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上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汶川地震,举世同悲; ,患难与共,尤显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同胞情。国殇之日,重生之时;中国挺住,四川雄起,愈见华夏儿女 的民族魂。
A.风雨飘摇 百炼成钢
B.风雨飘摇 百折不挠
C.风雨同舟 百炼成钢
D.风雨同舟 百折不挠
2、以下加点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迸发(bèng) 忌讳(huì)
B.挠痒(ráo)镌刻(juàn)
C.猕猿(mí) 踉跄(niàng)
D.血泊(bó)石窍(qiào)
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A. 酒毕,布教取弓箭来。玄德暗祝曰:“只愿他射得中便好!”只见吕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满弓,叫一声:“着!”正是: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
袁术派遣纪灵兵驻扎沛县东南,欲擒刘备。刘备急忙求救于吕布。吕布于是设计于辕门箭射画戟,与双方约定:只要自己一箭射中画戟小枝,两家就罢兵;如射不中,两家再战不迟。吕布一箭果然射中画戟,纪灵只好罢兵而去。(《三国演义》)
B. 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
曹操兴兵讨划张绣,行军途中,见一路麦熟,百姓因惧兵祸,不敢刈麦。曹操于是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百姓无不称颂。可是曹操自己的坐骑却因为受惊践踏。
C. 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D. 周瑜死后,鲁隶欲把庞统推荐给孙权,可惜孙权不能慧眼识英雄,他见庞统相貌丑陋,而且口出狂言,心中不喜,不肯用庞统。后来庞统往见刘备,刘备与孙权不同,他第一眼看到庞统,相见恨晚,立刻重用了庞统。(《三国演义》)
E. 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这段文字选自《三国演义》第一回。为镇压黄巾起义,汉政府四处发放榜文,招兵买马。刘备、张飞、关羽三位年轻人不期而遇,并一见如故,遂于桃园中结为异姓兄弟,共商报国大事。(《三国演义》)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不__________人之不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人也。
(2)知之为__________,不知为__________,是__________也。
(3)温故而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矣。
(4)见贤__________焉,见__________而内__________也。
5、看拼音写词语。
dù jì juàn liàn hóu lóng fàng s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cù yōng nán kān shēng chù fù yō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读句子,完成填空。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晃”是多音字,在句中的读音是_________,我能用这个字的另一个读音组一个词_________。
(2)“明晃晃”写出了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活力四射。课文中类似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我能再积累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这些词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园中事物的_______________。
7、照样子写词语
(1)糊糊涂涂: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面东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现代作家___先生写的一篇____。文章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______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________;最后总结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
9、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的房东
①我在新加坡留学时的房东先生是一个很独特的人。
②他很富有,又很贫穷;他很慷慨,又很吝啬。
③他拥有一幢价值36万美元的两层花园洋房,十几万美元的股票,2万美元的汽车。退休前的他是电子工程师,收入很高。退休后他每月拿退休金,还时不时地赚些外快,他无子无女,独身一人,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他是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人士。
④但是,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活:大多数食物都是超级市场的降价食品;新鲜橙汁舍不得买,只买听装浓缩橙汁,回来对水;面包也不舍得买,自己在家做;一日三餐简单得让人觉得难以下咽:两三片面包,有时涂点花生酱,几片生菜叶,外加一杯牛奶,有时加一只烤土豆。我从没见过他做鱼、肉、鸡、鸭等荤菜。
⑤他是个守财奴吗?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他每年都大量捐款给各地慈善机构,并且(帮助 资助)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
⑥[ ]以前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就认识房东先生,[ ]他以很便宜的租金让我住在他家,除了我以外,他家还有6名中国留学生,他的家成了中国之家,他逢人总是自豪地说我们都是他的孩子。
