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期末晋中一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赏赏美景: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_________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_________,不用_________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______________,又叫人____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_______,又想________________一首奇丽的小诗。

    (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_________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________________,轻纱________________似的微云。……皮鞋匠看看妹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解释句中词语的意思。

    (1)伯牙绝弦   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峨峨兮若泰山!  峨峨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善鼓琴。   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乃破琴绝弦   破琴: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课内积累填空。

    (1)品诗词之韵。诗词文章里离不开一个“情”字。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少选之间____________,锺子期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贺知章告老还乡,物是人非,以“笑”衬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闻得稻香蛙鸣,喜不自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人物之美。本学期,从课文中我们结识了鲁迅笔下__________的闰土,又被__________的老支书和__________的桑娜夫妇深深感动(用四字词语概括)。

    (3)感联想之妙。那线条柔美的小丘又让人想到“就像只用___________,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_,轻轻流人云际”。

    (4)悟豪杰之志。“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是曹植的爱国之志;“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鲁迅的真情流露。

  • 4、我会根据要求填空。

    (1)在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邓小平的有一句充满爱国激情的话_____________

    (2)元稹在《菊花》中表明,他不是偏爱菊花,而是觉得菊花有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句话让我体会到: ___________

    (4)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俄国作家________笔下的桑娜和渔夫,被他们__________的品质所感动。

    (5)“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粉( )玉砌  电闪雷(  )  舍(  )为人 神( )奕奕 

    忐(  )不安  )不顾身 )高气扬  情不自(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内阅读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____”,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

    【2】本诗作者( ),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____,红花,绿柳,水乡,酒店,小旗,____,春雨这些具有江南特色的景物。

    【3】你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字好吗?说明理由。

    ____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

  • 7、课内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3】“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4】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

    【5】小敏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每一句都看成一幅画,并为它们各拟写了一个标题,请你选一选。

    ①大雨倾盆图     ②乌云密布图     ③水天一色图     ④风起云涌图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白雨跳珠乱入船( )

    (3)卷地风来忽吹散( )             (4)望湖楼下水如天( )

  • 8、课内阅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 )店社林边,路( )溪桥忽见。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季景物,从__________中可以判断出来。

    【3】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

    看不见的爱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十岁左在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儿中捡起一颗,轻轻寄给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是不停地打。

    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了。”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我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转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儿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便转身向回走去。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的碎裂声。

    【1】母亲让眼睛看不见东西的儿子打弹弓的原因是什么?( )

    A.自己喜欢玩儿。

    B.妈妈想难为一下孩子。

    C.她想让儿子和别的孩子一样体验游戏的乐趣。

    D.她想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残疾。

    【2】孩子的眼睛看不见,最终却打碎了瓶子,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

    A.做一件事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B.做事情要善于思考,总结经验。

    C.能不能看见不重要,因为瞎猫总能碰到死耗子。

    D.遇到困难,要勇于尝试。

    【3】“我征住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沉默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请简要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徐悲鸿在巴黎

    为了实现复兴中国美术事业的雄心壮志,年轻的画师徐悲鸿决定去欧洲观摩西方的优秀艺术。1919年春天,他获得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

    到法国后,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在一次留学生联欢会上,有个外国学生站起来傲慢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去深造,天天让达·芬奇手把手地教,也成不了材!”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那个外国学生面前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比试比试,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从那以后,徐悲鸿下定决心,要为中华雪耻,为民族争光。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是他还是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购买喜爱的书籍和图片。长期又冷又饿,使他得了严重的肠胃病,发作时疼痛难忍,可他常强迫自己忍痛作画,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每逢假日,徐悲鸿就到博物馆观赏和临摹欧洲历代大师的绘画作品。他常常一大清早就进馆临摹,直到晚上闭馆仍不肯离去。临摹时,他为了不浪费时间,连一口水都不喝。通过临摹,他从艺术大师的作品里学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

    几年后,徐悲鸿创作了《箫声》《老妇》《远闻》等油画作品,在法国全国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后震惊了巴黎。这时候那个傲慢的外国学生不得不向徐悲鸿鞠躬认错,他说:“在竞赛中你是胜利者,我是有眼不识泰山。”

    1达·芬奇是(   )著名画家。

    A. 法国 B. 英国 C. 意大利 D. 奥地利

    2徐悲鸿去法国留学的原因是(   )

    A. 他特别喜欢法国的浪漫风情。

    B. 到法国留学,既可以学习绘画,又能扩大自己的视野。

    C. 为了实现复兴中国美术事业的雄心壮志。

    D. 法国有许多世界著名的画家,徐悲鸿希望得到他们的当面指导。

    3徐悲鸿在与外国学生的比试中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 他的基本功扎实。 B. 他坚持带病作画。

