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1.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1)第一句话是对八儿的______描写。从“眼睛可急红了”可以体会到八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成语来形容八儿的心情。
(2)第二句话中“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粥还没有煮好,这里运用的是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1)这段话主要写八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八儿的_________描写,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意思的递进 B.表示意思的转折 C.表示解释说明
2、比一比,再组词。
燥( ) 寇( ) 陨( ) 涯( ) 抵( )
澡( ) 冠( ) 勋( ) 崖( ) 低( )
3、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的,整个事件可以概括为: “接受任务→_引上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勇跳崖”。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这声音”指的是口号: _______________
2._____年____月___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______举行典礼。《开国大典》按照_________的顺序叙述描述了_______、举行典礼_____、_______四个场面。
4、按要求写成语。
(1)眉飞色舞(形容人物神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天星斗(描写自然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语境填诗句、俗语、歇后语,作品。
(1)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常用《春夜喜雨》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2)诗人李贺借马来抒发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月出惊山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做事太执着,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填俗语)
(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歇后语)
(6)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反映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作品)
6、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1】根据课文将本诗补充完整。
【2】第二联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分别把五岭山脉比作____,把____比作____。
【3】诗中用_______、_______代表红军长征走过的“千山”;用_______、_______来代表红军涉过的“万水”。
【4】诗中第二句表现了红军战士( )
A.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气概。
B.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C.本领高,没有困难能难住他们。
7、古诗品悟。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前两句描画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主要写农家的繁忙,句中的“蚕桑”、“插田”分别照应了首句的“_______”“_______”。
【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_______,它是一首以______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3】这首诗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写出其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乐山大佛
我跟妈妈游览了世界闻名的乐山大佛。
那天,我和妈妈乘船去乐山,船在江心航行,从船上(远眺 仰望)乐山,只见满山郁郁葱葱的树木,根本望不到大佛的影子。
过了一会儿,轮船驶到大佛山脚下,我抬头(远眺 仰望),只见山上已经有许多游人往山顶攀登,一转身,我看见了大佛,他像个卫士,守卫着祖国的山河。远远望去,我感觉大佛虽然很大,但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神奇。
轮船靠岸后,我们改乘汽车,驶过层层梯田,茂密的森林,来到了大佛脚下。这时,我仰头一望,不由得惊叫起来:“呵,真是名副其实的大佛,他的头快碰着天了。”
妈妈拉着我的手,随着人流,一步一步地向大佛顶攀登。不大一会儿,我就有点上气不接下气了,腰酸腿疼。但是,一股好奇心驱使我不停步地往上爬,我和妈妈终于登上了大佛顶部。大佛脑袋可真大!他那庄严的模样,使人顿生崇敬之情。大佛头上有一圈圈头发,那是石头雕凿成的,好像一个个旋涡。大佛的一只耳朵,大约有两个大人接起来那么大。耳朵眼儿比大碗口还要大,小孩子都能钻进去。他那大鼻梁犹如高高隆起的一座桥梁。圆圆的脸蛋有钟楼那么大。又宽又大的嘴巴足有一米半,嘴角微微向上翘着,显得那么和善、神奇,嘴角微闭,似乎在沉思什么。再看大佛的上身,足有三层楼房那么高。他的大腿七八个人合抱也抱不过来。大佛的脚面上能站一百多人,脚指甲上能停两辆汽车。
在凉亭里休息的时候,我问妈妈:“这大佛是怎么凿成的?”妈妈说:“我国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无穷无尽的。这大佛是他们用双手一锤一锤雕凿出来的,是多少人的血汗结晶啊!”我想,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一定要好好保护他。