⑦住在他家的第二天,他邀我出门散步,我(兴然 欣然)应允了,没想到,他一出门,就捡起了垃圾。路边的废纸屑、果皮、饮料杯,他都一一捡起扔进垃圾桶里。别人家的报纸散落在地,他也捡起整理好,放在门前。有时一些废纸果皮正好在肮脏的水坑里。他也毫不在乎地捡起扔进垃圾桶。
⑧跟他走了一段后,我从(惊讶 惊呆)到犹豫再到脸红。我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脸红。于是,我也袖口一卷,加入了捡垃圾的行列。而实际上,路人的脸上并没有不屑,而写着理解和尊重。
⑨他看见地上有一个易拉罐,就一脚踩扁,捡起放进口袋,并且得意地说:“可以卖几分钱呢!”看见地上有一枚一分硬币,又马上捡了起来。像个孩子似的唱起了他童年时代的儿歌 谁捡到 谁捡起 谁丢了 谁哭泣 一脸天真烂漫的笑容
⑩这是我在留学期间最难忘的一件事,那首歌也是我最难忘的一首儿歌。
⑪后来,我才知道,每个周末上午出门捡垃圾时房东先生的例行公事。
⑫于是,只要有空,每个周末上午我都会和他一起出门捡垃圾,我们美其名曰“出门散步”。//
⑬这是我以往从未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我把我的一切虚荣心都抛进了垃圾箱,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文中括号里划去不恰当的词语。
【2】用横线划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难以下咽(yān yàn yè) 散落(sàn sǎn) 纸屑(xuè xiè)
【3】在文中[ ]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4】给第九段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5】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美其名曰:_____________________;慷慨解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仔细阅读文章,再回答问题。
(1)分别用“______”和“ ”划出表示房东先生富有和贫穷的句子,这两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___________。
(2)既然他这么富有,为什么还要节俭?他对自己吝啬,对别人为什么这么慷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⑧段中写“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请你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我“惊讶、犹豫、脸红”的原因。
①“惊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犹豫”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脸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结尾出写道:“我懂得了________”“我”懂得了什么?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将句中空缺的内容补出来。(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毛主席在花山
①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他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夜以继日为全中国解放事业操劳着。
②一天早晨,主席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今天怎么没有了?”
③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
④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而影响群众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看见村里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⑤“可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⑥“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活,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碾米。”
⑦“是。”
⑧“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⑨“知道了,主席。”他走出小院,碰上村长正和一个端簸箕的大娘说话。警卫员问:“村长,大娘是要去花椒树下推碾子吧?
⑩“不,俺去西头。”大娘说着就要走。警卫员忙向村长、大娘再三解释,说首长让他请乡亲们来花椒树下碾米。村长答应了,并告诉大娘到花椒树下碾。
⑪大娘来到花椒树下。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老乡,碾台吱吱扭扭地转了起来。
⑫警卫员回来了,主席又对他说:“任务完成不错。还有一件事等你办。”主席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群众送去。”
⑬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来之不易,主席一直没舍得喝。他为难了。主席说:“你想过吗?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我们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主席笑了。
⑭茶沏好了,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跟碾米的人说:“乡亲们,来喝茶吧。”开始,乡亲们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就不拘束了。喝茶水对大山里的群众来说,是新鲜事。一位大叔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喝它顶什么用?”
