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期末辽阳一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 )

    (2)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 )

    (3)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 )

    (4)稀少而新奇   ( )

     

  •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任选一个词语造句。

    ( )然不同       不同凡( )     为所( )       ( )李戴

    抑扬顿( )   ( )不经心        长途( )     ( )然有序

    _______

  • 3、填空。

    ①天子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不保社稷。

    ②御孙曰:“俭,__________;侈__________。”

    ③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____________________,则常足。

    ④三月僧房暖,__________

    ⑤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

  • 4、词语积累与运用。

    1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密的森林。在这句中,我们还可以说   的草茎组成了 的森林。

    2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这句话中的熙熙攘攘形容人很多,有这种意思的四字词语我还积累了 ”“   等。

    3)看到词语庞然大物。我想到的动物是   ;看到词语行色匆匆,我想到的情景是

     

  • 5、仔细阅读文章《丁香结》,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并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古诗在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解释词语。

    社林:_________________    见: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所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作者联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理解正确的有_______(多选)

    A.“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明月”和“半夜清风”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B.词的下阕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以及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

    C.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描绘出江南山乡夏夜的优美景色。

    D.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贯穿全词。

  • 7、阅读苏轼词两首,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蕭蕭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材料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解释材料二中画“   ”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苏轼和这两首词,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题)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材料一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萧萧暮雨,子规声声,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C.材料二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4】第二首词是苏轼流传最广的诗词之一,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试着从写法、意境、联想等任何一个角度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1.这首诗的时间是________,诗人告诉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____”的诗句让我们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写出朱熹的一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狱中联欢

    期待的日子一转眼就来了。

    元旦那天早上,天还未亮,女室一带头,每一间牢房同时响应,像一阵闪电,爆发了洪亮的歌声。人们纵情高歌,唱完一支又一支。

    新年大联欢开始了。

    唱歌是第一个节目。第二个节目是交换礼品。每间牢房,每个人都准备了礼物,送给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战友,作为联欢的纪念品。最多的礼物是“贺年片”,那是用小块的草纸做的,上面用红药水画上鲜红的五角星或者镰刀锤子,写上几句互相鼓励的话。楼七室经过昼夜赶工,用牙刷柄刻出了一百多颗红的、黄的、晶亮的五角星,分送给各个牢房的同志。女室送给各室的是一幅幅绣了字的锦旗,那些彩色的线,是从她们的袜子上拆下来的……

    接着第三个节目开始了。每间牢房的人都在门口贴对联。所有的对联都是草纸接连起来做成的。所有的对联都不是一个人写成的,同一副对联中,有老年人苍劲的笔法,也有“孩儿体”的弯弯曲曲的笔迹。女室里,江姐捏着“监狱之花”的小手,也写了几笔。所有的对联都洋溢着革命的乐观精神。

    女牢的对联写的是: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

    大家心里明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正在崩溃,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就要到来,“世上已千年”还形容不了翻天覆地的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咧!

    她们还在牢门上贴了一张横额:扭转乾坤。

    猩猩也许看不懂,也许看懂了又不敢承认,居然妄加评论道:“这对联倒有些修仙炼道的味了。”

    楼一室的对联写得更妙: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横额是:极乐世界。

    大家心里明白: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极乐世界”,正是写的人们掌握了革命真理的心境。

    猩猩挑起了眉梢,玩味了一会儿,只好说:“真有点仙风道骨!”

    楼二室的对联写得十分优美: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横额是:苦尽甘来。

    楼三室的对联借用了古人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横额是:大地回春。

    一副副对联,全洋溢着这样乐观、诙谐的情趣。

    表演节目的时间快到了,大家一拥而出,享受这自由而愉快的时刻。这个时刻,正是党的胜利,人民解放军的节节前进,给他们赢来的。

    几个戴着脚镣的同志,在往常放风的地坝中间扭起秧歌。沉重的铁镣,撞击得叮当作响,成了节奏强烈的伴奏。欢乐的歌舞里,充满了对黑暗势力的轻蔑。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

    狂热的掌声送走了一间牢房的节目,又迎来了另一间牢房的表演。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绝妙的露天舞台。

