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山东临沂二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拳打镇关西和倒拔垂杨柳的好汉是(       

    A.林冲

    B.花荣

    C.武松

    D.鲁智深

  • 2、下列不属于民间故事的是(          

    A.孟姜女哭长城

    B.牛郎织女

    C.精卫填海

    D.猎人海力布

  •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妒忌     神计妙算     瞑目蹲身

    B.泄露     不由自主     踉踉跄跄

    C.都督     晃然大悟     半夜三更

    D.慰问     一针见血     一声不亢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

    2.在《牛郎织女》中,“老太婆”是称呼__________,此处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是________,那为什么这样称呼王母娘娘呢?__________

  • 5、根据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积累填空。

    1.人们根据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名字,创作出《_______》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很多诗人借这个故事创作诗歌,如唐朝诗人林杰的《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____________________,穿尽红丝几万条。”

    2.居安思危,___________。(魏征)

    一粥一饭,_______;半丝半缕,________。(朱用纯)

    克勤于邦,_______。(《尚书》)

    3.岳飞的词句“莫等闲,______,空悲切”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及时努力。

  • 6、写出近义词

    危害—________ 消弱—________   柔和—________

     

  • 7、我写的字最漂亮(看拼音,写汉字)。

      niǎn ǎn   tǒng

    ( )   (   ) (   )

      yǎo tiáo   qī

    ( )茶水  (   ) (   )

  • 8、根据拼音写词语。

    háng  zhōu luó  kuāng wán zhěng xīn  xiān jìn  pào   gāo  bǐng

    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课内阅读。

    《修鞋姑娘》节选

    我正要掏兜付钱,她一边摆手说不忙,一边指着鞋面,操着浓重的外地口音说:这儿倒是需要绱一绱,你看,线都断了。说着,刺啦刺啦地绱起来。

    借着她干活儿的机会,我看了看这个不起眼的姑娘。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

    1仿写词语。

    矮乎乎、 胖乎乎(ABB式)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选文运用的描写手法有(    

    A. 语言描写   B. 动作描写   C. 外貌描写   D. 心理描写

    3从选文第二自然段你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低头族”是指如今无论何盱何地都低头看屏幕的人,其中以年轻人为主。人们在畅快享受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把越来越多的时间都放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日渐缺失。

    材料二:调查发现,中国人平均每天看手机三个小时,手机沉迷度位居全球第二。显然,如今的手机已不仅仅是人们手中的工具,俨然变成了身体的“器官”。有人认为,现在的智能手机越来越“聪明”,而手机用户却越来越懒于思考。更有研究发现,如今年轻人的记忆力越来越糟糕,有人甚至患上了类似脑损伤的数字痴呆症。

    材料三:

    【1】文中“聪明”中双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直接引用。

    B.表示讽刺和否定。

    C.表示特定称谓。

    【2】选出下列与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   

    A.时至今日,“低头族”有增无减,以年轻人为主。

    B.最新调查发现,中国人的手机沉迷度位居全球第一。

    C.沉迷于手机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日渐缺失,有人甚至患上了数字痴呆症。

    【3】根据材料写出作为“低头族”带来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实际,请对合理使用手机提出你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哑吧学生

    从前,东非地区有一位很有名的医生。他的医术很高明,不过从来不肯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别人。后来年纪大了,他才答应只收一个学生,而且这个学生必须是个哑巴。

    在医生居住的那座城里,有一位贫苦的女人,这一天,她对自己(唯有  唯独  唯一)的儿子说:孩子,妈妈没有钱供你念书,你装成哑巴去学医吧,学好了医道,好为人们解除病痛。记住,________医生怎样考验你,你________要克制住自己,万万不可以说话。

    孩子答应了母亲的要求__第二天就去求拜医生__医生问孩子的母亲__你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哑巴吗__是的__医生__母亲回答说__

    医生收下了孩子,可他仍不放心,便用各种方法进行试探,但孩子始终没说一句话。最后医生确信这是一个哑巴,便开始向他传授各种医术。哑巴学生qín  fèn  cōng  míng,伶俐好学,老师感到很满意。几年过去了,孩子学到了许多绝招,不少 nán  bìng  zhèng他都可以独自处理了。

    一天,来了一个病人,说他头痛得很厉害。医生诊断后对病人说:必须马上动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病人同意了。脑壳被揭开后,大家都吓了一跳,原来,里面寄生着一条白蠕虫,虫子一动,病人就痛得要命。于是,医生拿出一把细钩子,打算把虫子钩出来。哑巴学生像往常一样,quán  shén  guàn  zhù地观察着老师的动作。这时,他突然想到:这样的手术很危险,万一钩不出虫子而伤了病人的脑子,后果十分(繁重  严重  沉重),应该采取别的办法才好,可是,如果我说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法,就会立刻暴露了我不是哑巴,欺骗了老师,他会赶我走的。他急得直冒汗,再想:如果我不说,病人就会发生意外,造成他终身痛苦,这样________没有尽到医生的职责,________会坏了老师的声誉。

