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不属于边塞诗的是( )
A.《从军行》 B.《鸟鸣涧》 C.《凉州词》
2、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郎中:中医医生
B.一声不倒一声:一声连着一声
C.哥子:古时对哥哥的称呼
D.监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
3、《满江红》中“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后半句是( )
A.壮志饥餐胡虏肉
B.笑谈渴饮匈奴血
C.八千里路云和月
D.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4、用歇后语填空。
(1)我在学校里犯了错误,回家后要面对严厉的妈妈,我的心里真是(______)。
(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犹如(______)。
(3)我一进家门,就被姐姐骂了一顿,我真是(________)。
(4)星期一早晨,老师还在教室里,张明同学居然和同桌打起来,真是(_________)。
(5)取得了成绩,我们要谦虚谨慎,可不能(________)。
5、补充成语。
秀外________中 珍________异兽
________背________腰 活________乱________
语重________长 横征暴________
6、比一比,再组词。
漪( )稚( )耕( )晓( )昼( )
奇( )难( )阱( )绕( )旦( )
7、拼写乐园。
qìnɡ zhù nián línɡ shěn shì bēi fù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má zuì nǐ dìnɡ juàn liàn yí liú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看拼音,写汉字。
jié(______)断 胸táng(______) bǎng(______)文
nà(______)喊 zhuì(______)落 村zhài(______)
9、课外阅读。
引路人
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在密密的雨中,街上行人稀少。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我只顾低头赶路,突然把身旁的一个行人撞了一下,我连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跄了一下,迅速扶住了路旁的墙壁才没有倒下去。“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声道歉。“噢,噢,不要紧。”哎呀!这时我才发现他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我心里感到一阵不安,忙说:“大伯,我扶你回去吧!”说着,就伸手搀扶着他。“太谢谢你了,小姑娘。”他很感动地说。我们一起向前走去。
突然,我感觉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水泥板,就不满地嚷嚷着说:“谁把水泥板拿开了,也不放回原处,真缺德!”但一想到身旁的盲人,忙提醒说:“大伯,你走这边,小心绊倒。”他刚走了一步,随即又停了下来,挣开被我搀扶的手,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边,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还会有人经过这里,说不定会绊倒的。”不一会儿,他摸到了那块水泥板,又摸到了下水道,小心翼翼地搬过去把它盖好。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伸手到衣袋里去摸手绢。
这时,我的心灵受到了猛烈撞击,赶紧拿出自己的手绢,放在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中。他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清。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见他那模糊的眼睛在闪光。是的,我看见了他那颗火热透明的心,一颗时时能够想到别人的心。
雨仍在下着。雨中,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他——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却是我很好的引路人。
【1】“我”看见下水道水泥板被拿开的直接反应是(____),盲人大伯的反应是(____)。
A.把水泥板重新盖好 B.躲着这块水泥板走
【2】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的第3、4句话,用“ ”画出写实的句子,用“ ”画出写作者联想的句子。
【3】下面几句话中,哪一句最能确切表达短文的中心思想?在括号内打“√”。
①短文赞扬了作者乐意为盲人做好事的好行为、好品质。( )
②短文赞扬了盲人大伯时时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
③短文赞扬了盲人大伯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表达了作者要像盲人大伯那样做人的决心。( )
【4】这篇短文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
A.事情发展 B.时间 C.地点变换 D.逻辑
【5】说说“引路人”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草船借箭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________写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_______》中的一段改写的。
【2】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既写出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又写出曹操的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4】我会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原因是( )
A.使船两面受箭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
C.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
【5】“漫”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_,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部,“漫”字在字典的解释有:(1)水过满,漾出来;(2)满、遍;(3)没有限制。文中“大雾漫天”中的“漫”应选_____。
【6】”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句话说明了诸葛亮( )
A.诸葛亮胆子很大。 B.诸葛亮很喜欢喝酒。
C.诸葛亮推断事情正确,他很了解曹操的为人性格。
11、课内阅读。
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桌后,神情孤傲。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刘大川。”
“年龄?”
“二十四岁。”
“什么病?”
“土匪打伤了眼睛。”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
【1】故事发生的地点在______。人物是________。事情的起因是____________。
【2】在除了“孤傲”外,文章还先后用两个词形容沃克医生的神情_____、_____。说说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短的对话有以下作用:①表现了沃克医生的_________。②表现了刘伯承的__________。③让我们知道了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_时。
12、课外阅读。
①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的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抹一抹。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他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案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于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来。
②孙子冯大刚正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热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额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你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你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么快!”
