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期末十堰一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辨字组词。

    (   )   (   )   (   )   (   )

    (   )   (   )   (   )   (   )

  • 2、补充词语。

    波光____ ______

    风雨____ ____

    _________

    山川____ _____

    随风___ _____

    日月___ _____

  • 3、知识梳理

    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我”和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诚的______________,抒发了“我” 对他的_____________之情。

  • 4、读连环画,回答问题。

    1.A将B屡次赠送的金银封置库中,那颗汉寿亭侯的金印也挂在堂上。

    2.收拾停当,A请两位嫂嫂上了车,自己骑了马,只带旧日人员出了门。

    3.B听说他已出门,忙准备了金银、袍服,亲自带了数十人马,往北追赶。

    4.B率众人来到他面前,知道留不住他,就叫将捧出一盘黄金送给他作为路费,他不接受。

    5.B见A不收黄金,就又叫一将下马捧了一件战袍过来。A怕有变,不敢下马来接,只用刀尖挑起战袍。

    6.A披了战袍,拱手谢道:“蒙承相赐袍,日后再图报谢。”

    A指的是①__________,他骑的骏马叫②___________,这个情节体现了A③___________的性格。后来A违反军令状,在④__________(地点)放走B,体现了A知恩图报。B指的是⑤__________,这个情节表现了B⑥__________的特点。

  • 5、糜夫人为了不连累赵云突出重围,将阿斗交于赵云,自己却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诗歌鉴赏,完成答题。

    浣溪沙

    【宋】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选自《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09年版)

    【1】这首词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下列哪一项暗喻自己身处山水之中?( )

    A.百亩中庭。

    B.门前白道。

    C.小院回廊

    D.山桃溪杏。

    【3】这首词的下阕写出了王安石晩年怎样的境况?( )

    A.孤独寂寞。

    B.悠闲自在

    C.穷困潦倒

    D.淡泊宁静。

    【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浣溪沙”是这首词的题目。

    B.“百亩中庭”写出了王安石家的庭院十分宽敞,足足有一百亩。

    C.“为谁零落为谁开”写出了王安石心中的困惑,他很想知道当中的答案。

    D.“半是苔”说明家里已经很久没有来客,也表明主人心情不好,无心打扫。

  • 7、课内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包含着(       )(多选)。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2】“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A.春天。

    B.美的时光。

    C.年轻的朋友。

    D.春天的歌。

    【3】“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______

    【4】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喜极而泣,他的深深爱国情让我们为之动容。我还积累的爱国有______

  • 8、阅读与理解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__________ 尔:_________

    2这首诗常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什么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为什么“守株”可以“待兔”

    ①人们常常把不主动努力,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称作“守株待兔”。但是兔子是一种十分机灵的动物,人们很难偷偷接近它而不把它吓跑。为什么会发生撞到围猎人的腿上这样的事情呢?

    ②人是少数能够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件物体的生物之一。人的双眼长在前面,左眼的视野跟右眼的视野差不多能叠在一起。兔子的双眼长在头的两侧,一边一只,且每一只眼睛的视野都比人大,人的每一只眼睛可以看到的范围是166°,而兔子每一只眼睛可以看东西的范围是189.5°。兔子不必转头就不仅能够看到前面的东西,而且还可以看到后面的东西。它左右两眼的两个视野在前面和后面都能会合在一起,因此你休想从任何一个方向接近兔子而不被发现。兔子是弱小的食草动物,时时要防范天敌的袭击,对周围的环境,即使是很远的地方,出现的很小的动作也要及时察觉,以便快速逃离危险的境地。兔子的眼睛正好符合这样的要求。

    兔子因为双眼视觉大,可以及时发现四周发生的情况,但是判断东西的位置和距离的准确程度差。通过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件东西,兔子能够判断这件东西距离的远近。兔子用一只眼睛是无法判断一件东西与自己之间的距离的。我们看一个立体的东西,两眼视网膜上所得到的像不相同,右眼看到的跟左眼并不完全一样。正是这两个不完全一样的像,才使我们能够感到东西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从而能够判断距离。

    ④因此,判断距离必须有双眼视觉。双眼视觉要求两只眼睛能同时看到一个东西,也就是要有共同的观察范围。人的双眼共同观察范围大约为124°,所以人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难判断距离。而兔子双眼能够重叠的视野只有约10°,这样兔子在很大的范围内只能独眼看世界。所以,兔子有可能因为 。但是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并不高,就算撞上了也不一定会撞死,“守株待兔”的概率就更低了。

