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在《学界的三魂》中写道: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结合第八单元鲁迅名家名著阅读,鲁迅先生所关注的“民魂”可能指的是:______、______。
2、根据学习过的内容填空。
(1)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诗词佳句。当乌云卷过,暴雨来袭时,我们会吟诵:“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看到奔腾而下的黄河时,我们不禁会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
(3)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很多英雄。读完《狼牙山五壮士》,我们可以把三国时期曹植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视死忽如归”送给五位壮士;读完《灯光》,我们可以引用陆游的名言“位卑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颂郝副营长;读完《桥》,我们可以引用诸葛亮的名言“鞠躬尽瘁,________________”为无私奉献的老汉点赞。
3、比一比,再组词。
揭(____________) 竭(____________)
燥(____________) 躁(____________)
斑(____________) 班(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五彩的是______、_____、赤、______、___________
(2)《浪淘沙》(其一)中表现黄河雄伟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南的春天,阳光明媚,花红柳绿,可以用杜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绘。
(4)《答客诮》中体现鲁迅爱子之情的诗句(即他的爱子宣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5、背诵与传统文化积累
(1)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脑海中浮现出了蛙声阵阵的夏夜美景。
(2)毛泽东《七律·长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红军喜悦的心情。
(3)朱熹《春日》中饱含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江南春》中,描写春天优美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一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练习。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
【1】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2】诗中“___________” 写的是山村的自然风光;诗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视角从窗外转入屋内,写出了农家生活的情趣。
【3】诗中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平凡的生活场景、醇厚的友谊都深深地吸引了作者,所以最后作者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7、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_______诗,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长征途中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些英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给下列句子中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烈火焚烧若等闲( )
A. fén B. lín
【2】给下列句子中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粉骨碎身浑不怕( )
A. 全身 B. 全
【3】给下列句子中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要留清白在人间( )
A. 高尚的节操 B. 青色和白色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古诗内容及你的积累填空。
(1)“粉骨碎身浑不怕”这一句借石灰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精神。
(2)“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追求,由此我想到了王冕《墨梅》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从石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表现了诗人不怕“________”,不怕“________”的意志和节操。
9、阅读练习。
仙人掌之歌
我非常喜欢仙人掌,不仅是喜爱,而且还敬佩。
我有幸去了墨西哥。在那里,由于太阳和土地的爱抚(fǔ wǔ),仙人掌遍地都是。世界上的仙人掌约有两千余种,而墨西哥竟独占了一半,所以,它享有“仙人掌之国”的美誉。
那里的仙人掌家族非常(巨大 庞大)。从形状上看,这些“亲属”之间并不十分相似,有球形、圆柱形、山形、片状、(辨 瓣)状、穗状等等。有的形状奇妙极了,从主茎上伸出一根根平行向上弯曲的分茎,每根茎的直径都宽达几十厘米。远远看去,它活像是一座小山般大的翡翠烛台。仙人掌家族的基本“肤色”是绿色,花朵却是五颜六色:鹅黄、金粉、猩红、淡蓝……仙人掌浑身带刺,其貌不扬,却能为跋涉在荒漠中的人们解除饥渴。采摘一片嫩茎放在嘴里,细细地咀嚼,[ ]它没有桃李的脆生,没有荔枝的滑润,[ ]它那酸涩中带着丝丝甘甜的味道,足以令人神清气爽,忘掉旅途的疲乏。
仙人掌大多生长在终年干旱的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淘汰了弱者。仙人掌是强者,你砍掉它的茎,等于帮助它繁殖。[ ]你连根挖掉它,它横卧在地上[ ]会滋生出新体。你要试试用干旱来威胁它吗?一颗重37公斤的仙人球,6年无水,仍可维持26公斤的体重!你若用火烧它,它那饱满的汁液会抵消火舌的威力。你若对它置之不理,它照样会倔强地活上百年。
无论是在孤寂中还是被遗忘,无论在蔑视中还是受到其他不公正的待遇,仙人掌总是保持本色:它会悄悄地在额头上顶出一朵朵花;它会热情地挂满一身酸甜的果;它会吐出片片嫩茎供人们采食;它会用自己的绿来装点穷乡僻壤。
归国前,一位爱画画的朋友要为我作一幅画,以作为对墨西哥的纪念。我对他说:“画仙人掌吧,画一株体现出信仰与生命力的仙人掌。”
【1】给文中括号里的拼音、字、词选择正确的答案,打上“√”
【2】在文中的[ ]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
放在一边不理不睬。(_________) 荒凉贫穷而偏僻的地方。(________)
【4】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5】文中第五自然段中加点词“本色” 指的是______。
【6】本文第三自然段抓住仙人掌的_____、_____和_____写出了仙人掌的特点,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__之情。
【7】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
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我拉了起来。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 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觉 感受)到了。请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感受)。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 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
演奏 □ 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
给她带来快乐和率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
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文段节选自课文《 _________》,文段中“我”的心理变化为( )——( )—— 快 乐 。
【2】用“/”划掉文段括号中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3】在文段“□”中填入合适的标点。
【4】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我”的眼里,老人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在用音乐相互交流。
