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
(1)《山中访友》一文中“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者通过想象,使自己和树木融为一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开头先写______________,然后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最后点明伯父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文章结构严谨,开头和结尾____________。
(3)《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故事,这里的“绝”是____________的意思,这个故事让你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___
(2)灯火渐渐地缩小,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薰得灯罩很昏暗。____
(3)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破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___
3、根据积累填空。
(1)诗中有画,景中传情。读到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时,我仿佛看到了黄河裹着泥沙从远方奔腾而来的画面;读到________的《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__________”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绿树红花、酒旗飘飘的江南春景图;读到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时,我的眼前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 的画面。作家老舍面对如画般的草原美景也禁不住赞叹:“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_______________,既愿久立四望,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灾难发生时,许多消防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灾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为保卫祖国边疆,边防战士们十年如一日用心守护,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知道“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音难觅,经典相传。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后来,人们用“__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贝多芬遇到盲姑娘,创作了《月光曲》,盲姑娘仿佛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拼音,写字词。
1.一位miǎn tiǎn(______)的小女孩儿,梳着羊角biàn(______),穿着连衣qún(______),hēng(______)着歌谣,走在回家的路上。
2.我们迈着坚实的步fá(______),在充满jīng jí(______)的人生道路上执著前行。我们毫不惧怕,因为我们会jǐn shèn(______)地把握好前进的方向。
5、背诵与积累。
1.唐孟浩然《宿建德江》一诗中,直接点明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天的夜晚,最美不过清风明月。正如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唐孟浩然《过故人庄》:__________________,青山郭外斜。
6、品读课文——《有的人》( 节选)。
[甲]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乙]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1】下列对[甲]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第一个“有的人”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第二个“有的人”指- -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
D.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说明了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2】(1)读了[乙]选段的后两行,我想到了两句诗:___________
(2)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________》。
【3】体会“骑在人民头上”“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
【4】“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__________的精神。
7、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练习。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①娄山关:遵义市之北,四川与贵州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②烈:猛烈,强劲。③长空辽阔的天空。④碎:细碎。⑤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⑥漫道:莫道。⑦迈步:跨步、大踏步。⑧从头越:从头再开始。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__________、雁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衬托出一种_____的气氛。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_______________
【2】反复诵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精神。
【3】“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宛如______________;夕阳鲜红,艳若__________。我也能运用这样的方法描写景物,比如残月如__________、绿草如_________等。
【4】诵读全词,我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
A.喜悦 B.壮烈 C.悲凉 D.哀怨
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 ,清风 。稻花香里说丰年, 。
七八个 ,两三点 。旧时茅店社林边, 。
【1】把词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
别枝:__________________ 见:_______________
【4】用“___”画出词中描写农民丰收喜悦的句子,并解释其意思。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非连续性文本:看懂车票和公交地铁线路图
请仔细阅读上面的公交站牌,然后按要求完成题目。
【1】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个公交站牌可能是麒麟路,或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2】要在这个站点去太平洋,应该乘坐_____路车,大约______(数字)路。
【3】从这个站点乘车,_________(选择“可以”或者“不可以”)直接去桃花岛,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故乡(节选)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板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选文描写了 的场景。用“ ”画出描写中年闰土外貌的句子,对比少年闰土,你从中体会到了 。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闰土“欢喜”的是什么?“凄凉”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下面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说“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背景资料:此文写于1921年,当时在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统治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匆匆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了,每天要为200多户人家送报,而且他们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10000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就湿透了一大片,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他的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笑,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6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北京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的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喝酸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多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嗫嚅道:“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骑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了北京邮电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请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写出这篇小说的总体框架。
(1)开端:放暑假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
(2)发展:6月下旬的一天,_____________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________
(3)高潮和结局:转眼到了8月底,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小说以“我”为叙述者来描写主人公,还运用了( )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品质。
A.对比 B.侧面描写
【3】找出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的少年说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是( )
A.表明了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说明了少年十分成熟懂事。
B.表明了少年不苟言笑、沉默寡言。
12、文学性文本阅读。
笔墨塑年
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⑥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⑦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⑧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⑨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凉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⑩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⑪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⑫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余秋雨的《中国文脉》,有删减)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______→老师抱我洗去墨迹→_______⑫
(2)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
(3)理解第⑦自然段中的“李白余韵”指的是
A.我们也具有了像李白一样写字、作诗的韵味和风格
B.老师希望我们也成为像李白那样的人
C.写毛笔字时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的场景
(4)⑪段中“这个误会,倒是不错。”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个误会”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散文,最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感。本文写了作者的家乡,岁月荒寒,可他的童年却是美丽的,这主要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
(6)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可如今,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记日记变成了发朋友圈;鸿雁传书变成了短信和邮件;字不是写上去的,而是“敲”出来的。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打字已经渐渐替代了手写,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
13、独生儿子自然一向是宝贝的。他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要零用钱么,说一声就行,从不打回票。直到上学期结束,班主任在品德评语栏上委(宛 婉)地写了一条“有时花钱大手大脚,望克服”的意见,才使我悚然一惊。
暑假一开始,儿子向我提出要更新游泳裤、救生圈、潜水镜、遮阳帽等全套装备,共需人民币约20元。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蓦然,班主任写的意见提醒了我。沉吟一会,我对他说:“你年龄也不算小了,不能事事依赖我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们初中一年级学生又不搞勤工俭学,我有什么办法?”儿子不悦地说。
我顺(势 事)指点迷津:“工人新村后面的牛奶场不是在收购每五百克五分钱的青草吗?”
