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搜集资料我检查】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二年级的《二十四节气歌》的学习,是我们了解节气知识的开始。
B.大椿哥赢了春分那天的竖蛋游戏后得意扬扬的神情和笑声一直回荡在我耳边。
C.寒露以后的拱极台公园是重阳节登高望远的最佳时节。
D.冬至又叫“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2、选出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这句话中“斩钉截铁”用得好,这个词语( )
A. 突出了五壮士与敌人搏斗的壮烈场面。
B. 表现了五壮士保护人民、歼灭敌人的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C. 这里用成语,语言简洁多了。
【2】《最后一分钟》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A. 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
B. 表达了香港回归后人们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C. 表达了全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愿。
【3】《难忘的一课》文中反复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表达了师生们( )
A. 对祖国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B. 练习国语十分认真努力。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B.《白鹭》的作者是郭沫若,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
C.《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是梁启超在新中国成立后所作的散文。
D.《古人谈读书》一课中,有孔子、孟子、曾国藩等一些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
4、根据语境填写名句。
(1)“克勤于邦,_____________。”出自《 __________ 》。
(2)成语“__________”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我们穿戴在身上一丝一线,都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
5、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古往( )来 ( )然大物 生灵( )炭 气( )万千
家破( )亡 连( )带跳 不屈不( ) 饱经风( )
6、读拼音,写词语。
1.我用zhú luó________把pó po_______送给我的bǐng gān _________和gāo diǎn________带回家。
2.家里的水管漏了,家具都jìn pào_______在水里。
7、读句子,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概括“我”当时的心情。
1.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______)
2.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 (______)
3.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 (______)
8、课文早知道。
这是一篇__________故事,课文讲述了________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________________,他善于观察________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____________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课文刻画出王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9、课外阅读。
老街
在柳江镇的北门,有一条街,人们叫它“老街”。在这里,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我(清楚 清新)地记得,这里原来是个喧闹、拥挤的居民区。一条长长的、狭窄的七高八低的小巷,居住着六七十户人家,整天有(嘈杂 杂乱)的声音,没有安静的时刻。可是,在这里的人都很团结,一方有难,四方帮助,人与人之间亲亲热热。这里的人们相处和睦,尤其是晚上,串串门,拉拉家常,情同一家。我小时候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爱这个地方,爱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因为这里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不过现在,你到老街去,再也找不到长长的小巷,找不到拥挤的小屋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幽静 安静)代替了喧闹。在十幢大楼的中心,有一座大花坛,花坛里开着美丽的鲜花,长着嫩绿的小草。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早晨,人们骑着自行车,迎着第一缕晨光,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去开始新一天的劳作。环境变了,就连老街小商店的营业员的态度也变了。他们总是笑容满面地(接纳 接待)顾客,顾客有什么要求,他们都尽量满足,而且送货上门呢!
啊,老街!你变了,变得那么可爱!高楼大厦显示你的富有,花草树木增添你的美丽,勤劳的人们使你感到自豪!
【1】将短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去。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老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街”原来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居民区,现在的“老街”,____________拔地而起,____________代替了喧闹。
【4】根据要求填空。
(1)短文的命题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自然段画线的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5】短文揭示中心的段落是第_____________自然段。“我”爱过去的老街,是因为____________。更爱现在的老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白鹭
①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④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 ),减之一分则嫌( ),素之一忽则嫌( ),黛之一忽则嫌( )。
⑥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⑦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⑧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⑨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⑩——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⑪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将下面的字依次填入文中的括号里,最恰当的一组是( )
A.黑 白 长 短 B.长 白 短 黑 C.长 短 白 黑 D.黑 短 白 长
【2】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本文的第①段和第段在行文中是首尾呼应的关系。
C.本文的第⑤段运用了排比句式,突出了白鹭匀称的体态和协调的色彩。
D.“歌未免太铿锵了”,这是说其他鸟唱的歌太响亮了,以此反衬白鹭宁静悠然的美。
【3】本文赞美的是白鹭,为何要在文中加入对朱鹭、苍鹭的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第⑥—⑧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起一个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病床上的钢铁战士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
他从住进医院到去世,只有8天时间。医疗记录本上,医护人员记下了一个“钢铁战士”最后的时刻。
5月24日,住进病房第一天。医生和林俊德商量治疗方案,林俊德恳切地说:“我是搞科研的,最相信科学。你们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我好安排工作。”
5月26日,住进病房第三天。早上起床时,林俊德让老伴去向医生请假,说周末医院可能不会治疗,看能否让他回单位工作。医生给他量了体温,低烧,坚决不让出医院。吃过早饭,林俊德病情突然恶化,消化道大出血,被紧急送进重症监护室。
醒来后,林俊德拉着主治医生的手说:“我是搞科研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我的时间不多了。”
5月29日,林俊德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输液管等各种管子。为了减少干扰,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导流管和胃管,他反复对医生说:“带着管子工作不在状态,我需要的是时间和效率。”最后,医生给他拔掉了3米多长的导流管。
5月30日下午,林俊德几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把办公桌搬进病房。谁也不敢答应。基地领导前来看望,他说:“我只有两个要求,一是不再进行治疗了,二是请你说句话,让他们把办公桌搬进来。让我工作,我可能还能多活几天。”基地领导含泪同意他的请求。