③“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④“我刚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⑤“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⑥冯大刚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来,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摆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⑦“带去吧!”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1】第①自然段中说道:“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挑剔的?”请你在原文中找出“精巧生动”所指的具体内容,画上“ ”。
【2】第①自然段中用了两个比喻句来描写冯兰瑞老人的眼睛,请你找出来画上“ ”。
第一个比喻句写出了老人的( ),第二个比喻句写出了老人的( )。
A.一本正经 B.全神贯注 C.粗中有细 D.精益求精
【3】从“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这句话可以看出此刻冯兰瑞老人的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选出体现冯兰瑞老人技艺高超的句子。
(1)我刚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 ( )
(2)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来。 ( )
(3)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摆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 )
【5】除了技艺高超之外,你认为冯兰瑞老人还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美涂”女孩的“树洞画”
石家庄九中街,原本一条再也普通不过的街道,最近热闹起来。
元宵节前后,一幅幅画在石家庄九中街两侧树洞里的水彩画,成为扮靓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这引起了不少市民驻足围观,每天有近百人前来拍照。
这些树洞画的创作者是石家庄女孩王月,一个大四学生。前一段时间,王月在街上散步,持续的雾霾,街边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丑陋不堪的树洞,让她的心情格外郁闷。突然,一个灵感出现在她的脑海中,何不通过立体画的方法来美化这些树洞呢。在得到当地城管部门的允许后,王月(拿 带 走 背)起画夹、(拿 带 走 背)起画笔、(拿 带 走 背)着小马扎,(拿 带 走 背)上街头开始了创作。
树洞绘画不像在画纸或画布上那样自如,王月先根据树洞的形状、大小设计画画的内容、形式,再用随身携带的小刷子清理干净树洞上面的尘土,然后才着手调好水粉色彩,埋头创作。寒风中她画笔不停。渐渐地,害羞的小浣熊、精灵般的小松鼠、趴在洞口向外窥探的小猫……个个可爱的形象住进了一个个树洞里。
“美涂”女孩、“树洞画”在网络上“火”了。这个文文静静的长发女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装点了石家庄市九中街,也温暖了一座城市,让这个冬天灰蒙蒙的城市瞬间灵动起来。
【1】根据上面的新闻内容填写下面的信息。
“美涂”女孩的名字叫____,她是一个_______。
【2】用“√”选出括号内合适的词语。
【3】用“ ”画出创作树洞画的原因。用“﹏﹏﹏”画出王月的创作过程。
【4】有网友认为,树洞画“火”了,不仅是其作品本身有魅力,王月对城市环境的这种爱护与维护精神更值得大家思考与学习,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外阅读。
弹琴姑娘
不论清早、夜晚,我走在这条长的胡同里老是听到寓所斜对面高楼的窗口里,传出一阵阵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沥淅沥地下着。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它们多么淘气啊,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老是在想,这个弹琴的人是谁呢?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然而在那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在长长的胡同里走着,听着,想着,钦佩着这个弹琴的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
秋天天高气爽。晴朗的夜里,月牙儿分外清明。它悄悄地挂在树梢,静静地倾听着悠扬的琴声。顽皮的星孩子们,一刻不停地眨着眼睛,逗着那个弹琴的人。可是像夜莺般的、流水般的琴声却一直从那窗口里传出来—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赞美着这个弹琴的人,“锲而不舍”啊!
冬天的寒夜,有时刮风,有时飘雪,我夜深回来,走进这条长长的胡同,没遇见过一个人,可是一阵熟悉的、使人感到安慰的琴声却来迎接我这个风雪夜归人—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谁在弹琴呢?弹琴的又是谁呢?”我非常想知道他,并且想见一见他。一天,音乐界的一位朋友,给了我一张音乐会的入场券。到了最后一个节目了,一个年纪小小的、脖子上还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每弹完一支曲子,总是欲罢不能地一次又一次地谢幕。
我疑惑,这琴声是那样的优美、轻松,有甜味儿,却又是那样的亲切、熟悉,如逢故友,“难道弹琴的就是她?”
