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_____的鲁滨逊,____的尼尔斯,_________的汤姆·索亚,还有______的八儿,作家笔下的这些人物让我们印象深刻。
(2) 《长歌行》一诗中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到老了再后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_____的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写出同音字。
某公司招聘经理用五个读音相同的“ɡōnɡ”字作为选拔标准,
以此选拔优秀人才,促进公司发展。
1、文明礼貌突出一个ɡōnɡ ( )字;
2、办事无私突出一个ɡōnɡ ( )字;
3、书写漂亮突出一个ɡōnɡ( )字;
4、有进取心突出一个ɡōnɡ( )字;
5、成果丰硕突出一个ɡōnɡ( )字。
3、词语盘点。(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帜_________ 司_________ 徐_________ 旗_________
织_________ 局_________ 除_________ 棋_________
4、《丁香结》作者________,作品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5、小明学习不努力,请你用学过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勉他。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
沙头雨过茁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
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注释】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茁”“满”二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答题。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
【4】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_________(词牌名 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词牌名 词题)。
【2】把下阕补充完整。
【3】词中画“____”的句子中,作者由_________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_________景象。
【4】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
B.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C.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而忘了道路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5】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你说一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背篼》
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了。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他背着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收获归来了。
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讲着悄悄话,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树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了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呼出了一口气,掏出一捧鸟蛋,笑着给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他拿着几个红红的山柿子,放在坐在门槛上的妹妹手上。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天去镇上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zǎn)下学期的学费哩!
妈妈撩(liǎo)起围裙一角,拭去他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zì)。他抬起头,抿(mǐn)着小嘴微微笑。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1)读句子,解释句中带点的词语。
①鸟儿们一路上依依送别。 依依:
②炊烟袅袅升起。 袅袅:
(2)“他背着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收获。”这里的“背”字应读(bēi bèi);这句话里的“收获”具体指的几样东西是 。
(3)读短文,填合适的词语。
( )的头发 ( )的晚霞 ( )的背篼 ( )的山道
( )过一道弯 ( )过一道坎( )过一条田( )过小石桥
(4)读句子写感受。
①读文中划“ ”线句子,可以体会到山里孩子此时的心情 。
②读文中划“ ”线句子,可以体会到 。
③读“他抬起头,抿(mǐn)着小嘴微微笑。”你的感受是 。
10、阅读短文,按要求作答。12%
雨中一幕
我下了电车,这才发现两点正从天上大滴大滴地砸下来。远处有一个自由市场卖菜的棚子,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了过去。
小小的菜棚子下面已经挤了六七个人,大家眼巴巴地盼着雨能小一点。
这时,从雨中走来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怀里抱着一个孩子,上身湿透了,一双布鞋上全是泥水,湿头发贴在脸上。
她伸出一只手,整了整孩子的衣服。这时我才发现,那孩子身上裹着一件大雨衣。雨衣上的水流到了母亲的身上。
她看了看孩子的干衣服,便舒了一口气,换了换手,抬头看了看下着的大雨。一阵风吹来,年轻的母亲打了一个寒颤,她下意识地抱紧了孩子。这时,她发现孩子的小身子抖了一下,便慌忙把雨衣裹得更紧了。她又望了望外面的大雨,犹豫了一下,便毅然地走入雨中,踏上了泥泞的路……
那位年轻的母亲的瘦小的身影慢慢地在雨雾中消失了,然而,那身影在我的脑海中却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清晰了。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4%
近义词:眼巴巴( ) 清晰( )
反义词:犹豫( ) 高大( )
二、短文写了一件什么?3%
三、从这件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
四、根据短文的内容,提一个有意义的问题。2%
11、阅读《好酒张旭冠草书》,完成小题。
张旭(675—约750),字伯高,唐那(今江苏苏州附近)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诗书,晓精楷法,以草书最为知名。张旭被誉为我国古代八圣之一。这八圣: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诗圣杜甫、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张旭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所谓“张妙于肥”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极尽提按顿挫之妙。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他的草书艺术推崇备至。唐文宗时,诏以张旭草书、李白诗歌、裴旻剑舞为三绝。张旭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他的诗今存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他的七绝《山行留客》中云:“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许多学子都能背诵。他的《桃花溪》诗也备受推崇。
张旭嗜酒成性,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饮中少仙”而且往往在醉后书写,草体字也写得尽善尽美。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张旭喜欢喝酒,每次大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李肇《国史补》中说,张旭每次饮酒后就写草书,挥笔大叫,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书写。他的“发书”飘逸奇妙,异趣横生,连他自己酒醒后也大为惊奇,这似有夸张之嫌。诗人高适在《醉中赠张旭》中说他“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癫”,人们也就称他为张癫。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癫张醉素”。
张旭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都曾师法于他。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我国古代书法评论家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乃至颜真卿、柳公权诸大家都有微词,只有张旭无人道其短,这是书法史上绝无仅有的。
唐代韩愈赞张旭书法为:“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衰,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
【1】张旭是哪朝人?( )
A.唐
B.宋
C.明
D.清
【2】下面哪项不是被唐文宗诏为“三绝”?( )
A.张旭草书
B.李白诗歌
C.陆羽茶道
D.裴旻剑舞
【3】既是“八圣”又是“饮中八仙”的是( )
A.张旭
B.关羽
C.怀素
D.李白
【4】为什么张旭被人称为“张癫”?( )
A.因为他特别喜欢喝酒,号呼狂走
B.因为喜欢用头发书写,异趣横生
C.因为他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癫
D.因为挥毫落笔如云烟,若有神助
【5】你对张旭好酒有什么看法?请依据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当我的双脚踏在草原上,目光所及一片辽阔。哪里都不是路,但哪里又都可以走;哪里都不是床,但哪里又都可以躺。规矩惯了的人,到了这里往往会茫然,像在鸟笼里关久了的鸟儿,即使你把整个天空给它,它也不知道怎么飞翔。
