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会根据音节写词语。
lán_______球 蔚lán_______ jiān_______视 làn_______竽充数
cái_______剪 zāi_______树 zài_______重 斩钉jié_______铁
束fù_______ 师fu_______ bó_______士 赤bò_______上阵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同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_______________
2.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_______________
3、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令人折服的________。 他不断________和________深深地感动了大众。“我的手指还能________,我的大脑还能________;我有终生追求的________,有我爱和爱我的________;对了,我还有一颗________________……”读了这些话我的感受是:________。
4、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两个造句。
默默( )( ) 心( )肉( )
鞠( )尽( ) 饱经( )( )
:
:
5、填写诗句,感受春之美。
穿梭在古典诗歌浩瀚海洋中:“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是韩愈对早春的细腻描写;“春色满园关不住,______________。”是叶绍翁忽见春色的欣喜表达;“________________,桃花流水鳜鱼肥。”是张志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6、阅读。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自己先来尝一尝。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
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1】这两节诗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恨不得”的意思是__________,反复运用“恨不得”起强调的作用,表现出了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也用“恨不得”写一句话,表现你对某事物的热爱之情或厌恶之情。
________________
7、课外阅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汹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是( )
A.“我”爱这片土地,是因为这片土地能给“我”提供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我”感动哭了。
B.“我”对这片土地的爱,也就是对祖国的爱,除了满眼含泪的方式,没有其他的方式表达“我”的爱。
C.“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祖国爱得很深,当看到祖国有难的时候,心中的痛苦就十分强烈。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问题。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前两句状写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九曲黄河的________________特点。
【4】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是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中抒发了作者郁闷彷徨、孤独失望的思想感情。
9、阅读检测台
梅兰芳练功
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小时候,是个有志气、有毅力的孩子。梅兰芳曾进入“云和堂”学戏,拜吴菱仙老先生为师。吴先生对梅兰芳的要求很严,有时还采取十分严苛的训练方法,但梅兰芳总是按老师要求的那样,努力完成练功任务。当时,吴先生最厉害的一手是跷功。他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着一块砖头,让梅兰芳脚踏两根半米长的高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站一炷香的工夫,起初,梅兰芳站上去总是战战兢兢,不到三分钟,就腰酸脚疼支撑不住了。可他刚跳下来,又必须马上再站上去,因为一炷香烧不完,是不准下来休息的。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梅兰芳的腿都站肿了。
经过一段时间基本功的训练,梅兰芳的跷功有了很大的长进。但他没有满足,又积极主动地设法增加训练难度。秋去冬来,他在庭院里找块地方浇了一个冰场,冰面光洁如镜,人走上去都免不了摔跤,可梅兰芳偏偏要踏上高跷,到冰场上去跑圆场。高跷本来重心就高,支撑面又很小,再加上冰滑,梅兰芳经常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吴先生看了有些怜惜和心疼,就对梅兰芳说:“休息几天再练吧!”梅兰芳却坚决地说:“先生,你不是常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先生无奈,只好让他继续练下去。
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受益甚大。他晚年时曾多次说:“幼年练踩跷,颇以为苦,但使我腰腿力量倍增。我在六十多岁时仍然演出《醉酒》《穆柯寨》一类刀马花旦戏,就不能不说是当年严格训练跷功的好处。真可谓‘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啊!”