(1)在文中括号里不合适的词上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什么句?模仿这个句子说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阅读描写乐山大佛外貌特点的句段。作者抓住了大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0处外貌描写,请按顺序写在横线上。
(4)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 )、( )、( )。
(5)照样子,找出文中的叠词。
①如:整整齐齐( )
②如:商量商量( )
③如:一条条( )
(6)文中加点的词“血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文章的中心。( )
A.作者游览了世界闻名的乐山大佛。
B.作者通过游览乐山大佛,感受到了我国文化悠久,历史遗产丰富,从而表达了敬慕和爱护历史遗产的思想感情。
C.作者通过游览乐山大佛,感受了我国优秀的历史遗产。
10、阅读非连续文本《空中自行车道》,按要求作答。
空中自行车道
设计
丹麦的哥本哈根的“自行车蛇形桥”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自行车道,该项目由丹麦建筑设计 公司Dissing+Weitling设计。哥本哈根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自行车城”,市内的自行车数量甚至超过了其总人数,如今已拥有超过51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大。
Dissing+Weitling将建造蛇桥的经验应用于厦门,设计了厦门的“空中自行车道”。
管理规定 线路
关注
是否安全?自行车道的桥面铺装的主要颜色为绿色,这和地面常见的自行车专用道颜色保持一致。在一些交会的地方,桥面铺装采用红色和绿色,以区分不同车道。空中自行车道是钢结构桥梁,搭配白色环保油漆,表面可有效防腐25年。车道上铺有一层防滑面层,这让自行车轮胎的抓地力变得更强,骑行中不会打滑。
什么车能通行?行车专用道只允许自行车和执行特定任务的车辆通行。无论是私人自行车,还是公共自行车或者共享单车,均可免费进入空中自行车道骑行。沿线的每个出入口都设有闸机,
它们的作用是通过智能化的交通识别系统,自动辨识并阻止机动车和电动车进入车道。
晚上能不能上去骑行?答案是可以。空中自行车道全线总计安装了3万多盏照明灯,到了晚上,照明系统及清晰的标志线发挥作用,不会影响骑行的视线。另外,护栏上每隔一段距离都安装有监控探头,可以方便管理后台实时监控现场情况。
累了咋办?看遍桥下风景,沿线设多个休息区。空中自行车道两侧都设置了护栏,高度约为1.3米,为镂空设计。所以,市民在进行骑行体验时,可以清楚地看到桥下的风景。空中自行车道途经忠仑公园、湖边水库等,都是赏景的不错地点。自行车道的主体部分都是平缓的地形,满足了骑行的舒适度,即便在一些特殊地点,也采取了缓坡设计。还有,由于大部分车道位于BRT高架桥下方,有这样“天然”的遮阳、避雨屏障,即便是在烈日下或下雨天骑行,也不会觉得累。此外,空中自行车道沿线设有多个休息区、站台,方便市民骑累时停车休息。
【1】根据空中自行车道管理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禁止机动车 B. 禁止载人 C. 禁止12岁以下儿童 D. 禁止载物
【2】小红是一名大学生,她的以下行为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小红坐BRT到洪文站,然后骑自行车到县后站。
B. 小红在自行车专用道上紧急停车,欣赏风景。
C. 小红从市政大厦步行进入自行专用车道拍照。
D. 小红吃完饭去空中自行车道散个步。
【3】下列关于空中自行车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道铺防滑面层,骑行中不会打滑。
B. 出入口设闸机,电动车等不能进入。
C. 只允许公共自行车和私人自行车通行。
D. 市民骑累时可到休息区停车休息。
【4】以上那个图文可能出自哪里?( )
A. 《厦门日报》 B. 《关于自行车专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通告》
C. 《汽车导报》 D. 《文化月刊》
【5】下面对厦门空中自行车道评价不合适的一项是( )
A. 空中自行车道全线包含多处出入口,更多的人可以过来体验。
B. 空中自行车道沿线风景秀丽,周边娱乐休闲去处多。
C. 空中自行车道的建成,使得骑行者不再需要与行人、行动车抢道。
D. 厦门的“空中自行车道”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自行车道。
【6】随着汽车时代的降临,自行车从道路交通的“主流”,沦为了“配角”,骑行者只能在道路的边角中前行。根据材料及生活实际,谈谈空中自行车道的建成有什么好处。(至少两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借助文中相关材料,分析张馨妈妈两次不能上自行车车道的原因。
(材料)
晚上8点,张馨妈妈准备带着11岁的张馨到蔡塘广场买东西。她骑着电动车,张馨坐在电动车后座上。这时,俩人准备上空中自行车专用道,但是,入口的管理人员拦下了他们。后来,他们看完电影已经11点了,电动车没电了。于是,他们就骑共享单车,准备再次上空中自行车专用车道,结果发现上不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们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何不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倘佯,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五星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五星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中,五星红旗愈升愈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看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了创业的艰辛。
国歌又令我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荡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呢?
