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鹿”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
A、 B、比
C、广 D、鹿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天安门广场的灯光(_________)使人感到光明,(_________)使人感到温暖。
2.郝副营长(_________)不点燃那本书,后续部队(_________)可能在黑暗中停留更长的时间。
3.(_________)战士们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_________)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4.这火光(_________)微弱,(_________)对于黑暗中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
3、根据平时积累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1)《书湖阴先生壁》中用拟人手法,表现山水主动与人亲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南春》中点明江南春光美如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年闰土》选自________的小说______________,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件趣事。
(3)《夏天里的成长》一课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夏天万物飞快生长的状态,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__________________,启迪我们要赶时候、尽力地长。
(4)《童年》中阿廖沙身边有许多好人,如多次舍身用自己的胳膊挡住外祖父树条子的是徒工__________,请简述该徒工死时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累与运用——选择合适的名言填在“____”上。
(1)________________,在那难忘的中秋之夜,身居异乡的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啊!
(2)抓住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吧,别等到老了一事无成时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啊!
5、照样子填空。
例:一首(奇丽)的小诗
一______(_____)的骏马 一______(_____)的虫子
一______(_____)的星星 一______(_____)的石头
一______(_____)的掌声 一______(_____)的大道
6、延伸阅读。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①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②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③。
【注释】①砌:台阶。②回廊:回旋的走廊。③看花:赏花。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胧月: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独:_________________
【2】六(1)班同学就这首诗在学习群里展开了讨论,请你指出错误的说法,并说明依据。
我觉得第_____位同学的说法是错误的,我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
7、品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
【2】写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①吟:_________________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等闲:________________ ④清白: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千锤万凿,(____)烈火焚身,(____)粉骨碎身,我(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4】这首诗使用的表现手法是( )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5】前两句诗将“烈火焚烧”与“__________”进行对比,衬托了石灰的_______;后两句借石灰之口,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的精神和_____的追求。
8、古诗词。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渔歌子》描写的季节是 _______;《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
【2】这两首词都采用了_____(A.直抒胸臆 B.借景抒情)的写法,其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9、课内阅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欲取蝉( )
②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③黄雀延颈( )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
①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②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③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④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
【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10、阅读理解。
京剧
京剧,常被人称为“国粹”,几百年来长盛不衰。剧中演员的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无不富有意蕴,耐人寻味。殊不知这百转千回的表演,却凝结了京剧演员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功夫。
京剧在其形成之初,就给了演员可遵循的基本法,就是“四法五功”,即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这“四法五功”是演员必须练好的基本功。唱即唱功,讲究的是字正腔圆、秃子清楚,把节奏、旋律、感情、语气自然地融为一体。念也称道白,在梨园行里有“千斤话白四两唱”之说,可见念功在京刷舞台上的重要性。做,指的是身段表演,无论是开门、关门还是上下楼梯,在京剧中,演员的一举一动都要有章有法。打叫把子功,俗称打把子。不过京剧中演员的打讲求的是绵软不能伤人。把子功的最高境界是要求演员打出戏来、打出语言而非单纯卖弄武功。
“五功”里的手法,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手势。演员的手要始终保持弧形运动,力道要刚柔适中。眼睛是京剧演员表达喜、怒、忧、思、悲、恐、惊的重要工具。练眼神是每个演员必修的课程。眼神要练到集中,不游离,才算练到家了。身、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身段。由于京剧舞台表演受时空限制,为了让观众清楚地看到角色表达的东西,演员们会充分运用身体动作,夸大表演,在京剧舞台上有一个“四欲法则”,即“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放先收”,就是对这种表演方式的总结归纳。步法就是京剧舞台上所用的各种台步,不同角色的步法是不相同的…京剧表演是以“程式”为基础的。唱腔的板式、场面的锣鼓经、各种舞舞蹈化的动作,就连演员在台上和伴奏乐队互相联系的手势,都有定程式。“程式”在京剧表演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四法五功”不是京剧表演的全部,还要有脸谱、服装等辅助性艺术手段,而这种辅助性艺术手段也具有程式化特点。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清楚(______) 绵软(______) 单纯(______) 集中(______)
【2】“四法五功”中的“四法”是_________,“五功”_________。
【3】京剧演员在表演时,手要始终保持________,力道要_____________;眼神要练到_____________;身段要做到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
A.举例子 B.分类别 C.列数字 D.作比较
【5】把子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6】京剧中的脸谱这种辅助性艺术手段也具有程式化特点,请你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难忘那两位街头艺人
那一老一少两个街头艺人就像两朵美丽的浪花,永远跳跃在我记忆的长河中。
暑假的一天,天气闷热极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从远处传来二胡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老一少在拉二胡。一个老年人,穿着蓝色上衣,一条黑色的裤子上打着几个补丁。他个子不高,饱经风霜而又布满皱纹的脸上戴着一副老式的墨镜,好像是个盲人。他的旁边坐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圆脸蛋,大眼睛,她的头发又黑又长,皮肤很白,就像童话故事中的白雪公主一样。优美、悦耳的二胡声引来不少围观的人,他拉的曲子很欢快,并不像普通乞丐那样拉凄凉的曲子。
这时,我发现在他们旁边用粉笔写了几个字;“我们不是乞丐,请别给我们拍照,也别给我们钱。”我想:他们怎么会懂这些呢?他们是为了博取人们的同情,还是耍什么花招?