⑮这时,毛主席来了。乡亲们纷纷跟主席打招呼。主席笑着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主席给乡亲们讲喝茶的好处,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了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
⑯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主席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动作很娴熟。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夜以继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是按( )顺序写的。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事情发展 D.游览顺序
【3】读短文,想一想: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______________ ,第二个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 。
【4】按要求完成下面练习。
(1)读第④自然段,完成旁边的批注。
(2)读第⑥和⑬自然段中毛主席讲的话,从中可以感受到主席________________。
(3)读第⑯自然段,表现毛主席推碾子动作“娴熟”的词句是_______想象推碾子的情景,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短文,还可联系《青山处处埋忠骨》,想一想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祖父的园子》片段,回答问题。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1】文段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2】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呢?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1】梳理武松打虎的过程,在中用“|”标出层次,并完成填空。
老虎拿人 |
|
|
【2】选文中的动词运用得极为传神,照样子摘录在下表中,并完成练习。
描写对象 | 第一回合 | 第二回合 | 第三回合 |
老虎 | 扑搭、掀、吼、竖、剪 | ___ | ___ |
武松 | 闪、躲 | ___ | ___ |
①其中,描写武松的动作时,多次用到“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文本意是突出武松的神武,为什么用大量的动词写老虎拿人的本领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说唐全传》中的打虎片段,完成练习。
那雄阔海就换便服,走出寨门,望山下而来。行到半山,见林中跳出两只猛虎,扑将过来。阔海上前双手擎住,那两只虎动也不敢动,将右脚连踢几脚,举手将虎望山下一丢,那虎撞下山岗而死。又把一只虎,一连几拳打死。
比较“雄阔海打虎”和“武松打虎”,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旅游与港口城市,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等美称。
威尼斯一共有118个小岛,全市靠400座桥梁沟通,是世界上桥梁最多的城市。在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除小艇以外,所有交通工具都是明令禁止的。
【1】请根据材料介绍的特点,给威尼斯拟一条宣传语,吸引人们去感受那里的奇特风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查找资料,为威尼斯的一处景观写一段导游词,注意语句通顺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李广巧计退兵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奉命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有三名匈奴兵又来侵扰,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三名匈奴兵,杀了两名,活捉一名。
李广的队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正向他们这边前进。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他们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沉着地对部下说:“我们只有百余骑,离大营还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部将必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反倒疑心我们有大部队埋伏在附近,他们就不敢轻易进攻。所以我们只能进,不能退。”
部将们听了李广的话,依计而行,跟着李广继续前进。
到距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又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命令士兵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他们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奴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袭击,慌慌张张地领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兵安全返回大营。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闲适—( ) 察看—( ) 有滋有味—( )
【2】“部将们听了李广的话,依计而行,跟着李广继续前进。”这句话中的“依计而行”指的是哪一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李广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陌生人的红苹果
一个微寒的夜晚,我搭上了从广州开往长沙的第58次列车。
我躺在铺(pū pù)上看杂志,听到一声温柔的呼唤“小姑娘!”侧过脸,对面铺位陌生妇女扬着手里的一只红苹果,对我说“喜欢吃这个吗?”我笑笑,摇摇头,那妇女硬是把苹果塞(sāi sài)到枕边,只好有礼貌地道谢。
夜深人静,拿起那只红苹果仔细地看,那是一只很精致圆滑的华盛顿苹果发,出诱人的香甜,她不认识我,凭什么送呢?我开始警惕(tì tī)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吃了“陌生人”送的半只苹果,结果中(zhōng zhòng)毒了……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
第二天一醒,发觉对面的铺位已经空了,苹果仍在枕边,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
“小姑娘,早上好!我知道你怀疑我的好意,不敢吃,女孩子出门在外加小心点是好的,不怪你,苹果是我到广州开会时一位朋友送给我女儿的,可我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昨天一见你,便觉得你很像我的女儿,一样留着长发,一样长着大眼睛,一样穿着牛仔裤,一样喜欢躺着看书,于是我猜你也和我女儿一样喜欢吃苹果……”
我很内疚,她能把我想像得同她女儿一样可爱,而我却没有把她想象得像母亲一样可信。
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苹果……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文中画“ ”的句子表现作者当时的心理是( )
A.犹豫不决
B.高兴、愉快
C.小心谨慎
D.觉察