5月31日,住进病房第八天。从早上7时44分到9时55分,林俊德不断提出要下床工作的要求,这时的他极度虚弱,努力想要自己坐起来,走到办公桌前。试了8次,都没有成功。第9次,他终于起来了。
9时55分,学生和护士一同把林俊德扶到办公桌旁。他说:“我的时间太有限了,你们不要打扰我,让我专心工作。”
10时30分,在大家强烈劝阻下,林俊德暂时停下了工作,但只愿坐在椅子上休息,不愿上床,他说:“坐着就是正常人,躺下就是病人。”医生劝他躺下休息,他说:“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来了,谢谢。”
10时54分,林俊德交代学生,资料从电脑中找,按ABC的顺序排,一定要把保密资料清干净。
他的视力已经模糊,几次向女儿要眼镜,女儿告诉他:“眼镜戴着呢。”
12时30分,大家把林俊德扶到床上。下午,林俊德陷入昏迷。
20时15分,心电图成直线,林俊德平静地离开了。
从罗布泊的荒原戈壁,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林俊德用钢铁般的意志完成了一名国防科技战士最后的冲锋。
【1】林俊德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_____________。
【2】文中有很多对林俊德的语言描写,从他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命的最后时刻,林俊德仍坚持下床工作,尝试了9次才站起来,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为学生,你们要向林俊德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爱惜时间的鲁迅
202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他为我们写作和翻译了600多万字。大家都说鲁迅是天才,可是鲁迅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爱惜时间,总想在一定时间内多做一些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一个人的生命。”
鲁迅工作起来是不知道疲倦的。他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到了老年的时候,他对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在他逝世前不久,他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40千克,仍然拼命地写作和翻译文章。他逝世前三天,还替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日记。鲁迅一直工作到他离开我们的那一天,从来就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爱惜别人的时间。他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着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爱惜时间的精神,要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也要爱惜别人的时间,不让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一分钟。
【1】抓住关键语句,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我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知道其他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文中加点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写了“鲁迅一直工作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的事,有3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更能体现这一点,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从几个方面写鲁迅先生爱惜时间的?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陶渊明谈读书
陶渊明退居田园后,天天( )写诗作赋,( )种菊花,锄杂草。邻家有个少年向陶渊明求教读书的妙法。陶渊明说:“学习没有捷径,只有靠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学则进,辍(中止,停止)学则退呀!”
少年吃不透这些话的意思。陶渊明就带他到稻田,叫他看看禾苗是不是在长高。少年看了好久,回答说:“我没见他长高呀!”“真的没有长高吗?那么,春天刚长出来的苗芽,又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呢?”少年不作声了。陶渊明接着说:“禾苗是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啊,但我们肉眼难以看清;学习也是如此,知识的增长,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 )你持之以恒,勤学不已,知识( )能越积越多,所以有句话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啊!”
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这块石头为什么会凹进去?”少年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是被磨损的。”
陶渊明因势利导说:“这是农夫天天在它上面磨刀,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磨损而成的,决不是一日之功。从这里可悟出另一个学习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的东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忘掉。”
少年明白了“___________”的道理,从此非常勤奋攻读诗文,后来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1】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有恒心长久地坚持下去。 ( )
(2)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 )
(3)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 ( )
(4)长时间的积累。 ( )
【2】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陶渊明请少年观察禾苗是否在长高,从禾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会到:“___________”。
(2)陶渊明请少年观察溪边的磨刀石,从 ___________的磨刀石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少年吃不透这些话的意思”中“这些话”指的是什么,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5】你认为少年明白了什么道理,把它填在文末的横线上。
14、课外阅读。
重阳节的传说
古时候,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桓景一家人也被染上了,父母和妻子都死了,只有桓景活了下来。
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他听说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位叫费长房的神仙,能降妖除魔,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降妖宝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一天早晨,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徒儿,你在这儿快一年了。我算了一下,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我给你一把茱萸叶、一瓶菊花酒。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再去斩妖除魔。”他一招手,飞来一只仙鹤,让桓景骑在仙鹤背上,把他送回了家。
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叫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袭扰了。
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壮举。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重阳节”。
【1】把下面的俗语补充完整并解释。
天有不测风云,________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铲除瘟魔,桓景按照师傅的办法做了哪三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桓景与瘟魔是怎样搏斗的?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
【6】过重阳节时人们为什么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蘑菇转了一个弯
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算了,别想了。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别看父亲50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一顿饭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迪我啊!