    哑巴学生终于说话了。老师,他平静地说,你这样做太危险了。

    说完,他接过老师手里的钩子,放在火上烤了烤,拿过来挨近蠕虫。蠕虫被炙热的钩子烫着了,开始蠕动起来,很快就爬出了病人的脑子。接着,哑巴学生缝合了刀口。医生听哑巴学生突然开口说话了,惊奇万分,但他还是允许学生做完了手术。

    你不是哑巴,为什么欺骗我?手术后,老师质问自己的学生,并打算赶走他。

    这时,学生坦然回答说:是的,老师,我欺骗了您,很对不起您。不过,那是为了学到医术。可现在,看见病人受到死亡的威胁,作为一名医生,我不能再沉默了。如果老师万一失手,不但病人有生命危险,而且还会损害老师的名声……”

    老师听了很受感动,说:我的孩子,你做得对。我的名声倒是小事,病人的安危才是大事啊!

    1给第3自然段加上标点。

    孩子答应了母亲的要求________第二天就去求拜医生________医生问孩子的母亲________你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哑巴吗________是的________医生________母亲回答说________

    2将文中横线上的拼音换成汉字,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qín  fèn  cōng  míng

      nán  bìng  zhèng

    quán  shén  guàn  zh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文中两个括号里用得恰当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不仅…………            与其……不如……

    虽然……但是……          无论…………

    ①记住,________医生怎样考验你,你________要克制住自己,万万不可以说话。

    ②如果我不说,病人就会发生意外,造成他终身痛苦,这样________没有尽到医生的职责,________会坏了老师的声誉。

    5找出文中描写哑巴学生进行心理活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可以归纳成四个部分:答应收徒、装哑学医、治病救人、吐露心声。其中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两部分内容是:________

    7说说哑巴学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

  • 12、精彩赏析阁。

    毛主席给乡亲们说起喝茶的好处,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毛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1)根据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玩意:    

    挺在行:  

    (2)选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3)毛主席为什么要让警卫员给大家沏茶?

       

     

     

  •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1)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曾经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2)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3)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4)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5)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6)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7)。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8)。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9)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10)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11)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12)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懂道理的人,都不必打。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怎么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13)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

    1.根据以上下文(2)中划横线理解词语的含义。

    刻苦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第(3)段中画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为什么面对孩子摔破碗盆、拆毁的玩具、污脏的衣服都不曾打他?(请用文中原句来回答)

    4.怎样理解第(11)段的最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5.(13)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6.你对于父母责打孩子是怎样看的?谈谈你的理解。

     

  • 14、课内阅读。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别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国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照样子,写词语。

    亭台楼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珍异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写出了人们漫步圆明园的感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句,在文中起到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4】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在内容上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火车六年不到站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你弟弟住院多久了?”“六年。”“六年?”我震惊。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     我听到弟弟说          什么时候下车     别忘了喊我起来     知道了     

    这样的对话,一晚上至少有五次。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六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的商店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他不听,开始脱衣服。我惊呼:“你干吗?”“我游过去。”“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那可是冬天啊!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的。”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六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1】给短文第2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在括号内填上描写哥哥心情的词语。

    提议去逛街(______)→发现已经4点了(吃惊)→得知开船的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______)→安慰弟弟(______

    【3】画横线的句子中描写哥哥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表现了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以“火车六年不到站”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通过对哥哥这个人物的刻画,赞美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

  • 16、课外阅读。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 结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 坚持)地说:“谁敢来(阻止 劝阻),我就处(chǔ chù)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讨论 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dàn tán),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或读音。

    2.在文中“”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3.文中的吴王虽然有时“专横、固执”,但也是一个能“知错就改” 的人。用“  ”画出一句表现吴王“专横、固执”的句子,用“  ”画出表现吴王“知错就改”的句子。

    4.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 17、课外阅读。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面对面坐着剥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然站起身,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了推。

    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这不公平。我的盆里已有不少了,可你只有几粒。”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到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才能试出我的速度。”

    一丝喜悦悄悄涌上心头,我(欣赏 赞扬)儿子这种自信和大气。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都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吧,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谁会让你?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想到这些,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但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输定了。我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拿来一个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起来了,像一个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改正     纠正)他。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想起自己的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大可不必。对孩子来说,该承受的,该经历的,都应该让他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生活是实在的,真实的生活有快乐,也一定有磨难。

    【1】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打“√”。

    【2】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1)形容静悄悄,不发出声音,也不说话。( )