【3】“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是因为______________。
【4】“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苹果……”我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摘抄下来并说明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片段阅读
①武松读了才知道真的有虎。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②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武松一面走,一面把毡笠儿掀在脊梁上,把哨棒插在腰间。
③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读句子,体会武松的心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秋
①你悄悄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绚丽的美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②你悄悄走来,走进花园。霎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③你悄悄走来,走进田间。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梁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这时候,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声和鸣。
④你悄悄走来,走进果园。看,树上硕果累累。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黃澄澄、紫盈盈……好可爱啊!大大小小,五光十色,数不胜数。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颗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⑤你悄悄走来,走上山坡,带去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的山上,黄花遍地,远远地与稻田相接,像镀上了一层金色。瞧那边的山上,霜叶如醉,遮盖了半个天际,红得像火焰在燃烧。这一黄一红,时分时合,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⑥我迷恋你呀,秋!我赞美你啊,秋!你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1】短文通过写秋悄悄走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开你的想象,秋还能走进哪里?仿照文章第3自然段的写法再写一处,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秋悄悄走来,走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
爱国将领吉鸿昌
吉鸿昌被敌人从天津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了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他,要他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
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1】画“ ”的句子中的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____,第二个“休息”指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下面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句话是对吉鸿昌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描写,此时他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不能表现出吉鸿昌“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的是( )
A.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
B.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
C.临刑之时吉鸿昌表示自己不能跪下挨枪,死了也不能倒下,让刽子手给自己搬了把椅子
D.吉鸿昌不让刽子手在背后行刑,让刽子手在自己面前开枪,他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如何打死自己的
【4】读文中画“﹏﹏﹏”的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后生可畏
在我家,爸爸是权威,说起话来疾言厉色,妈妈也要让他三分。不过,爸爸对我们很好,虽然有时也教训我们几句,但我和弟弟知道,那是为我们好。
这天,爸爸刚送走客人,也不知哪里来的脾气,在饭桌上就训起我们来:“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不说话,还怕把你们当成哑巴不成?”弟弟挨了训,虽然很委屈,但张一张嘴又不知怎么说,只好向我投来求援的目光。我会意了,忙说:“小孩子插嘴有什么不好?你这种做法有点儿‘家长制’作风。”正当爸爸吐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问题:“您知道美国的旧金山公立学校吧。它们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二十一条就是‘在大人说话时经常插话'。爸爸,您对这一条怎么理解呢?”不等爸爸回答,我又接着“放炮”:“我国唐朝有个太守阎伯屿,他要重修滕王阁,想请人作序,但是在场名人不敢放肆,都一一谦虚地拒绝了。只有王勃这个年仅14岁、乳臭未干的孩子,少年气盛,一口答应。结果呢,他写出的《膝王阁序》名垂千古。爸爸,您对这件事又怎么看呢?”
谁知我这两个问题竟把爸爸“镇”住了,还是妈妈替他解了围。爸爸感慨地对妈妈说:“孩子对问题认识得这样深刻,真是后生可畏啊!"说完,他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望着我。看着弟弟那天真的笑脸,我脸上浮现出一丝胜利的微笑。
【1】用“____”画出文中休现爸爸“疾言厉色”的句子。
【2】爸爸原来认为大人说话时小孩子不应该插嘴,通过“我”举的哪两个例子进行反驳,爸爸最后心服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生”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爸爸说“后生可畏”是因为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妈妈对我说:“我发现你学习劲头很足,我奖励你周末去郊游。”(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不会没有钱!(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句子大观园。
(1)帮句子瘦身。
讲评的老先生是新疆最著名的医院的内科主任。
(2)改成转述句。
教务老师沉默不语。最后,他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转告给老生生。”
(3)改成比喻句。
老先生满头白发,面容黝黑,目光直视着大家。
(4)改成反问句。
听到这个消息我喜出望外。
22、按要求变一变。
1、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小练笔。
请根据对话,代刘星写一张请假条,明天向王老师请一天假。
时间:2018年5月23日(晚上)
刘星:妈妈,我感到头重脚轻,很不舒服。
妈妈:哎呀!发烧了!你需要在家休息,看来你明天得跟王老师请一天假了。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