B. 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和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 神像深深的潭 水 。
C. 这几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
【5】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 “我”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课内阅读。
开国大典(节选)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用横线画出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
【2】选文第一段采用_______的结构形式,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场面。
【3】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海洋”指的是___________,“波浪”指的是____________,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一名群众请你说说自己当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却因为“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要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道:“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天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的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为父亲的事寝食难安。终于又挨到了星期天,他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啊,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的身边,和父亲紧紧的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这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无限手上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准备好面对最坏的情况。
【1】结合选文,选择正确答案。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
A.他B.妻子C.父亲D.他和父亲
(2)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其实不想父亲搬到老年公寓住,可是父亲的话又解决了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他一时半会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所以才欲言又止。
B.父亲的话帮他解决了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他有满肚子感激的话想对父亲说,本想象征性性的说几句挽留的话,却因为妻子的反对,只好把话“咽了回去”。
C.这句话写出了他作为一个儿子和作为一个丈夫左右为难的处境。
D.他怕妻子因为自己挽留父亲而大吵大闹,与自己离婚,所以把话"咽了回去”。
(3)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
A.心理、神态描写。开心、满足,喜欢和老年人住一起。
B.心理、外貌描写。痛苦、矛盾,想和儿子一起生活。
C.语言、动作描写。开心、满足,喜欢和老年人住一起。
D.语言、神态描写。凄凉、无奈,渴望被儿子关爱。
(4)对小说开头描写他左眼突然失明,这一情节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他因为左眼失明而失去工作。
B.表现他的懦弱,不敢就妻子让父亲进老年公寓的想法提出反对意见。
C.引出下文父亲进老年公寓,推动情节发展。
D.为后面父亲想给他捐献角膜作铺垫,体现父爱的伟大。
【2】你想对文中的“妻子”说什么?(不少于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选择文中一个人物对其进行评价,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小说,让你想起了哪些古诗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这篇小说加题目:____________
13、我一直珍藏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导。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
聋子 妹妹惊叫起来 聋子 聋子 多么荒唐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你竟说她是聋子
【1】给第二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
【2】文中老太太的外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话运用了____________,点明了老妇人的身份,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妹妹的话中可以看出。
【4】我知道了老妇人的身份后,会产生怎样的情感? “我”会怎么说,怎么做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短文,完成练习。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1)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2)。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短文括号内分别填入哪个词语最恰当?请选一选。
(1)A.期待 B.央求 (2)A.诀别 B.告别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看花”是短文围绕的中心事件,是母爱的集中体现,也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母亲愿望的达成。________
(2)第①段画线句子中的两个“悄悄地”表现了母亲胆小怕事。________
(3)短文中第①段插入“母亲喜欢花……”的内容,其目的是表现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但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________
【3】短文作者史铁生真实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短文第②段主要通过母亲__________来表现_______________;短文第⑥段主要通过________来抒发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4】短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母亲走了,“我”懂得了“要好好儿活……”。那么,当“我”再看到北归的阵雁听到甜美的歌声时,“我”的心情状态应是怎样的?请想一想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改成转述句。
汤姆•索亚叹了一口气,对妈妈说:“妈妈,您可以帮我把门关上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那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气概呀!(照样子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黄河飞旋而下。(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一条忽明忽暗的长长的带子蜿蜒盘旋在茫茫的大地之上。(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这情景真让人惊叹。(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7、老班长对我们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同学在考场上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为了我们的身体,老班长冒着生命危险去钓鱼。(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闰土是闰月生的。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怀念着闰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通过对年轻母亲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年轻母亲的勇敢顽强、坚定镇静及对孩子的深爱。你能模仿这种写法写一个片段。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