【1】文中哪一个自然段与“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作者多侧面地描写了“天安门前看升旗”的场景。写国旗班的战士,既写了全体战土潇酒的_____,又写了他们的_______、_______,还刻画了_________抛旗的优美动作。写观众,既从场面上写了观众人数之多、到来之早、想看得更真切的心情,以及面对国旗上升时动容的场面,又有对______、_____的特写镜头。
【3】这篇文章记叙了“我”由____到_____的情感变化,表现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公民“____”的思想境界。
12、阅读。
炎炎夏日,一只蝉静静地停在树枝上。当它正在享受这份清闲、宁静的时候,却不知危险正悄悄临近——一只饥饿的螳螂小心翼翼地移了过来。螳螂举起“双刀”正准备享受眼前的美餐,然而它也丝毫没有察觉到一只黄雀已尾随其后。就在螳螂闪电般向蝉发起攻击的同时,它自己也成了黄雀的腹中餐了。我们用生物学的眼光来看,这只是一种非常自然而又有趣的现象——食物链。
在广阔的自然界中,生存斗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为了生存繁衍,需要不断地避开那些比自己强大的种类,去捕食那些比自己弱小的种类。而那些强大的或弱小的种类也同样地做着这件事——逃避更强大的,或捕食更弱小的。“一物降一物”,环环相扣,就像一条巨大的链子把由弱到强的物种串起来。这就形成一条条形形色色的食物链,那就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整个自然界就好像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只不过这个“国家”中的等级不是人为划分的,而是以弱肉强食的残酷自然法则划分的:等级与等级之间不是地位高低贵贱的关系,而是食与被食的关系。这每一个等级也就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各种生物互相制约,使整个自然界趋于平衡,任何一环被破坏,都会导致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而造成不良后果。例如在草原上,鹿吃草而被狼吃。如果把狼这一环去掉,照理说草不会有什么影响,而鹿应该生活得更好。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由于没有了狼的控制,鹿大量繁殖,越来越多,首先遭殃的便是草,它们很快被吃光;草没有了,鹿也难逃厄运。所以,狼吃鹿虽然表面上对鹿不利,但实际上对于鹿的种族延续反倒是有保护作用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食物链的重要性,以及它的任何一环都是地球生态环境中的组成部分。
【1】下面对“食物链”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以生物学的眼光看待的那种非常自然而有趣的现象叫食物链。
B.由一条巨大的链子把由弱到强的各种物种串起的现象叫食物链。
C.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
D.自然界中等级森严,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叫食物链。
【2】文中所说的自然界中生物“一物降一物”不断斗争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生物仅仅为了充饥的需要
B.生物为了生存繁衍的需要
C.只是生物之间一种好斗特征的体现
D.只是生物之间为了分出强弱的斗争
【3】对文中举“鹿吃草而被狼吃”的例子的主要目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自然界中“一物降一物”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B.突出了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C.说明自然界中生物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
D.突出了食物链的重要性。
【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例子,形象说明了大自然中存在着一种非常自然而有趣的食物链现象。
B.在广阔的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时时刻刻都在为了生存进行着斗争。
C.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互相制约,使整个自然界趋于平衡,保护了地球的生态环境。
D.食物链中的每一环不一定都是地球生态环境中的组成部分。
13、拓展延伸
草虫的世界
茵茵绿草,稚小生灵游戏其间;看似静享生命,或许忙碌生存。
白云悠悠,我坐在草地上,任风抚摸我的脸。花儿点缀在草地上,红彤彤,绿油油,金灿灿,蓝盈盈,白嫩嫩……美极了!这时,一只红色的七星瓢虫吸引了我的目光。
这只七星瓢虫是一个向导,带着我左拐右拐,好一会儿,才领我到了他的快乐天地。那是一片分得有条有理的土洞,大大小小有好几个,看来看去,都没分出哪是大街,哪是小巷。那只瓢虫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街上,没和他的同伴们打招呼,真够狂妄的。突然,他在一个草丛前停了停,爬进草丛,消失了。
我垂头丧气地坐在旁边。这时,几只蚂蚁从一个很小的洞中爬了出来,背上不知扛着什么东西。我走近一看,呵,原来在搬家,看来要下大雨了!
十几只小草虫在一片树阴下快乐地歌唱,“吱——吱——”“笃——笃——”“呀——呀——”时而婉转,时而流畅,时而轻松愉悦,时而沉重壮烈,时而急,时而缓……我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自己也是一只小虫子,专注地拉着小提琴,沉醉于自己所演奏的美妙的音乐中。 “轰隆隆——”,沉闷而短暂的雷声,是音乐的结尾音。
抬头仰望,乌云压顶。一阵大雨哗然而至。
(1)结合文章,说说作者在“草虫的世界”看到了什么?
(2)作者有哪些发现?
。
14、课内阅读。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这一段中列举出的再生资源包括_____、_____、___。
【2】再生资源不能再生的原因是( )(多选)
A.随意毁坏 B.滥用化学品
C.不加节制采用 D.自然灾害
【3】这一段中“本来”的意思是_用在这里突出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我们兴高采烈地抱着草药,拎着小鱼往回走。(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童年像一幅褪了色的画,贴在记忆迷离的墙壁上。(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引述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转述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因此,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A.冒号前的内容不变,引号中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你”改为第三人称或对方的名字,句中前后所指人物要一致;B.引述句中的冒号换成逗号,引号去掉。例如下面第3题中“二牛拽住我”不变,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引号去掉,引号中的第一人称“我”换成第三人称“他”。
3.二牛拽住我,说:“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沿着小路往山里走。(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数代人的心愿,一百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改为感叹句)
(2)邓小平提出构想。
(扩句)
(3)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缩句)
17、渔夫问桑娜:“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改为间接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不改变原意改写句子。
①让观众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戏,像什么话?(换一种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习语文,体现在课内。学习语文,体现在课外。(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改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王兰告诉老师:“我叫王兰,是从上海转来的。”(改为间接叙述句)
2.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改为转述句)
3.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次序改变,意思不变)
20、扩句
①鸟儿唱歌。
②松鼠是动物
21、习作天地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留在心底难以忘怀,请把最让你难忘的人或事写下来。先想一想为什么让你难忘,再选好相关素材,把原因写具体,融入自己的情感。题目自拟。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