梅兰芳是著名的________艺术家,曾拜____________老先生为师,练习过____________功夫。
从文中画“——”的语句,我们感受到梅兰芳先生小时候练功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受到了什么益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还可换成另一句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是商代人使用的文字,距今有三干多年的历史了。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件事儿,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记起以前经历的许多事儿。《易·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_____________。结绳记事就是原始人用给绳子打结来记时间、人数、男人或女人,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
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取代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他们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
不但如此,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个样,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
从前有一个民族送给相邻的民族一封信。这封信一共四样东西: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这些东西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它是在说:“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
如果有一天,我们从邮递员手里收到一个包裹,解开一看,没有别的,只是死鸟、死老鼠这些东西,我们唯有连声叫怪,猜想是哪一个淘气的朋友寄来开玩笑的。谁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却是一封严厉的信。
【1】联系上下文,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觉得还是用结绳方便。
B.上古时代,人们用结绳来治理国家,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
C.上古时代,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
D.上古时代,圣人用结绳来治理国家,到了后世,人们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
【2】下列对文中“结绳记事”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结绳记事”的方法是在人类创造文字之后才有的。
B.“结绳记事”是在创造文字之前唯一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C.“结绳记事”是指用给绳子打结来记时间、性别等内容。
D.“结绳记事”,若用贝壳代替绳结记事,就不容易分辨了。
【3】“源远流长”一词本意指河流的源头很长,水流很长,在文中指的是( )
A.人类创造文字的时间长。
B.汉字的历史悠久。
C.结绳记事的历史悠久。
D.通信方法的历史悠久。
【4】下列对第四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如此”是指古人用结绳记事来帮助记忆。
C.“有些”一词,说明当时用实物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并不普遍。
D.“通信的方法”指古人用一些特定实物来传递信息,例如死老鼠。
【5】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两次引用古书上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五、六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同样一封信,我们认为是开玩笑,而古人却知道是一份严厉的信”?
请联系实际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烛光》,完成答题。
烛光
“啪!”停电了。
妈妈拿来一根蜡烛,点燃了它。顿时,小火苗一蹿一蹿的,很暖很暖。
烛光中,爸爸正认真地辅导我做功课。遇到难点了,他就拿起课本和参考资料,认真地研读着,时不时地拿着笔,打着草稿,帮我理清解题思路。
每一次,我有不会做的数学题目,总是问他;而他,也总是耐心地回答我。有的题目特别难,他就一再地讲,直到我懂了为止。不止一次,他走进书店,为我精心挑选合适的参考书。当看到有价值的题目,他会抄下来给我做。在他的帮助下,我的数学成绩稳步提高。
渐渐地,蜡烛短了一截。
烛光中,妈妈正整理着我背诵过的古诗文。最早背过的古诗,放成一摞;后来背的,则放成另一摞。而我背得不是特别熟的,她又将其单独摞起,供我背诵。
从我记事起,我的生活就离不开古诗。从《咏鹅》到《将进酒》, 从《静夜思》到《蜀道难》, 凡是有能力背的,我都有所涉及。而她,不仅要将每首诗的意思讲给我听,还要将诗和大意抄下来。抄着抄着,一不小心,就抄了六年,一张张纸堆了足足几十厘米高,真可谓是手抄版的《千家诗》了。这一张张泛黄的纸稿,渗透着她的心血。