    ……

    “哈哈哈哈!”人们朗声大笑,迎接着1949年胜利的春天。

    ——节选自《红岩》,有删改

    1这篇短文写的是狱中联欢的过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其中,作者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满园春色”代指革命胜利的大好形势。借用古人诗句说明谁也不能阻止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这胜利的消息是关不住的。______

    (2)“猩猩”指的是关押在牢房里的革命战士。______

    (3)“期待的日子一转眼就来了。”这个日子指的是1949年的1月1日。  ______

    3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在写贴对联这一活动时,作者采用______的手法来写场面。

    A.点面结合 B.环境衬托 C.详略得当

    (2)下列句子中具体描写对联内容的一项是______

    A.所有的对联都是草纸接连起来做成的。

    B.女牢的对联写的是: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

    C.女室里,江姐捏着“监狱之花”的小手,也写了几笔。

    4读了这篇短文,说说短文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鲁迅陪客人

    ①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②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合一合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③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④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未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⑤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⑥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⑦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⑧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⑨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理得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简要写出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整理鲁迅先生的日程安排。(在空白处填写完整)

    时间

    事项

    下午两三点钟到夜里十二点

    陪客人

    下半夜工作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太阳高起来

    ________________

    整理完鲁迅先生的日程,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这个时间段做的主要事是:__________,你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自然段写了7个“陪”,有人认为可以改成“鲁迅先生从下午三点到晚上十二点一直在陪客人”,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动词运用,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理”“压”表现了鲁迅先生做事一 丝不苟。“站”“停”运用拟人把毛笔和拖鞋写得通情达理,陪伴着主人工作和休息,衬托鲁迅先生用笔奋斗、忘我工作的精神。

    B.“理”“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时养成了整理、讲卫生的好习惯。“站”“停”运用拟人把毛笔和拖鞋写得很可爱,似乎等主人随时使用。

    C.“理”“压”表现了鲁迅先生喜欢在整洁干净的桌子上写文章。“站”“停”指毛笔和拖鞋很懂事,不打扰先生休息。

    【5】第⑤自然段画“ ”的句子点明此时时间已是____________

    【6】从本文的描写,你看出鲁迅先生是___________的人。

    【7】读完本文,联系本学期学的课文,请写出你如果站在先生的塑像前要对他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

  • 11、非连续文本阅读。

    材料一: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人均用水量就低,而其中能作为饮用水的水资源有限。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超过水体自净能力造成了严重污染。据统计,我国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适合做饮用水源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3材料二主要说明的是________(写序号)

    ①水污染很严重。 ②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③如何防止水污染。

    4读图(二)中一滴水的话语,“水滴”想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

    5某印染企业,将工业污水直接排入赣江。你觉得这样做对吗?试着从几方面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

    天空的表情

    《诗经》里说:“蝃蝀在东,崇朝其雨”,意思是说若东方见虹,立刻就要下雨。实际上我们见到虹的时候,天空中已在下雨,因为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成的。虹作弧形,红色在外,向内有橙、黄、绿、紫等色。虹的中心在地平线下,所以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不过一个小半圆。虹的颜色捉摸不定,时常更变。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上,那红、黄、蓝、绿各色俱备,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不见红色,若在十分之一公厘,则虹即无,光彩而作白色了。

    和虹相类的现象在天空中还有晕。晕有大小两种,都以太阳或月亮为中心。大的晕是由于高云所成,云中的水点已结成冰。小的晕又名光环,是低云所成。古人有“月晕而风”之语,月晕无论大小,都是风暴将临的预兆。太阳旁的晕,不但比月晕多,而且颜色亦更美丽,不过因阳光刺目,普通人不注意罢了。晕也有红、黄、青、绿各色,大的晕青色在外,红色在内,小的晕则相反。

    日月云霞的颜色,往往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宋代范成大诗“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同一现象早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气象学上可以这样解释,在日中的时候,对流很盛,空中湿气易于凝结成云,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若是空中湿气很重,云层一定很厚,不能见霞。晚上见霞,乃是空中湿气不多的表现,所以是晴天。晚上地面因辐射而冷却,不应有对流,但成雾,雾是不会有色彩的。若是早上有霞,那就表示晚间发生对流,是将下雨的征兆了。

