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从文中各摘录一个句子,再回答问题。
1.(1)描写雨: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洪水: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桥: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写这些环境是为了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
2、我要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_____)李(_____) (_____)然大(_____) 北(_____)(_____)号
天(_____)之(_____) (_____)音(_____)梁 高(_____)流(_____)
3、将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在按要求选词填空。
( )钉( )铁 ( )身( )骨 ( )涌澎( ) 呆( )呆( )
别( )心( ) 忘( )所( ) 热( )沸( ) 全神( )
1.这个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外观设计_______________,十分引人注目。
2.每当听到国歌声起,我便禁不住_______________,仿佛被带到了那抗战的时代。
4、阅读生活。
学习了本册课文,我们认识了许多了不起的人,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_________,_______的鲁迅先生;看到了一颗颗高尚而美好的心,如桑娜和渔夫__________的美好心灵,贝多芬____________的高尚品质……
5、根据古诗(词)内容填空答题。
1.《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____的景色,从《宿建德江》这首诗中第一二句看出,作者表达了远离家乡,客行他乡的思乡之____,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中上阕三四句看出,作者借热闹喜庆的“蛙声一片”表达了即将迎来_____的喜悦心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共用了三个比喻,分别是把______比作_____,把_____比作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日望湖楼暴风雨骤来疾去的壮观场景。
6、古诗词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作者辛弃疾是_________朝的豪放派词人。
【2】下列选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神往。
B.“稻花香”和“听取”两句,写诗人闻着稻花香,看着丰收的景象,欣悦之情,尽在言表。
C.“七八个”和“两三点”两句中,七八个写出“星”的稀疏,“两三点"写出雨的细微。
D.“旧时”和“路转”两句表现出诗人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
7、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____________。使弈秋____________,其一人____________,惟__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_____,思援____________。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为是其智____________?曰: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家。他继承并发展了____________的思想。
3.文中刻画了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请你用成语分别形容这两个人的学习态度,并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的启发是( )
A.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B.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C.学习的好坏不在智商高低。
8、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默写该词。
【2】这首词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通过对明月惊鹊、_________、稻花飘香、_________等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说说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5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餐前损耗”粮食可供全国生活近2个月。损失粮食总量每年 700 亿斤以上,以每人每天消耗粮食1斤计算,可供13亿人生活近2个月。(来源: CCTV-13 新闻频道)
【材料二】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分别达 800万吨和300万吨,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 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同时,饥饿却们然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网上有个叫“徐侠客”的网友发起了“光盘行动”,他在倡议书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光盘”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一种厉行节约、倡导珍惜粮食的生活态度。
【1】上面三则材料是六年级的晓晨同学在调查过程中收集的。从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收集信息的渠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从三则材料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上述三则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与“光盘行动”的主旨是一致的。
B.以每人每天消耗1斤粮食计算,每年的“餐前损耗”粮食可供 13 亿人生活近2个月。
C.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九分之一。
D.即使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同时,饥饿却仍然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4】黄先生对第三则材料中提到的“光盘行动”特别不理解,他认为请客就是要让餐桌上的菜剩得越多越有面子。针对这种说法,你会怎样劝诫黄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看到紫罗兰花瓣溅上盐酸后,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关成语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______)
(2)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预知它的发展趋势与实岳(______)
【2】第二自然段加点词语“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理解,填写恰当的四字词语。
能够发现真理的人应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追根求源、善于解疑的人。
【4】在第七自然段中“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在文章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5】下列哪一项最准确地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
A.真理一定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B.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C.要发现真理,其实并不难。
D.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后生可畏
“哦!爸爸认输了,爸爸认输了!”随着弟弟的叫喊声,响起了爸爸爽朗的笑声:“是啊,我认输了,认输了。”爸爸一边摸着弟弟的小脑袋,一边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 我看弟弟那高兴的样子,脸上也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在我家里,爸爸是权威,说起话来疾言厉色。妈妈也要让他三分。不过,爸爸对我们很好,虽然有时也教训我们几句,但我和弟弟知道,那是为我们好。
这天,爸爸刚送走了客人,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气,在饭桌上就( 教训 教育)起我们来:“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不说话,还怕把你们当成哑巴?”弟弟受了一顿训,虽然很委屈,张一张嘴便又不知怎么说,只好向我投来求援的眼光。我会意了,忙说:“小孩子插嘴有什么不好?你这种做法有点‘家长制’作风。”正当爸爸吐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有力的理由:“你知道美国的旧金山公立学校吧。他们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21条就是‘在大人说话时经常插话’。爸爸,你怎么理解这一条呢?”不等爸爸回答,我接着“放炮”:“我国唐朝有个都督阎伯屿,他要重修滕王阁,想请人作序。但是在场的名人不敢放肆,都一一谦虚地(拒绝 谢绝)了。只有王勃这个25岁的年轻人年少气盛,一口答应。结果呢,他写出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古。爸爸,你对这件事又怎么看呢?”