慢慢地,蜡烛又短了一截,可那火苗依然蹿得很高,很旺。
烛光中,奶奶正在为我缝补袜子。她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将线穿进针眼里。一针一线,她的动作是那么认真,那么细致。
我每天运动量比较大,袜子没穿几天,就会破几个洞,如果扔掉,也太浪费了。每当此时,总是她——慈爱的奶奶,拿起针和线,一针一针地缝着。她常说,自己没文化,不能教子女什么,但至少还能帮着缝缝补补,让孙辈安心读书。一针一线,都倾注着她的关爱。
蜡烛越燃越短,到最后,只剩下一小截。
“啪!”灯亮了,蜡烛发出的光不那么显眼了,但那小小的火苗还是一蹿一蹿的,很暖很暖。
【1】文中哪一个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蜡烛燃烧的动感?( )
A.啪
B.蹿
C.暖
D.旺
【2】“这一张张泛黄的纸稿,渗透着她的心血。”从“泛黄”这个词语可以读出什么内涵?( )
A.抄写古诗历时很长,纸张慢慢变黄,可见妈妈用心良苦,不辞辛劳。
B.黄色纸张更显眼,时刻提醒我学习,可见妈妈心细如发,教子有方。
C.泛黄的纸张在停电的时候可以点火,可见妈妈废物利用,特别节俭。
D.用质地低劣的黄色纸张抄写古诗文,可见妈妈勤俭节约,善于持家。
【3】爸爸辅导“我”功课。文中做了一些补充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问题很难,他一讲再讲,直到我懂了为止。
B.整理许多优秀的诗给我背,还要将诗的意思讲给我听。
C.他经常走进书店,为我精心挑选合适的参考书。
D.看到有价值的题目,他会抄下来给我做。
【4】下列对短文最后一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结尾简洁,呼应上文,深化主题,又让人感到余味犹长。
B.巧妙地呼应了首段,让人感觉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C.呼应上文,强调了在烛光照耀下人感到温暖的身体感受。
D.写出了作者感悟到烛光中亲人们对自己的爱,内心温暖。
【5】短文描述了烛光中的哪三个情境?请各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
【6】短文以“蜡烛”为线索,描写了“点燃了它”“短了一截”“又短了一截”“只剩下一小截”等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初冬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到豫西乡间去。
那是伏牛山的深处,山岗起起伏伏的,山上的树都凋尽了叶子,看上去灰蒙蒙的。在山脚下,我们见到了许多柿树。那些柿树有的劲干秀枝,有几个人合抱那么粗,有的是挂果没有几年的新树,树干泛着灰绿,树不粗,也不高。
令我们感到( )的是,每一棵树的顶梢,都有五六个又红又大的柿子,不管那棵树是参天高大的古柿树,还是并不高大的新树,在落光了叶子的树上,那些鲜红的柿果就像一个个高挑的红灯笼,红得( )而炫目。
有人说,可能每棵柿树就结那么五六个柿子,这里的农人还没来得及采摘。有人说,肯定是这里的人太笨,他们不敢爬到树的顶梢去摘柿子,所以低处枝上的他们已全部摘下,而顶梢的那五六个柿子就留了下来。我们都( )第二种说法。
后来,我们在一个山脚下遇到一位打柴的老农,为了( )我们的结论,我们纷纷拥上前去对那位老农说:“是不是每棵树每年只能结三五个柿子呢?”老农笑着摇摇头说:“怎么会只结三五个呢?一棵树要结上许多的。”我们又吞吞吐吐问老农:“是不是因为顶梢太高太危险,人们不敢爬到顶梢去,所以每棵柿树顶梢的几个柿子现在还留着?”老农淡淡地说:“我们故意留的。”
故意留下的?我们更不解。
老农笑着说:“人们劳作了一年,收获了小麦、大豆、玉米什么的,可以安心在家里有吃有喝过冬天的生活了,而那些鸟儿也忙了一年了,大雪封山、封了地,它们吃什么?这是俺们留给鸟儿们的果实,也是俺们这地方的风俗, 谁要把树上的柿子摘光了,那大家 会瞧不起他,怎么和鸟儿争东西吃呢?”
我们一听,全愣了,老农看一眼我们说:“树上留的柿子,我们叫它‘老 柿’。”
不是摘不到,而是故意留下给鸟儿们吃的,想想我们刚才的匆忙猜测,想想我们给这里人下的“笨”字结论,我们的脸全红了。
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有时候,许多东西需要我们透过心灵去察看。
【1】请给文章拟个贴切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原文内容,在括号里依次填入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A.奇怪 鲜艳 赞同 验证
B.奇怪 艳丽 赞同 证明
C.奇怪 鲜艳 称赞 验证
D.古怪 鲜艳 赞同 证明
【3】请给文中画横线处选择合适的一组关联词( )
A.不是……而是……
B.不管……还是……
C.因为……所以……
D.如果……就……
【4】“我们”在伏牛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 )
A.在山脚下,我们见到了许多柿树。那些柿树有的劲干秀枝,有几个人合抱那么粗,有的是挂果没有几年的新树,树干泛着灰绿,树不粗,也不高。
B.每一棵树的顶梢,都有五六个又红又大的柿子。
C.每棵柿树就结那么五六个柿子,这里的农人还没来得及采摘。
D.这里的人太笨,他们不敢爬到树的顶梢去摘柿子。
【5】“我们的脸全红了”。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我们脸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有许多时候,许多东西需要我们透过心灵去察看。”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大舞台。