    云的高低、方向和厚薄可以预告未来的天气。在范成大的《吴船录》内有“庐山带帽,平地安灶。庐山紧腰,平地造桥”,这谚语是很准确的。凡山岭的区域,云慢慢上升就是天晴的预兆,若是慢慢地下降,就是将下雨的预兆。夏天中午以前,若是满天是如堡垒般很厚的积雨云,则当日下午即有雷雨。苏东坡诗“今日江头天色恶,炮车云起风欲作”,但大块白色的积云,若不十分浓厚,虽满布天空,亦不降雨。所以俗谚叫“楼梯天,晒破砖”,盖满天都是积云的时候,虽是一样高低,但看来总觉得近者高而远者低,形似楼梯,这是久晴的预兆。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但以天的颜色和一处的风云来做预告的根据总嫌不足,要预告精确,必得多设气象台,各处用无线电联络起来,每天制.

    图才能有效。

    (选自《竺可桢全集》第二卷,有删改)

    [注释]①蝃蝀:读音dì dōng,虹的别名。②公厘:毫米的旧称。

    【1】文章围绕《天空的表情》分四个自然段介绍天空出现的四种景物与天气的关系,这四种景物分别是什么?请写出其余三个。

    ______________、霞、_______

    【2】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雨点直径若在一公厘以下,就看不见红色。

    B.云向东移,预示着晴天;云向西移,预示着阴雨天。

    C.晕有大小之分,大晕是低云所成,小晕是高云所成。

    D.虹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雨点上,由雨点反射到我们的眼帘而形成的。

    【3】依据文章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上,妈妈说:“孩子,上学时带上雨伞,昨晚我看见月晕了,可能会下雨。”

    B.在阳台上,爸爸看见天边的晚霞,对妈妈说:“快要下雨了,我们就不到公园散步了。”

    C.一群游客登上庐山,看见云慢慢上升,像戴了一顶帽子似的。其中一位高兴地说:“明天也许是好天气,我们可以好好欣赏庐山的风景了!”

    D.社会实践活动前天,班主任看见满天都是积云,像楼梯似的,于是对同学们说:“我估计,社会实践活动那天不会下雨。

    【4】第四自然段主要运用哪种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空的表情》这个文题非常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致”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选文选自《___________》,是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为纪念_____________同志而作的演讲。

    【2】画“       ”句子中“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或”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泰山”和“鸿毛”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段中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不服输的老人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了,一条鱼也没(děi  dǎi)住。头四十天里,有个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对他说,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这就是说,倒霉到了极点。于是孩子听从了他们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条船,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好鱼。孩子看见老人每天回来时船总是空的,感到很难受,他总是走下岸去,帮老人拿卷起的钓索,或者鱼钩和鱼(chā chà),还有绕在桅杆上的帆。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起来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qīn qǐn)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1.用“  ”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侵蚀(   ) 憔悴(   )

    反义词:消瘦(   ) 古老(   )

    3.你从这两段话中,体会到这位老人是怎样的人?

    4.你知道这位老人是哪部名著中的人物吗?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美国对中国的科技打压,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王兰告诉老师:我叫王兰,是从上海转来的。(改为间接叙述句)

    2.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改为转述句)

    3.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次序改变,意思不变)

     

  •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继承和发挥老一辈的革命精神。(用修改符号在答卷的原句上修改)

    ________________

    (3)请在“截然不同”和“无济于事”两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

  • 18、(题文)按要求,写句子。

    1.你己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改为陈述句)

       

    2.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改为字句)

       

    3.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改为双重否定句)

       

  • 19、句子训练营。

    1)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用加点词语造句)

     

    2我替你担心。(扩句)

     

     

  • 20、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①他走起路来慢吞吞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个地方的噪音太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运用相同修辞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造句。

    ①凄凉(荒凉冷落):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凄凉(悲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请你写一篇有关爱国的演讲稿。注意演讲稿的格式。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