面对蓝天、碧草、白云,我像个孩子打开了一本奇妙的书,但是什么也看不懂,只好静下心来,品读草原上盛开的野花。
野花虽然细小,可是每一朵都那么骄傲地仰着笑脸,没有任何一朵花嫌自己不够美丽而拒绝开放。淡紫的摇对对花,浅黄的蒿娥,绯红的野菊通通自由自在地开着,理直气壮地开着,它们都坚信自己是最美的。
一路上到处都是花朵,大片大片燃烧着的野花排山倒海呼啸而来,就像一个人把一生的热情全给了这个季节。
我折了一枝下来,插在我的手提袋上作为装饰。过了一天,到晚上收拾行李时,我发现它居然还很鲜活。过了一夜起来,看见花还是和昨天一模一样。我忍不住拿起来仔细端详,每一朵米粒大小的花仍然倔强地绽开着。
一连四天,我一直带着它旅行,它淡淡的紫色一点一点消失,但形状还是一点几也没有变,细小如笔尖的花瓣还是充满期待地张开着、希望与蝴蝶、蜜蜂有一次邂逅。
我终于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如此轻易地折下了它,使它离开了属于自己的那片草场。尽管它枯萎得那么慢,那么不甘心,可还是失去了传播花粉、孕育种子、繁衍后代的机会。
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
(节选自《草原野花》)
【1】根据语句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理由充分,气势旺盛。_____
(2)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倒过来。形容声势巨大,不可阻挡。_____
【2】认真揣摩文章中“我终于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错误”这句话,这个错误指的是( )
A.“我”来到草原旅游。
B.“我”爱美,折了花插在手提袋上作为装饰。
C.“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又毁灭了它。
D.“我”带着花旅行了四天。
【3】初到草原时,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_____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
【5】你对文中“我以爱的名义占有了它,却毁灭了它”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_____
13、课外阅读。
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有蛋的那一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把蛋给咬了一半。“别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才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别人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荷包蛋告诫儿子,儿子显出一脸的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儿。一碗蛋卧上面,一碗上面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上面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儿子吃到底下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面,一碗上面无蛋。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 儿子让面 爸爸您是大人 您先吃 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面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自己碗里面藏卧着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你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1】请在第八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短文写了父子三次吃两碗荷包蛋面的经过。三次吃面过程都由“_________—询问吃哪碗面—总结吃面的事”这三层意思组成。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1)告诫: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味深长: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读下面的句子,从儿子的动作、神态中,你体会到什么?
(1)第一次吃面时,儿子“态度坚决”和“两口就吃掉一只荷包蛋”,看出他__________。
(2)第二次吃面时,儿子“笑着端起”,看出他____________。
(3)第三次吃面时,儿子“一挥手做绅士’状”,看出他_________。
【5】认真读读本文,圈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地方,并作批注。
14、课外阅读。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的不调和。每每读完鲁迅的文字,眼前便会出现这样一个面部特写。这形象与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随着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终于画出了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鲁迅是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的清醒与敏锐。他不屈地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做剑,寸笔为枪,划破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
“我时时解剖着别人,更多的却在解剖着我自己。”确实,鲁迅的坦率无所不在,无论对人对已。在热情勇敢的农村孩子中间,他看到了一个无知无能的“我”,在衣衫褴褛的人力车夫面前,他感受到了体面外袍下的自私自利的“我”,从学医到从文,从迷信“进化论”到辩证地看问题,鲁迅就是这样不断地自我督促,自我更新,“一面清算账,一面开辟新路。”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那黑暗荒芜的年代里,多少青年聚集在这位先行者周围,听他呼吸,跟随他呐喊。他用自己的心血引导莘莘学子,走上真理和正义之路。
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他思想的光芒是不会受时间与空间阻隔的。即便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鲁迅那深邃的目光依然会使你幡然悔悟。当你醉心享乐,虚度光阴时,“浪费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的警告,会使你吓出一身冷汗;当你无法把握自我,却又自欺欺人,逃避现实时,阿Q的形象能使你窥见自己的影子,猛然从梦中惊醒;当你钻入虚无主义的圈子里不能自拔,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产生怀疑甚至自卑时,那一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反问,又使你重新挺起了胸膛.....
这,就是鲁迅。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属于历史,又属于现实。他严厉,又慈祥。他消失了,又永远在人们心中。
【1】用“ ”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
【2】鲁迅先生原名叫________,《少年闰土》节选自他的小说《________》。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__________”,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___________、思想家、革命家。
【3】把“他消失了,又永远在人们心中”换成《有的人》中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短文和第八单元课文写出自己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把下面句子变成陈述句,并比较一下表达情感的强弱。
对这位年轻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啊!
(2)用关联词语把下面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她理解我。
她自己就有一段类似的经历。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一个妇女搬了把椅子放在我面前说:“这是我们专门准备的残疾人椅,你快坐吧!”(改为转述句)
2.闰土心里的稀奇事,让我很羡慕。(改为双重否定句)
3.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为陈述句)
4.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改为反问句)
5.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改成“把”字句)
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成陈述句)
18、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下列句子改为“被”字句。
①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
②雨水把我的衣服淋湿了。
20、续写句子,使其在结构上与前面句子相同。
一只粉笔,能点拨学习中的迷惑;一块黑板,能记录下老师的深情;一个讲台,______;一本好书,_______。
21、习作。
材料:“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不想长大》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童年》
提示:你是想长大,还是不想长大?请在“想”和“不想”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作文。
要求:把“想”或“不想”的原因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450字左右。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