后来,我还是去那 家公司做了保安,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1】第一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的画线句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内容。
_________→父亲提议上山采蘑菇→________→改摘山果卖得不少钱→________→父亲解惑,我去公司做保安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B.只要目标明确,有时候走一点弯路同样能够取得成功。
C.如果善于发现,生活中就有一条捷径等你去走。
D.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思维定势,也许离成功更近。
16、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本文在描写父亲的时候,多次写到其他“孩子的父母”以及警察的言行,这种描写叫做什么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7、 ________________
陆游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他30岁那年,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以优(秀 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遭到了大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姓名。然而,这一打击并没有使陆游灰心。回家以后,他仍然刻苦地攻读兵书,认真练武,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陆游34岁时当上了一个县官的属员。后来,他凭着才能又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可没过多久,他又一次因为坚决主张北伐,受到了投降派的排挤,被罢免回乡。
公元1170年,45岁的陆游投奔于积极抗金的王炎旗下,真正过上了军旅生活。在军旅生活中,他( ) (jié jìn quán lì)为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而努力,多次亲临前线去视察。由于他亲自感受到了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后来,因南宋皇帝( )(qū xī tóu xiáng),陆游的愿望又一次破灭了。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北伐,念念不忘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有一天,他的身体十分(脆 虚)弱,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眼神失去了光彩,嘴里不停地喘着粗气。但是,当他看到乡亲们和他的儿子来到他眼前时,他忽然振作起来,睁大了眼睛,吃力地抬起头,要儿子把纸和笔拿来。当他的儿子把纸和笔捧到他面前时,他用力支撑着,写下了《示儿》这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完之后,他慢慢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
陆游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爱国诗篇却永远被广大人民所传诵,直到今天还激(励 发)着千万人的斗志。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2】选择短文括号中正确的字,画“√”。
【3】根据文中拼音写词语。
【4】请将文中诗句补充完整。
【5】短文从哪几件事表现了陆游的爱国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是以________为顺序,以________为线索记叙的。
18、拒绝诱惑
一个英国人在工厂工作,他的老板每月都定期发给他工资。
一次,老板又发了工资了,他也十分高兴地领取了自己这个月来的薪水,打开纸包,他兴奋地数着,令他很意外的是这次居然多分了他20美元。然而他为了纳入自己腰包,仍然不动声色,装作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就这样他干了一个月,到了这次发工资时,他本以为这次肯定又要多给分。谁知打开纸包,里面居然比原先标准工资少20美元。他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这次又少了,一定发错了。
于是,他跑去问老板。结果老板反问他“上次发多了,你怎么没来汇报,这次少了,就知道找我了,我那是在试探你的为人,没想到……你被解雇了。”这时,哪怕他千求万说,也无济于事,这时的他终于后悔了,知道了他连最起码的人格都丧失了,当然,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从此以后,他立志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拒绝诱惑。
最终,经过自己的打拼,几年后,他也拥有了自己的一家工厂。并且在他严格优秀的领导下,全厂职工都厂纪严整,人人都兼洁奉公,毫不敢占取工厂的一丝利益,他成功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定期(_______)兴奋(_______)居然(_____)后悔(______)
【2】找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这个英国人神态的句子。
【3】补充第四自然段中省略的部分。
结果老板反问他“上次发多了,你怎么没来汇报,这次少了,就知道找我了,我那是在试探你的为人,没想到______________你被解雇了。”
【4】这个被解雇的员工最后终于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19、阅读《西游记》中的文段,回答问题。
那沙僧撇下行李,跑进厨房道:“哥哥,叫我怎的?”行者放开衣兜道:“兄弟,你看这个是甚的小东西?”沙僧见了道:“是人参果。”……他们三人将三个果各各受用,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gū lu)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到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刚刚,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慢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道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呀,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来,老猪细细的吃吃。”
【1】本文段选自《西游记》,请问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表现了猪八戒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
20、根据提示写句子。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给句子改变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一段话写出你对书的认识,用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所以亲爱的同学们,捧起书来,读书吧!
22、照样子写句子
例:外祖父轻轻地刮去画上的污迹。
外祖父轻轻地把画上的污迹刮去。
画上的污迹被外祖父轻轻地刮去。
①你一定要保存好这幅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外祖父递给我一个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妙笔生花。(30分)
生活是一座桥,一座充满挑战的桥。每当我们长大一岁时,便向桥那头迈进了一步。桥那头是什么?地狱、天堂,还是什么极乐世界。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过桥时所体会到的酸、甜、苦、辣的事情。这些事情攒起来,就成了有喜有悲、有滋有味的生活。
请你写一写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写写你的体会。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