    (2)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

    【4】从母子剥豆比赛开始,文中多处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以及伴随着的手上剥豆动作的变化。请仔细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心理活动

    ______

    要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

    ______

    剥豆动作

    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下来

    ______

    ______

    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5】文中画“﹏﹏﹏”的句子是对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其中加点部分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哪个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阅读短文。

    母爱呼唤奇迹

    “拨开天空的乌云,像蓝丝绒一样美丽,我为你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你知道我只会用行动表示。”《爱就一个字》这首歌在《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上,曾被一个名叫刘甲君的警察演绎出了一个特别的版本,没有灿烂的高音,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还有些不在调上,但却感动了众人,引起全场跟唱。谁又能想到,这位站在舞台上唱歌的警察,曾经差一点儿在工作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11年前,在警察岗位上坚守工作的刘甲君,被闯红灯的公交车撞到,头骨被撞成粉碎性骨折。当时连医生都说活下来的可能性不大,要家属准备后事。但刘甲君的母亲王桂凤坚决不同意给孩子准备后事,强烈要求医生再为孩子做次手术,她说“哪怕我儿子只有一口气儿,我也要让他躺在我旁边。”

    在医生的全力抢教下,刘甲君保住了生命,却陷入了昏迷,成了植物人。之后是母亲在床前没日没夜地陪伴,以及无微不至地照顾。王桂凤自己本就体弱多病,瘦弱的地,不到50公斤。每天夜里帮刘甲君换尿布是件很头疼的事情,换一次就得花费十几分钟的时间,每晚都得三次以上。因为夜里要照顾孩子,王桂凤常常睡不好,有的时候甚至连续几夜不睡觉,可她说,因为自己是妈妈,所以没有权力放弃。

    半年后,儿子奇迹般地苏醒,但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这位母亲又重新教儿子说话,教儿子唱歌,教儿子走路。常年帮儿子按摩的双手起了老茧,青丝渐渐变成了白发,但未能减少的是对儿子康复的信心。母爱的力量,总是这么的无穷又无尽。

    来到《出彩中国人》的舞台,刘甲君用一首《爱就一个字》感恩母亲所有的付出,在节目中,当评委们问到“你的梦想是什么?”刘甲君没有任何的迟疑地说道“重返工作岗位”,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让你幸福是我一生在乎的事。”母亲为了儿子可以倾其所有,不顾任何艰难险阻。而作为人民警察的刘甲君则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诺言,这样两个伟大的人,都是新时代人民的榜样。

    【1】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的意思。

    撕心裂肺:__________

    无微不至:__________

    【2】短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

    【3】品读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①“常年帮儿子按摩的双手起了老茧,青丝渐渐变成了白发,但未能减少的是对儿子康复的信心。”从这处细节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

    ②刘甲君的演唱“没有绚烂的高音,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还有些不在调上”为什么还能感动了众人,引起全场跟唱?

    __________

    【4】《出彩中国人》是出彩人的大舞台,文中的母亲和儿子都是伟大的人,他们的人生是什么出彩了?

    母亲:__________

    儿子:__________

    【5】歌中唱的“让你幸福是我一生在乎的事”,看似句简单的承诺,践行起来却需要长久的岁月。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汉字之忧]《汉字听写大会》走红,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己“不会写字”,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现实之痛]汉字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用惯了电脑和手机,好多人常常会“提笔忘字”;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不分场合,滥用网络语言,狼牙山壮士们的牺牲,被他们恶搞为“挂了”;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各种店铺的招牌、广告牌上错别字层出不穷的现象。一 些商家为了引人注意,把成语乱改为广告词,更是家常便饭。

    药品广告

    咳不容缓

    刻不容缓

    山地车广告

    骑乐无穷

    ____

    补品广告

    鳖来无恙

    ____

    【1】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认为,“汉字危机”其实是____

    【2】细读[现实之痛],简要概括“汉字危机”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____

    (2)____

    (3)____

    【3】将[现实之痛]中的错别字改正过来,填写在相应的表格里。

    【4】保护汉字,迫在眉睫。作为小学生,你可以为捍卫汉字文化做出哪些努力?写一写。

    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写句子。

    1.我看秦王没有诚意,就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真是应该好好珍惜。(改为反问句)

     

  • 22、按要求,写句子。

    (1)窗边吹来的风缭乱了外祖父平日里梳得整整齐齐的银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亮得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用同样的修辞手法描写“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胖墩儿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用上多个动词仿写句子,表现人物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写作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书的过程,常常会有所感触,会被高尚的行为所感动,为邪恶的行为所激愤……请选择一本你最近读过的书,也可以是名著中的某个章节,想想触动你心灵的细节,联系自己的生活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