五百克五分,五千克五角,五十千克五元,二百千克二十元。只要割满二百千克青草就行了——我猜儿子脑子里一定飞快地算了这么一笔帐。果然他一口答应:“好,就不向你们要钱。我靠劳动自己去挣!”
第二天一清早,我叫醒儿子,交给他扁担、竹篮、镰刀。儿子头(带 戴)草帽,足(蹬 登)凉鞋,雄赳赳气昂昂犹如远征的将军出门而去。上午九点后,儿子回到家后,神情却大变:满脸汗,一身土,白皙的皮肤蒙上一层淡淡的绛色,一口气连灌三杯雪碧汽水,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双手不断交叉抚摸着红肿的双肩。
我用秤称了一下,两篮青草共重十五千克,可换人民币一元五角。妻子心疼,摸出二十元:“明天别去了。”
儿子如遇大赦,立即把目光转向我。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
次日清晨,我狠狠心叫醒睡眼朦胧的儿子。在四楼阳台上,我与妻子目送儿子渐渐远去,直至他的身影融进绿色的田野,融进灿烂的朝霞……
半个月后,儿子用割草挣来的二十元钱更新了全套游泳装备。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用“/”划去文章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仔细阅读文章画“____”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从父亲的神情和语言揣测父亲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请问父亲这样的方法改用严厉的批评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表达了父母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写在下面的横线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少年,用割草挣来的二十元钱更新了全套游泳装备。心情会怎样?请你给父母发条短信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家虽说不是"书香书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shì)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táo zuì)______于其中。可是后来父母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景、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 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专、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剪)药, 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jiàng lín)_______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突然、忽然]下床了!
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 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他享受到(gǔ xī)_____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____)里选择正确的字,写作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别无嗜好:______________
(2)忧心忡忡:______________
【4】选择文中[ ]里恰当的词语是(____)。这个词表示_________的意思,也表现了全家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读"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一句话,填空:"秉承"指_____"父亲的精神"指_________________
【6】读"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为什么"苦"字加引号?这个词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给下面句子中的“说”换两种说法,变成两种表达方式。
他对没戴口罩的人说:“快把口罩戴上,别到处乱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上课不能没有学习用具。
上课怎能没有学习用具呢?
(1)小学生不应该乱花钱买零食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作文一定是赵强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我的家乡是湖北武汉人。(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枫叶红透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微风轻轻地吹着我的脸颊。(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忽然,雷阵雨来了,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像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18、语言运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缩句)
______________
(2)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结果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做。(8分)
(1)我读书。(扩句)
(2)奶奶诉说着过去心酸的往事。(修改病句)
(3)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缩句)
(4)我们认真讨论并专心听取了大队长的工作报告。(修改病句)
20、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1)爸爸在看报纸。爸爸在烧菜。
(2)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霍金是一个另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3)勃朗特姐妹成年累月在艰难中谋生。勃朗特姐妹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
21、快乐作文。
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你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古今中外,有许多惜时如金的名言与事例,请你以“珍惜时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