执著追求的_______

    (4)无微不至地关心人民群众,最后取得伟大的胜利的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日积月累。(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1】补充诗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3】解释下面的词语。

    寻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古诗词阅读。

    【甲】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乙】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1】朱熹和白朴都写了春天,以下哪一项不是两位作者都写到的(       

    A.春天的风

    B.春天的植物

    C.春天的动物

    【2】以下对《春日)和《天净沙·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日》赏春的地点是在泗水边上,“胜日”是指胜利的日子。

    B.《春日》的最后两句,既让我们从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又揭示了很容易“识得东风面”的原因,富含哲理,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C.白朴运用绘画技巧,从“春山”到“院中”,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了春天的景物。

    D.《天净沙·春》中“飞红”是指飞舞的花瓣。

  • 8、阅读下面两首诗

    江 南 春     山 行

    杜牧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___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____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

    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笼,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不禁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根据下列词语的解释,从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四字词语填在的括号里。

    (1)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___________

    (2)静静的月影映衬在水面上,像沉入水中的玉璧。___________

    (3)形容音调或行文抑扬顿挫,有起有伏。___________

    【2】阿炳前后两次听泉,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的第5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人的联想和想象?用横线在文中划出其中一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下面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阿炳小时候听泉,什么也没听出来,因为他不用心。

    B.《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起初委婉连绵,后来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C.阿炳借《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了他对音乐、家乡、清泉和月光的热爱。

    D.《二泉映月》不仅被我国人民喜爱,也得到了国外人民的喜爱。

    【5】回忆课文《月光曲》,想一想《月光曲》和《二泉映月》这两首曲子有何相似之处。(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知道的著名音乐家是_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

  • 10、课外阅读。

    活雷锋——朱伯儒

    朱伯儒伯伯高高的个子,他那双深沉的眼睛给初次见面的人一种严厉的感觉,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凡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不管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他都热情帮助别人。人民的疾苦牵动着他的心,他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

    朱伯伯关心他人的事迹多得很。

    在河南省内乡县时,他看到这里的群众生活困苦,就写信给自己的妻子,要她把家里的旧衣服多寄些来给群众。

    在武汉空军基地上,身为民工大队长的朱伯伯,成天和民工一起艰难地施工,他流的汗从不比民工少。民工的家属到工地探亲,他总是把自己的住房让出来,自己和民工挤在一起过夜。民工胡士元是个能干的好青年,可是身体弱,家庭生活又困难,他生病以后一连五年,都是朱伯伯为他出钱治病,接济他全家人的生活。

    1975,在火车上,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突然患病急需输血。朱伯伯毫不犹豫地献了血,又改变了自己的路线,一直把这位老人送回家。||

    是什么力量促使朱伯伯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好事呢?朱伯伯说:“没有人民的养育,我活不到新社会,更不能成为一名干部。我对人民有感情,看到别人遇到困难和不幸,就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要尽力去帮助他们。” 朱伯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素不相识:            

    毫不犹豫:            

    2.这篇短文写了朱伯伯关心别人的哪几件事?

    3.写出第二部分的段意。

    4.文中哪几句话说明了朱伯伯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好事的原因?

     

  • 11、课文内容我了解

    (1)奴隶是奴隶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取乐和杀害。从奴隶的谈话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没有人身自由,(   )(   )(   ),等等。

    (2)本课是独幕剧,是按事情( )顺序写的。开始——(   )——结果。通过写斯巴达克向奴隶们发起号召,拉开了奴隶起义的序幕这件事,表现了以斯巴达克为首的奴隶们为争取(   )而战的英雄气概。

    (3)写出几位为自由而战的英雄故事的名称。

       

     

  • 12、阅读《好的故事》文段,回答问题。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凝视( )   陡然( )   昏暗( )   昏沉( )

    【2】文段中的破折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

    【3】阅读课文,判断对错。

    (1)“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是个比喻句。 ( )

    (2)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事,可现实是“昏暗的夜”,所以只能在梦中看见。但作者坚信他看见了“好的故事” 。 ( )

    (3)作者生活的现实是美好的,因此,好的故事也是真实的。 ( )