谁知我这两个理由竟把爸爸“镇”住了,还是妈妈替他解了围。爸爸感慨地对妈妈说:“是啊!孩子对问题认识得这样(深入 深刻),真是后生可畏啊!”说完,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看着我。看着弟弟那天真的小脸,我脸上浮现出一丝胜利的微笑。
【1】用“√”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1)说话急躁,神色严厉,形容发怒时的神情。__________
(2)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后生”原意是晚辈、年轻人的统称,在文中指王勃。
B.“畏”有佩服的意思。爸爸说“后生可畏”是因为“我”观点大胆,认识深刻,说理透彻,使爸爸口服心服。
C.这篇文章的中心是晚辈不一定不如前辈,应该提倡“敢想、敢说、敢做”的风气。
【4】用“ ”画出首尾照应的句子。
【5】这篇文章记叙的顺序是( )
A.顺叙
B.插叙
C.倒叙
【6】爸爸原来认为:大人说话,小孩子不应该插嘴。“我”对此持不同观点,先后举出两个事例反驳。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最糟糕的发明
【材料一】英国《卫报》曾评选过“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获此“光荣”称号的就是人们每天大量使用的塑料袋。
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塑料袋,其家族包括聚苯乙烯快餐饭盒、塑料包装、塑料餐具杯盘以及电器充填发泡填塞物、塑料饮料瓶、酸奶杯、雪糕杯等。这些废弃物形成的垃圾数量多、体积大、重量轻、不降解,给治理工作带来很多技术难题和社会问题。比如,散落在田间、路边及草丛中的快餐盒,一旦被牲畜吞食,就会危及其健康甚至导致死亡。填埋废弃塑料袋的土地,不能生长庄稼和树林,造成土地板结。而焚烧处理这些塑胶垃圾,则会释放出多种有毒化学气体,毒性极大。此外,在生产塑料袋的过程中使用的氟利昂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极为严重。研究还表明,在温度超过85摄氏度的条件下使用塑料袋和发泡餐具,其熔出的有毒物质会危害人体健康。凡此种种,表明塑料袋获“最糟糕的发明”确属“实至名归。
【材料二】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现在我国每年用于商品包装的塑料袋总量约为160万吨。据测算,生产1吨塑料需要耗3吨石油,那么一年仅塑料袋就需要将近480万吨石油,相当于我国去年石油消费量的近1.5%。
【材料三】记者调查某超市19:15-19:35的20分钟内购买者的塑料袋使用情况,其间共有57个人付款,下面是他们使用塑料袋情况统计图:
【1】我要想知道塑料袋带来的危害,应该阅读材料______,材料列举了塑料袋家族的______宗罪状。
【2】【材料二】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更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央视《小崔说事》节目组曾对身为梁启超的小儿子、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之一的梁思礼院士进行过一次访谈。
节目中小崔提起了一件事:有一天,梁思礼先生赴美访问,在西雅图遇见了当年的同窗好友,也是位华人,也是位研究导弹的专家,他的年薪是300万美元,可是当时梁思礼先生一年的工资还不到1万元人民币。访谈中,小崔问梁思礼先生:“别的不公正待遇您都不计较,但这件事对您一定有很大的刺激吧?”
别的不公正的待遇是什么呢?梁思礼先生1941年(17岁)赴美求学,1949年,当他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凭着一颗纯洁而又单纯的爱国之心,毅然决然地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梁思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在某些事情中遭不公正待遇,受了很多委屈。面对小崔的提问,他会如何回答呢?
85岁高龄的梁思礼面对提问,掷地有声地回答:“那位同学研究出来的导弹,当时也许就瞄准着中国;我研究出的导弹,却是保卫祖国,我为此非常自豪!”全场嘉宾报以热烈的掌声。
【1】文中加点词“刺激”在词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声、光、热等引起生物体活动或变化;②推动事物,使起积极的变化;③使人精神上受到挫折和打击。“刺激”在文中应该选择第______种解释,它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掷地有声”这个词语表现了梁思礼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梁思礼是____________的儿子,他是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梁思礼为什么会感到自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叙述方式是_______。(A.顺叙 B.倒叙 C.插叙)这一自然段对表达梁思礼的爱国之心有什么用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
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大可爱了,“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她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己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突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⑧我终于明白了……
⑨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选自《中学生博览》2009年第8期,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汗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足无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让你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你觉得最贴近中心的是( )
A.捐赠 B.一对无私的母女
C.高贵的捐赠 D.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3】第8自然段写“我终于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 )
A.在小女孩心中,妈妈是最宝贝的,她以为捐赠了妈妈,就永远失去了妈妈。
B.小女孩舍不得把自己喜爱的玩具捐赠给翔子。
C.小女孩的妈妈是个不通情理的人,她不了解孩子的心思。
D.小女孩觉得受了委屈,所以哭了。
【4】阅读目的不同,关注内容也不同。我们要理解“爱的种子”的含义,应该重点关注第____到第____自然段,要理解“高贵的花”的含义,应该重点关注第____自然段,
【5】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根据这一提示改写句子。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我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荒坡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训练营
(1)任何一切困难都吓不倒我们少先队员。(改病句)。
(2)江风吹得芦苇哗啦啦地响。(改成“把”字句)。
(3)如果我犯了法,还能吃得上鱼吗?(改成陈述句)。
(4)华佗把曹操的头痛病治好了。(改成“被”字句)。
(5)我,不愿跟爱唱的小鸟争一个短长;我,渴望去那辽阔的天宇高高飞翔。(照样子写一句话。)
18、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仙境怎能离得开浩瀚的云海呢?(改为感叹句)
(2)这些松石也有挺拔之感,这些松石总显得有些朦胧。(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3)经过努力,我的学习目的提高了。(改病句)
(4)几缕朝霞染红了东方。(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19、按要求写句子。
1.同学们下了决心,非要登上山顶不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众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去。(缩句)
2. 平生还走过这么野的路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21、习作
题目: 让生活更美好
要求:1.先想一想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把题目补充完整。2.运用对比的写法,通过写一件具体的事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3.注意把印象深刻的“镜头”作为重点来写,特别要注意把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写清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