事情真凑巧,隔不上半个月,有一个黄昏我刚从街东口进来,又听到了琴声,就踏着“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拍子,轻快地走着,忽然琴声陡地停住了。当我快走到家门口时,猛一抬头,在那窗口的楼下,一个脸蛋儿俊秀、脖子上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正扶着一个头发全白、臂弯里夹着一叠琴谱的老教师,安步地走出来。
我愣住了,“原来就是她!”
我回到家里,刚在书桌旁坐下来,“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琴声,又响三了起来。
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1】本文约900余字,你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了速读。
【2】写出描写小姑娘外貌的句子。为什么这些句子在文章的最后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短文中表示季节的词语。作者写四个季节的变化想告诉读者 。
【4】用“﹏﹏﹏”画出短文中描写雨点、月亮和星星的语句。作者为什么要写雨点、月亮和星星?这种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5】本文赞美的是弹琴的小姑娘,但是作者却一直在说“我”的感受,而且只是说琴声的美妙,一点都没提到小姑娘练琴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①有一个巨商,为了躲避动荡,把所有的家财置换成玉器,特制了一把油纸伞,将玉器小心地藏进了伞柄内,然后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普通百姓,带上雨伞准备归隐乡野老家。不料,途中出了意外,他打了一个盹,醒来之后,雨伞竟然不见了!巨商不露声色地仔细观察,发现随身携带的包裹完好无损,断定拿雨伞之人不是专业盗贼,估计是过路人顺手牵羊拿走了雨伞,此人应该就在附近。
②巨商于是就在此地住了下来,购置了修伞工具,干起了修伞的营生。春去秋来,一晃两年过去了,他也没有等来自己的雨伞。但是巨商在修伞过程中,了解到有些人的雨伞坏得不值得一修的时候,就会重新买新的雨伞。巨商于是又改行“旧伞换新伞”,并且换伞不加钱。一时间,前来换伞的人络绎不绝。
③不久,有一个中年人夹着一把破旧的油纸伞匆匆赶来,巨商接过来一看,正是自己魂牵梦萦的那把雨伞,伞柄处完好无损,巨商不动声色地给那人一把新的雨伞。那人离去之后,巨商转身进门,收拾家当,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镇静出智慧。巨商的无言等待,是一种镇静之后的智慧。在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巨商能够沉着应对,从而化险为夷。
⑤对人生而言,学会镇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你懂得,一旦出现惊涛骇浪、乌云笼罩,焦虑、苦恼非但于事无补,有时还会使事情变得更糟。而恰如其分的镇静能够让你稳住阵脚、挽回损失。
【1】根据对内容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顺手牵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络绎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巨商的“雨伞”失而复得,这是他智慧的表现。你认为巨商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说明你的理由。(至少说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选取典型事例,以巨商的处事方式说明了“____________”的观点,具体表现为巨商的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5】短文最后两段话明确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段话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家乡的小溪
我的家乡叫桐山,那儿有一条小溪叫桐山溪。
孩提时,常常跟大人到溪边洗衣服。溪边那道坝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石块中间有许多蓝色、黄色的不知名的小花,还有野生的草莓。大人洗衣服,我就在溪边摘野花,吃草莓。读小学时,我的学校与小溪只隔着那道坝,于是我和几位同学放了学常翻过那道坝,到小溪边去玩。溪边堆了很多沙子,我们就在上面摸爬滚打过家家,弄得灰头土脸的,还经常装了满口袋的沙子回家。
如今住在城里,再没回过家乡,也没有去看那条小溪了。但常常把在溪边照的照片拿出来给朋友看:古老的石板桥,桥下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溪对岸的竹林,会开花的石坝,在坝上玩耍的小孩儿……
【1】作者描写了孩提时代的哪几件趣事?简要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用“ ”画出来。
【3】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哪个地方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让你最难忘?仿照本文第二自然段来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一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释: (1)〔旖旎(yǐ nǐ)〕柔和美丽。(2)〔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毛泽东和杨开慧是1920年在北京结婚的。
自结婚以来,毛泽东和杨开慧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其间也有过短时的分离,但很快又聚到一起。但这次却不同了,毛泽东深知兵凶战危的道理,再说依目前的敌我力量对比看,以后的斗争必然是异常曲折、复杂、激烈。此一走,还能否和杨开慧再见上面,实在是一件很难预料的事。毛泽东一想至此,心里非常难过,只有强忍悲痛安慰杨开慧:“霞,你肩上的担子也很重,要保重身体。”