    C. 他经常到博物馆观赏和临摹欧洲历代大师的绘画作品。 D. 他决心为中华雪耻,为民族争光,所以勤学苦练。

    4下面是四位同学对第二段段意的概括,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外国学生鄙视徐悲鸿,把徐悲鸿激怒了。

    B. 外国学生鄙视徐悲鸿,徐悲鸿奋起反击。

    C. 外国学生鄙视徐悲鸿,徐悲鸿向他挑战。

    D. 外国学生鄙视中国人,徐悲鸿向他挑战。

    5徐悲鸿是怎样勤学苦练的?结合选文进行概括,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换成“这时候那个傲慢的外国学生向徐悲鸿鞠躬认错”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下文,完成第习题。

    外婆的蚕宝宝

    ①那年的夏天,囡囡4岁。妈妈要回城里,只好把囡囡托给外婆。

    ②囡囡不肯午睡。外婆坐在床边,一边给囡囡打扇子,一边轻声唱扇子歌:“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囡囡睡着了。

    ③外婆养蚕,囡囡帮忙喂桑叶。外婆说,新蚕很娇气,只吃芽尖的第二片叶子。以后,新蚕长大了,可以吃第三片,第四片……等吃到最后一片叶子,就可以吐丝了。

    ④囡囡早上醒来时,外婆已经采完桑叶回家了。

    ⑤蚕宝宝吃饱了就睡觉,头眠,二眠,三眠,每睡完一觉就胖一圈。三眠之后就是老蚕。老蚕吃起桑叶来,沙沙沙,像下雨一样。这是养蚕人最辛苦的时候。外婆每天夜里要起来好几次。

    ⑥快到端午了,老蚕不再进食,身体变得透明。外婆说,囡囡你看,蚕宝宝肚子鼓鼓的,都是要吐的丝。

    ⑦卖茧子那天,外婆天不亮就起床,去镇上的茧站。中午,外婆回来了,笑眯眯的。囡囡____过去,在外婆的布口袋里乱掏。掏出一盒彩色蜡笔,一个好看的本子,还有一件花衣裳。

    ⑧梅雨天到了,外婆在灶前烧饭。囡囡在门里望着廊下的泥地,水花溅起,远处的稻田被雨水冲刷得一片幽绿。仿佛连日脚都变慢了。

    ⑨外婆病倒了。囡囡跑去外婆床边。外婆摸着囡囡的头说;“外婆死了,囡囡就看不到外婆了。”囡囡睁大眼睛:“什么是死呀?”

    ⑩外婆笑了:“人死了,就像蚕宝宝吐完了丝,躲在茧子里面,蚕宝宝咬啊咬,等咬开茧一个口,蚕宝宝就飞走了。人也会飞走的。”

    “外婆不要飞走。”

    “乖囡。外婆会在天上看囡囡。”

    囡囡每天早上跑去看外婆:“外婆外婆,你死了没有呀?”外婆摇摇头:“还没有呢。”满脸的褶子堆出一个笑脸,“外婆舍不得离开囡囡呀。”

    外婆一天天瘦下去。到后来,外婆说不出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囡囡。六月天,外婆身上盖着被子,像一条老蚕

    那天家里来了好多人,有人一进门就放声大哭。囡囡想找外婆,怎么都挤不进去,急得团团转。这时,囡囡被一双手抱了起来,回头一看,妈妈满脸的泪水:“囡囡,妈妈没有妈妈了。”

    外婆埋在村后的桑树林里。囡囡每天早上醒来,自己穿好衣服,梳好辫子,登登登跑到桑树林,看外婆有没有飞走。囡囡绕着坟转了两圈,地上没有洞。外婆还在,囡囡放心了。

    一个礼拜过去了。两个礼拜过去了。囡囡天天来。“外婆,你怎么还没有飞走呀。我知道你舍不得我,我也……我也舍不得你呀。”囡囡的眼泪掉下来。

    妈妈要带囡囡去城里。囡囡跑去桑树林:“外婆,我要走啦,这下你可以放心地飞啦。”囡囡跪在外婆坟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头。“你在天上能看见囡囡吗?囡囡戴两个蝴蝶结。”

    囡囡在家里睡午觉。她朝右侧卧,右手轻拍着自己的左肋,唱道:“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囡囡唱不下去了。“外婆你看见了吗?囡囡很乖……囡囡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囡囡好想你。”

    囡囡有了新发现。原来侧卧的时候,左眼流出的泪,会流到右眼里的。

    【1】第⑦段空格处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扑

    B.跑

    C.跳

    D.迎

    【2】第段画线句外在形象上写出了外婆____的样子,同时也赞美了外婆____的精神。

    【3】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外婆

    囡囡

    外婆抚育囡囡,养育蚕宝宝

    (1)____

    (2)____

    囡囡天天看望外婆,怕外婆飞走

    外婆去世了,像蚕吐完丝飞走了

    (3)____

    【4】对第段划线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囡囡对外婆的真挚怀念。

    B.表现了囡囡对外婆的强烈感情。

    C.突显了外婆在囡囡心中的地位。

    D.增强了外婆对囡囡的深刻影响。

    【5】读了文章,可以看出囡囡是一个__________的孩子。

  • 12、课外阅读。

    鹦鹉鱼的睡衣

    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罗马人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因为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伴。如果有的鹦鹉鱼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所以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1分别找出第①、②、③自然段中能概括段落中心意思的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1)(它们)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别的鱼类,而是同伴鱼类的互相嫉妒。