    ⑤有人认为,“守株待兔”与另一个成语“刻舟求剑”比较相近,其实这两个成语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刻舟求剑”永远求不到剑,而“守株待兔”却可以等到兔子,不过概率太低,一般人不会遇到。把这种几乎遇不到的事情当作营生做,大概率会被人嘲笑。

    【1】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最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第②段加点字“差不多”不能删去,请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画线句存在语病,请修改。

    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上下句,请在第④段横线处填上合运的一句话,使前后文连贯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奇妙的植物世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1——2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21世纪教育网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放放交响乐。日子久了,竟发现他那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旺盛。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他每天在一块稻田里播放25分钟交响乐。一个月后,他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同样一块没听过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些,平均每株高度超过30厘米。

    此外,还有可以预报地震的山芋藤,能净化水的葫芦,会咬人的漆树……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弱( 

    结束(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毛毡苔能分泌出很甜很香的液体,________小虫,然后________它们。

    (2)听音乐的花木、水稻比没有听音乐的同样的花木、水稻长得________。

    3.短文重点介绍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奇妙之处;简略地介绍了奇妙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4.短文介绍了植物的奇妙之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结尾处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除了短文介绍的几种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奇妙的植物呢?赶快查查资料吧!然后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感悟课文,与作者对话。

      (1)《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先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他在文中是如何描述下面

      景物的?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在叫,露珠在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年闰土》,作者鲁迅先生在第一自然段写看瓜刺猹,其中第一句是这样描写环境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穷人》,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出了西蒙死前的动作神态:她头往后仰着,冰

      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

      下来。用心读,思考西蒙死前会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   ,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色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疆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在短文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在文段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清新——_____

    晴朗——_____

    (3)文段主要描写了草原的_____等景物,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4)请在文段中用横线画出一个写景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一个抒情的句子,并写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5)“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把羊群比作_____,把小丘比作_____

    仿写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_____

  • 13、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奔向惠山脚下,簇拥着阿炳走进了惠山观,密密匝匝地把阿炳围在天下第二泉泉边的巨石上。

    阿炳颤抖着双手.在这春宵月下的二泉边拉起了他的二胡.阿炳的二胡声,是如此激越,如此悲愤,如此苍凉!月色朦胧,偶尔从云缝里洒下来一缕清辉,月光虽然只是刹那间映照在天下第二泉的闪动的水波上,却给予人们无限光明与希望。

    (1)短文哪些词语描写阿炳伤病之后重操胡琴引发的盛况。

       

    (2)阿炳的音乐为什么能引起共鸣?

     

    (3)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悲愤的控诉与不平,更有无限的( )、( )与( )。

     

  • 14、阅读理解

    妈妈的礼物

    有个孩子,在他出生的那天,妈妈就离开了人世。

    从此,每当看到别人从妈妈那儿得到礼物,就非常伤心:啊,我的妈妈,竟来不及给我一件礼物。 

    有一天,这孩子想起这件事,又伤心地哭了。他独自在街上徘徊,泪水模糊了双眼,撞在一位老人身上。老人并不生气,还关切地问:孩子,你哭什么? 

    孩子向老人倾诉了自己的哀伤。 

    老人听罢,严肃地说:孩子,你错了!其实,你的妈妈为你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你应该珍惜才对!”“——我怎么会不知道?孩子惊奇地问。 

    老人抚摸着孩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首先,妈妈从你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给了你。这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着,眼睛忽地一亮。

    老人接着说:不仅如此,妈妈还给了你明亮的眼睛,让你去   世界;给了你   的耳朵,让你去   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去   世界;给了你一双手,让你去   世界。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着,陷入了深思。

    老人又说:孩子,最重要的,妈妈还给了你一颗充满热血的心,那是为了让你珍惜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吧!

    1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①语言恳切而有分量,情意深长。 _______  

    ②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_____

    2写出加点字的近义词。

    ①孩子向老人倾诉了自己的哀伤 ______  

    ②孩子诧异地问。 ______

    3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空格内。

    改造  灵敏   观察   倾听   走遍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第三自然段中孩子独个儿在街头徘徊,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听着,陷入了深思。他又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老人说妈妈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具体指哪些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扩句。(至少扩两处)

    我走出家门。

    老妇人坐在木椅上,双眼望着我。

     

  • 17、按要求写句子。

    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次序改变,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地这么大。陆地还占不到地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用关联词将两句合成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改转述句。

    1.父亲指着母亲说:这是我的妻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理对我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污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写句子。

    1.谁能趴在敌人的鼻子底下睡大觉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

    2.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了。(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材料:中秋节已经过去了,自古以来都有过中秋的习俗,你是怎样度过中秋的,请你写一篇文章来描述出你的中秋。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