二人面临生离死别,有说不尽的情话。眼看鸡叫三遍了,毛泽东拿起雨伞说:“霞,我得走了。”杨开慧开门先看看外面,见无异常动静,才招呼毛泽东出了屋。杨开慧把毛泽东送到杨家下屋的后山,毛泽东止住她:“霞,你回去吧。”杨开慧止住步,眼看着毛泽东进了松林,看不见了,オ回到屋里来。二人万没想到,此一别却成永诀。
1931年春,毛泽东在指挥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后,立即采取对策,领导红军跳出外线,开始了打破国民党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的战斗。当部队行进到闽西的一个小镇时,毛泽东从一张小报上看到了一则令他悲痛欲绝的消息“共党匪首毛泽东之妻杨开慧昨日在长沙被处决”。
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一直感到非常痛苦和内疚。但是,当时正处在第二次反“围剿”的关健时刻,作为一个历史巨人,他暂时把自己心中的痛苦搁在一边,全身心投到指挥第二次反“围剿”的斗争中。
不久,第二次反“围剿”取得伟大胜利,红军也回到驻地休整。只有到这时,毛泽东才再次想起了自己的爱妻。他要警卫员找来笔墨,给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对杨开慧的死表示无限的怀念和追思,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在一张纸上为杨开慧写了碑文:“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刻。民国十九年冬立。”
【1】为什么毛泽东把自己心中的痛苦搁到一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是从何而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表现了毛泽东的什么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碑文结尾,这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把梦点亮的那盏灯
①那年春天,我被一场车祸轧断双腿,医生说治愈的希望很渺茫。除了整天瞪着天花板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我还能做什么呢?
②一天夜里,姐姐突然推门进来,把我扶起,指着前面那栋黑黢黢的楼房,激动地说:“弟弟,瞧见那扇窗了吗?三楼,从左边数第二个窗户。里面住着一个全身瘫痪的女孩,她白天为一家工厂糊鞋盒,晚上拼命地读书和写作,才17岁,已发表了十几万字的作品。”看着那扇窗子的灯光,我脸红了。“弟弟,拿出勇气来呀!”……
③打那时起,那扇窗口的灯光就时时陪伴着我。只要看到那束柔和的灯光,我就不由自主地拿起身边的课本。
④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泪流满面。突然,一束灯光柔和地射在我脸上,我心里倏地起了个念头:我要见见那姑娘,把姐姐的故事讲给她听,还要……感谢她——是她夜晚窗口的灯光,伴我度过了这个难熬的季节。我拄着双拐,跌跌撞撞地爬上那幢楼,轻轻叩响了门。
⑤没有回音,我使劲敲了敲它。对面的房门打开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上下打量着我说:“小伙子,别敲了,那是间空房。”我呆住了。“……从前我儿子住在这儿,后来他调走了。半年前,一个姑娘租下了,可说也奇怪,她并不在这儿住,只是吩咐我晚上把电灯拉亮,第二天早上再把灯关掉……”我的眼泪不断地滴落下来……我明白了姐姐的那份良苦用心。
【1】下面一段文字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它应放在第(____)自然段和第(____)自然段之间。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姐姐为了救一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了!噩耗传来,全家人悲痛欲绝。
【2】从刻画人物性格的角度来看,第1题中的这段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姐姐为什么要租对面那间空房子来“骗”自己的弟弟?你认为她还可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题目“把梦点亮的那盏灯”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乐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把下面一句话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
土匪打伤了我的眼睛,请您给治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21、我能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又软又烂的淤泥怎么能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改成陈述句)
【2】诺贝尔把自己巨大的财富献给了在科学事业上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缩写句子)
【3】在这棵高大的松树林上,有几只蜘蛛在爬来爬去.(修改病句)
22、以“八月,天多热啊!”作为开头,再写一句话,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
八月,天多热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那一刻,我
回忆我们过去的生活与成长经历,有没有一个时刻或是一件事,令自己感觉自己长大了,后悔了,成功了或者是难过了……请根据自己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事情,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完成习作,注意写出事情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注意可以运用所学过的描写的技巧,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对自己造成影响的情形写清楚,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4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