我正想走,又转念一想:他们其实也挺可怜的,就给他们一点儿钱吧,于是我从钱包里取出一点钱,给了他们。
忽然,一只小手扯住了我的上衣,我回头一看,那小女孩一脸严肃地对我说:“大姐姐,钱还给你,我们不是乞丐。”那位盲老人走过来,扶了扶他的墨镜,用沙哑的声音对我说:“我们不是乞丐,我不要别人给我们的钱。我只想让路人听听我用二胡拉的曲子。现在呀,没几个人爱听二胡了,我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欣赏这中国的民乐呀!”说着说着,他的语气变得有些忧伤了,并长叹了一声。
此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同时又为我的“多疑”而羞愧。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盲老人——一个街头艺人,却有着不平凡的理想。他希望能让中国的这种民族乐器——二胡发扬光大。他不能在豪华的演奏厅内演奏,只能站在街头,默默演奏。但在我心中,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艺术家。
下雨了,盲老人赶紧用雨衣将他的搭档——他心爱的二胡裹得紧紧的,用双手抱在胸前,领着小女孩一头扎进雨雾中。我久久地站在那儿,那一老一少的身影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1)同情——(_______) (2)平凡——(_______)
反义词:(3)欢快——(_______) (4)悦耳——(_______)
【2】描写老年人外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两位街头艺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心情为什么无比激动,而后羞愧又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为什么要说“但在我心中,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艺术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下雨了,盲老人赶紧用雨衣将他的搭档——他心爱的二胡裹得紧紧的,用双手抱在胸前,领着小女孩一头扎进雨雾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认真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想想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以“难忘那两位街头艺人”为题目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流浪地球
冯小宝
《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噬。
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太阳烤焦地球
13、类文阅读
折射温暖
我去天山山区旅游,那里地处偏远,人们生活节奏很慢,太阳照屁股才起床张罗生意,我第二天一大早要上山抓景,就准备买些方便面当早餐,照相机电池也要准备。
我在宾馆下面的小街购买,女店主懒得连屁股都不抬,听我说要电池和方便面,她淡淡地说:“这没有,往下走彩云商店有。”
我来到彩云商店,那是家小得只有六七平米的鸽子笼店,招牌、货柜都很旧了,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窝在里面,多余活动的地方都很小。这里倒是有我要的方便面和电池,可是老太太的货品简单稀少、杂乱陈旧,让人没有购买的胃口。
我转身离开彩云商店,去不远处的超市,那家超市有货架二十几排,小具规模,货物琳琅满目,环境也不错,里面居然也没有最常见的方便面和电池。
我再次来到彩云商店,老太太起身拿货非常艰难,她拄着拐棍,手都颤颤巍巍的。
我折回来,从女店主嘴里知道了真相。她说:“方便面和电池这条街只有彩云商店有,这是我们约定好的,有几种货品大家都不卖,只留给彩云商店。”
彩云商店老太太的老伴早逝,她靠吃低保过活,前年儿子犯事坐牢,老太太日子更见窘迫,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邻居们想帮她,但老太太脾气好强,不愿欠人家的。邻居能为她做的,就是达成一致,留一些生意让她独享。
女店主做了个比喻:“老人家生活困苦,心情总是背离阳光。我们扳不过她的身子,便当镜子,把阳光折射给她。”
我回头望望这条狭窄落后的小巷,只觉得太阳光照下来,每个角落都好温暖。
【1】(理解词语)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近义词打“√”。
张罗(A.罗列 B.料理)
琳琅满目(A.目不暇接 B.零零碎碎)
【2】(关注情节)短文写了“我”四次买电池和方便面,分别是怎样的情形?简单地说一说。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注情节)第6自然段中所提及的“真相”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析句子)女店主的话中“背离阳光”指__________,而“把阳光折射给她”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
【5】(感受人物)读了这篇短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小公筷,大文明
公筷,即“公用的筷子”,是出于健康卫生考虑,放在菜盘上让大家用来夹菜,但不能放进口里的筷子。使用公筷就像使用口罩一样,既能防止别人把疾病传染给自己,也能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使用公筷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真正体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用餐文明的新风尚。
围桌同餐,相互夹菜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其乐融融地共享美食时,我们有可能不小心“共享”了消化道传染病。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如有家人感染,其牙菌斑和唾液中会带菌,共餐时,筷子就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增加其他亲人感染的概率。甲肝和戊肝更是典型的“病从口入”式消化道传染病,传递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如长期和患者共用碗筷,健康人也可能被传染。
“小公筷”带动“大文明”,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营造“舌尖上的文明”,让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惠及每一个人。
【1】文章中的文字与图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图文内容说明使用公筷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段,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括全文 B.抒发感情
C.表达观点 D.提出倡议
【4】在使用公筷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公筷与个人的筷子混淆的问题,请在上文的图片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作简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你写一个“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她非常着急。
改为比喻句:
2.语文课上,彭万里总是首先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
修改病句:
17、按要求写句子。
1.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取得好成绩,能不下功夫吗?(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虎说:“我要给灾区人民捐款100元。”(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面句子改写为转述句。
1.爸爸说:“我正为这件事操心。我担心你会渐渐忘记中国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指着我问父亲:“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玛琪问托米:“你在哪儿找到这本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男孩马上跑到猫跟前:“请你告诉我,在哪里能找到小狐仙?”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渔夫对安娜说:“你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父亲对我说:“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次,背着马草四处寻找买主。(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轻人阻止父亲。(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作。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考试”等,请同学们以“第一次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语句通顺,表意明确,不含错别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