初春的一天,我从火车站几乎是被人流拥上公共汽车的。一上车,我的目光便被一位靠窗坐的老军人吸引住了。他年近七十,军帽下露出如雪的鬓发,在鲜艳夺目的帽徽领章衬托下,显示出一种军人的威严,在他那微合的眼皮下藏着一星炭火似的光点,默默地燃烧着。
车到五一广场站,我终于轮到了一个座位,站得僵硬的双腿得到了解脱。这时,上来一位抱孩子的妇女,车厢里立刻响起了售票员尖脆的声音:“哪位同志给抱孩子的让个座!”我是年轻人,本想站起来,可又感到站立的滋味实在难受。迟疑之间,那稳重、沉默的老军人突然第一个开了口:“请到这里坐吧。”他扶着椅背吃力地站起来,拉过妇女坐在他的座位上。那军人头顶上的红五星仿佛是一朵鲜红的云霞,在车厢里闪闪发光。
此刻,我身下的椅子像长出无数钢针,使我疼痛难忍。我第一次体会到坐着比站着更难受,于是我悄悄地离开了座位,让更需要的人去歇歇吧!谁知,车子猛一停,强大的惯性使我失去了平衡。我的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前栽去,一脚踩在老军人的脚背上,可他竟一点儿知觉也没有。
终点站到了,人们蜂拥而下,老军人最后一个走出车门。此时,我看到他的左腿直挺挺地朝前挪动,发出咯吱的响声,啊,原来是假肢!我的心头突然涌上来一种热辣辣的感觉,不由得站定了脚步,望着他那一跛一跛的身影消失在茫茫人海里……
1.给短文加上一个题目( )
①让座 ②闪光的红五星
2.文中画“”的句子是( ),画“——”的句子是( )。
A.神态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3.文中有两句话与“他扶着椅背吃力地站起来”互相照应,用“”画出来。
4.“我”为什么说“坐着比站着更难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掩耳盗铃
古时候,有个人想偷别人家大门上挂着的门铃,又怕门铃响起来。他想出一个办法来。他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然后去把门铃偷下来。结果被主人当场捉住了。他惊奇地问主人:“你怎么听到了铃声?”主人说:“你掩住了自己的耳朵,可是没有掩住我的耳朵啊!”
【1】偷铃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 )
A.他担心门铃声太响,吵着自己。
B.他担心门铃声响起,会被主人发现。
C.偷铃人只要捂住耳朵,就一定能偷到门铃。
【2】下列成语中与“掩耳盗铃”来源一致的是( )
A.女娲补天
B.一鸣惊人
C.揠苗助长
【3】这个故事告诫我们( )
A.不要自欺欺人
B.捂住耳朵偷门铃无法成功
C.只有把门铃主人的耳朵捂住,才能偷到门铃。
15、把画线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句子训练营。
(1)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给句子换成肯定句,意思不变。)
(2)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把这句话改写为“把”字句)
(3)我随手把作业本郑重地交给老师。(把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
17、句型转换
(1)全国人民支持申办奥运会。(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不会允许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怎么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为反问句)
_____
(2)三黑看见自己种的养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仿写比喻句)
_____
(3)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伤写一个感叹句)
_____
(4)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我们的安全和事故就有了保障。(修改病句)
_____
(5)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熙样子,写句子)
春雨中的竹笋,昨天 _____,今天 _____,明天 _____。
19、句式训练。
【1】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选择一个词语,把你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新鲜的水果 疲惫的脸 心灵的深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林参加演讲比赛得了一等奖,同学明明会对他说什么?请你把明明说的话写出来。(不要出现“说”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心爱的花瓶,我忐忑不安地想:“妈妈马上就要回来了,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和妈妈解释……妈妈会不会生气呢……”(照样子,写写人物“期待”的心理活动)
我期待的寒假要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狼牙山五壮士身上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难道不美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它会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可以写人、事、物、景,语言通顺,内容具体,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