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上)期末丽江一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你能解释下列词语吗?

    幽静:________

    缕:________

    汹涌:________

     

  • 2、比一比,再组词。

    ____   揪____   霉____   呻____

    ________________

  • 3、读句子,写词语。

    医院的挂号窗口前挤满了人,后面的人只能看见前面人的hòu nǎo sháo___________,老李在心中暗暗地bào yuàn_________道:“真倒霉,怎么这么多人!”突然,医护人员从后面推来了一张担架床,床上的病人痛苦地shēn yín_________着,旁边zhào gù_________他的人不停地安慰他,sǎng zi_________都 shā yǎ_________了。大家见了,都主动让他先挂号。

  • 4、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写出合适的四字词语。

    (1)看见老师在那边,他(步子跨得大,走得快)地赶了过去。( )

    (2)我们绝不能有半点儿松懈,否则,将(以前的成绩全部废弃)。( )

    (3)在商界(大声怒喝,可使风云变色)的他,在家里却没有一点架子。( )

    (4)遇上这次“股灾”,他几十年的积蓄就这样(变得什么都没有了)。( )

  • 5、根据课文内容或语境补充填空。

    (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须__________,一字__________

    (3)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___________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段话选自____________写的《匆匆》。

    (4)小明不好好学习,整天玩游戏,你准备用《长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劝他。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理解。

    蝴蝶

    啊,蝴蝶!

    它是一本翻开的小小画册,它是一本花孩子都喜欢阅览的美丽画册。

    它一会儿飞到这朵花上,一会儿又飞到那朵花上。

    蒲公英、郁金香、矢车菊,都在这本小小的美丽的画册里,发现了自己的色彩。

    翠绿的芭蕉叶子说:我也发现了我的色彩呀!它是属于我们整个春天的。

    当刮风的时候,一朵花儿说:到我这儿来避避风吧!

    当下雨的时候,一朵花儿说:到我这儿来躲躲雨吧!

    芭蕉也说:到我这儿来吧,我保护你。大风吹不着你,雨也淋不到你。

    于是,它飞到那阔大的叶子下面。

    在那儿,它合上了它小小的、美丽的画册。

    【1】这首小诗写得优美动人,作者把蝴蝶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诗写出了花草们对蝴蝶的喜爱,它们为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短小精美,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读了这首小诗,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更是充满了质感与灵性:

    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

    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

    【4】读这首诗,你的心情是____________的,你能从诗中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___的情感。

  • 7、诗歌鉴赏。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B.“烈火焚烧若等闲”中,说的虽然是石灰的开采过程,但它实际是象征志士仁人无论面临何种考验,都能从容不迫。

    C.“粉骨碎身浑不怕”中“浑不怕”三字使读者联想到不怕牺牲的精神。

    D.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一词一语双关,既是指石灰的颜色也是指诗人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 8、阅读。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综合运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读到这首诗,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宋朝的李纲说:“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代一代爱国人士像陆游感叹的那样“位卑_______”。为了保家卫国,英勇的革命者前赴后继,“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和平时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时刻缅怀先烈,为建设新中国,在各自岗位上鞠躬尽瘁。

    【2】信息整合

    “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和《长征》中“______________”这句诗描写的是同一个历史事实。

    【3】分类整理

    除了《长征》这首诗,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诗词?从中选两句你印象深刻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除了这首诗中写到的各种艰难,你还知道长征中,红军将士们遇到的哪些艰难?请选一个,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____________日,到2019年是建国_____周年。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

    合欢树(节选)

    ①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②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竞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③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④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旧——( )            茂密——( )                  摆弄——( )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B.合欢树是作者关于母亲的记忆的象征物,因此为题。

    C.合欢树身上喻含了作者对母亲爱美爱生活的情怀态度的肯定和赞美,托物言情。

    【3】第二自然段开始就说“我没料到”合欢树还活着,为什么会“没料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二自然段中的“叹息”、“高兴”你读懂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文中邻居对我的态度,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读句子,回答问题。

    山青了,水绿了,枯槁的小草一夜间换上了新装,嫩嫩的叶尖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每一刻露珠都闪烁着太阳的光辉。

    这句话选自《   》。这篇课文写出了点地梅  

    的特点。用到了 的写作方法。作者是在借 赞颂

    这句话用到了(   )的修辞。

    仿照例子来描述一处景物,写出特点。

     

     

     

  • 11、阅读

    好的故事(节选)

    ①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②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③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⑿。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④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⑤我就要凝视他们……

    ⑥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⑦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⑧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阅读链接】

    一个"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蒙胧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的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惆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看见了一篇好的故事("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春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1】单选题:本文的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以下说法中有误的是(          

    A.本文中的“乌柏”“伽蓝”两个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猜出分别是一种植物、建筑物。

    B.本文中的“石油”这个词可以通过注释理解意思。

    C.本文中的“泼剌奔迸”这个词可利用工具书查找出其意思。

    【2】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请针对上文内容或写法提一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上文①~③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能体现“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其中一句,并写一写这个句子表达上的特点以及你读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上文内容,完成填空。

    “昏沉的夜”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美的人和美的事、美好的梦境”象征________________   ,“真爱/总记得好的故事”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 12、非连续性文本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遗,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边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看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看手机时间

     

    20.38分

    12分

    80分

    120分

    【材料三】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1】根据【材料一】填空。

    周国平认为人们读书主要是为了_____、为了______和为了_______

    【2】阅读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为了消遣,我们会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_______

    (2)我国成年国民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看报的时间。_______

    (3)阅读书籍是在和我们的右脑交流。_______

    (4)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_______

    【3】结合三则材料,对那些爱看电视不爱读书的小朋友你有哪些建议?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课内阅读

    材料一

    ①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②“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③“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⑤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⑥“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

    ⑦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材料二

    ①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激起了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子一摸,全是血。达时,他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

    ②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在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无法炸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1】材料一主要讲_______

    材料二主要讲________

    【2】材料一中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描写方法,表现了___(谁)_____的品质,材料二中与画线句子写法相同的一句是_______,表现了董存瑞_______的品质。

    【3】材料一选段⑥⑦运用了___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

  • 14、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他们面临的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一天要走100多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③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些迷离。

    ④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那么镇定,那么自然,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一时无法辨认面目……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他的御寒衣服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

    ⑤将军的脸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⑥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⑦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发火的表情突然凝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为闪烁的明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⑧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⑨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在弥天的雪雾之中大步向前走去。他耳边回响着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好像云中山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给文章拟一个题目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手法写出了老军需处长冻僵死在枯树下的情景,读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对表现老军需处长有何作用?体现了老军需处长什么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内容,你如果当时在场,你会对老军需处长说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将下列句子改为字句。

    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水把我的衣服淋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改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改为转述句。

    奶奶对我说:“我去跳广场舞了,你在家要注意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把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以文学鉴赏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深化和提高文学鉴赏的研究形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4)

    (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

     

    (2)如果不能实现梦想,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20、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意不变。

    例如:没有太阳,怎么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没有太阳,就不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2)在勇敢的考察队员面前,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

    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通过一两件事介绍你的伙伴,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突出伙伴的品质,题目自拟。

    (2)生活中有各种滋味:玩竹节人趣味盎然,盼下雨心情起起伏伏……请以“我品尝到了      的滋味”为题,写一次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注意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