    B.因为平时鹦鹉鱼受到外界伤害时,其他鹦鹉鱼会很快来解救受困者,而当鹦鹉鱼困在睡衣里时,就会因得不到同伴的救助而死亡。

    C.鹦鹉鱼织的睡袋太结实,它们自己有时候就出不来,作茧自缚。

    4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第①自然段先写鹦鹉鱼的全身色彩艳丽,又写身体各个部位的不同颜色,所以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也就是逻辑顺序。____

    (2)第②自然段采用从结果到原因,又从原因到结果的逻辑说明顺序。____

    (3)第①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下定义,第⑤自然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____

    6你是如何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结合实际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我在上小学。6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一人拉扯着我和妹妹起早摸黑挣工分。(A)家里的日子清贫得像一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一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给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B)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技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bā)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糊糊吗?娘说过,她不喜欢粑呀!……等我回到家时,手中的荷叶里空空的,连馒头屑也不见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大声地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选用下面合适的成语,准确概括文中画线的内容。

    一尘不染 一贫如洗 狼吞虎咽 狼狈不堪

    (A):     (B):     

    2.读短文,感受心理变化的原因。

    (1)“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那是因为                   

    (2)“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的一声哭了。那是因为                       

    3.  在文中画出三句描写母亲神情变化的语句。      

    4.在下面句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或句。

    (1)“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

         和对自己行为的     

    (2)读了短文,你想对文中的母亲:              ;想对文中的:                  

  • 14、童年笨事——追屁(节选)

    赵丽宏

    如果回想一下,每个人儿时都会做过一些笨事,但做笨事并不一定是笨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在于:聪明人做了笨事之后会改,并且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而笨人则屡错屡做,永远笨头笨脑地错下去。

    我小时候笨事也做得不少,现在想起来还会忍不住发笑。

    五六岁的时候,我有个奇怪的嗜好:喜欢闻汽油的气味。而汽油味中,我最喜欢闻汽车排出的废气。有一次跟哥哥出去,他发现我不停地用鼻子吸气,便问:你在做什么?我回答:我在追汽车放出来的气。哥哥大笑道:这是汽车在放屁呀,你追屁干吗?哥哥和我一起在马路边前俯后仰地大笑了好一阵。

    笑归笑,可我的怪嗜好依旧未变,还是爱闻汽车排出来的气。一次,一辆摩托车停在我家弄堂口。我想,如果离那排气管近一点,一定可以闻得很过瘾。当摩托车的主人准备发动时,我动作敏捷地趴到地上,将鼻子凑近排气管的出口处等着。摩托车的主人当然没有发现身后有个小孩在地上趴着,只见他的脚用力踩动了几下,摩托车呼啸着箭一般蹿了出去。而我呢,趴在路边几乎昏倒。

    那一瞬间的感觉,我永远不会忘记——随着那机器的发动声轰然而起,一团黑色的烟雾扑面而来,把我整个儿包裹起来。根本没有什么美妙的气味,只有一股刺鼻的、几乎使人窒息的怪味从我的眼睛、鼻孔、嘴巴里钻进来,钻进我的脑子,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我又是流泪,又是咳嗽,只感到头晕眼花、天昏地黑,恨不得把肚皮里的一切东西都呕出来……

    (选自《中国作家人生历程 童年》)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嗜好:__________________

    窒息: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

    【3】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我”的嗜好是 ,短文围绕“我”的嗜好写了 件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用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1.我要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筑青藏铁路困难很多。我国成功修筑了青藏铁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狐狸很狡猾。狐狸逃不过猎人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响亮的叫声。(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伴焦急地跟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怀特森老师摆摆手。(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千上万的幼龟鱼贯而出地一起来到海滩上。(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完成句子。

    (1)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用上加点字仿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亮穿过微云,月光洒在海面上。(将这句话描写得更具体、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宝玉纵身跳下悬崖,把那只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请根据这句话想象补充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语言运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缩句)

    ______________

    2)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结果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完成练习。

    (1)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

    (2)梅兰芳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

    1.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照样子,仿写句子)

    雪花落满了操场,__________________

    2.这,哪里还是戏剧?(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3.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个大气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回想自己成长道路上,因为有了他人(父母、老师、朋友等)的爱,我重拾信心不畏困难,走向成功的一件事。题目自拟,注意语句通顺,结合具体事例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