    【4】“何尝”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昏沉的夜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1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选自    作家    的《          》。

    3你怎样理解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在十六七岁时学会握手

    出发前夕,我将班里56名不过十六七岁的学生分成了28组。我告诉他们,这次外出游玩,只能有28人跟队而行,剩下的一半,必须老老实实地待在教室里自习。

    狭小的空间里顿时一片哗然。他们觉得我的安排严重不公,因为不论是谁,都不可能主动放弃这次机会,而甘愿待在闷热乏味的教室里。他们决定用沉默来抵抗我的不公,他们想用这种非暴力的手段迫使我就范,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台下开始窃窃私语,我在讲台上严肃地说,我绝不可能改变主意,但你们之间,是同学,是友谊,不管我把你们56人分成了几组,带走了几个人,你们的情谊仍旧不会改变。对于你们的搭档,你真就如此吝啬?连一次小小的机会都不肯让给他?

    这番话,再度使他们陷入沉默。在他们未出结果之前,我转身离开了教室……

    清早,旅行社的大巴开进了校园,班长将最后的名单递给了我,不多不少,整整28人,我惊奇地发现,这份名单的成员,竟是如此特别。他们的谦让,令我肃然起敬——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把机会让给了家庭拮据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把机会让给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强者让给了弱者,男生让给了女生。名单上有多处涂改的痕迹,不难看出,他们曾发生过激烈的争执。

    临行前,我要求外出游玩的学生主动握一握那些让出机会、甘愿留在教室里的同学。于是,感人的一幕出现了,56只十六七岁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他们相互寒暄,微笑叮咛,没有半点火药味儿。

    旅行的途中,我给了他们一个小小的建议,写一篇简单的游记,送给这28组里的另外一个人,让他们也充分感受到你的快乐以及这沿途的美景。

    回程之后,没有一人欠交游记。不管是多么顽劣、多么厌学成性的孩子,他们都极其认真地完成了这次作业。甚至有的人,还在游记的背后附上了一张鲜艳的彩笔画。当他们把游记主动送给留在教室里的同学时,阳光忽然灿烂起来,我让他们再次握手,感谢胸怀宽广的同学,他们的右手,又紧紧交织在一起。没有谁因错失了这样的良机而沮丧,也没有谁后悔当初的抉择。

    其实,我想让他们见识的,并不是一次短途旅行中的见闻,而是让他们在如此不公的条件下学会些什么。我相信,他们一定都学到了……

    【1】请你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自然段中同学们的表现在变化,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哗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惊奇地发现,这份名单的成员,竟是如此特别。”名单的成员“特别”之处在哪里? 请在文中用浪线画出来。

    【4】第三自然段中,老师离开教室后,假如你是其中一名学生,请补写你此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实,我想让他们见识的,并不是一次短途旅行中的见闻,而是让他们在如此不公的条件下学会些什么。我相信,他们一定都学到了……”你觉得他们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少先队员们都在注视和倾听辅导员的讲话。

      修改病句:  

    2、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要好好学习。

      改为双重否定句

    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反问句

    4、“我们不能无谓地死亡,多活一个,革命就多一份力量。杨靖宇深情地说。

      改为提示语在中间:

    5、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句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声真诚的赞美是一朵花,

    一次无偿献血是一朵花   ……

     

  • 16、按要求写句子。

    (1)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竹节人》一文中,同学们、老师们玩竹节人时入迷的样子你还记得吗?请你仿照课文中的描写,写一写同学看书入迷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彩的童年       冬日的早晨       饱经风霜的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下面几个字中选择一个字,仿照例句写一写。

                  

    (例)甜:我的作文在校刊上刊登了,老师表扬了我,我的心里甜丝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邱少云牺牲自己。邱少云绝不暴露目标。(加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青山是不会老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

  • 20、人生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一份精美的礼物,一声真诚的赞许,一次温暖的拥抱……都是你记忆中美好的点滴。现在就提起笔,写下一件令你记忆深刻的事情吧!要求:1.题目自拟,学会运用中心句,围绕中心意思来表达主题。2.适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45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