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面句子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A.夏天特别炎热,窗户也不能打开。
B.厂房里的人特别多,灯泡也特别多。
C.女人的身体和灯泡的热量。
D.厂房里像蒸笼一样,环境恶劣。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多读好书,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
B.王红旭舍己救人的动作,感动了周围的群众。
C.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不要发生交通事故。
D.在节能环保型社会里,人们的低碳环保意识正在进一步增强。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发烧了!”老师摸着我的额头关切地说,“我带你去医院!”
B.制作飞机模型需准备木料,塑料,金属及胶水等。
C.妈妈给我买的书数也数不清:《草房子》《再见了,可鲁》《城南旧事》
D.天这么冷,你怎么不多穿些。
4、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陆游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心系国家却无力回天的感慨;在《______》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听闻战争胜利后的狂喜。
(2)从《草船借箭》中,我们认识了________的诸葛亮,________鲁肃;从《军神》一文中,我们又认识了__________的刘伯承。
(3)《祖父的园子》选自长篇小说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课文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__________,对童年园子中生活的__________
5、试着写出三个形容人多的成语,多想想,一定能写出来。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请读拼音写词语。
yú ěr zhēnɡ biàn zhà yóu qǐ qiú tiǎo bō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7、补充词语。
举世( )名 得意忘( ) 足( )多谋 ( )计多端
国( )民安 兵( )马乱 人( )年丰 民不( )生
8、选择下列合适的“mù”,组词并填空
慕 幕 暮 墓
(1)望着电脑_______上的一系列内容,他陷入了沉思。
(2)清明时节,很多人都会回到家乡_____,缅怀逝去的亲人。
(3)看着天空中自在飞翔的小鸟,我真___________。
(4)奶奶虽然已到了她的_________,但精神头依然很好。
9、阅读《眼睛里的“小精灵”》,完成下列各题。
眼睛里的“小精灵”
为什么眼睛能看见东西,鼻子、耳朵就看不见?这是因为,眼睛里住着无数个“小精灵”,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抓住光。只要一碰到光波,这些小精灵就活跃起来,它们先把不同的光波分开,再把光波变成一组一组的电信号,通过每个小精灵身上连接的“细线”,把电信号传向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眼睛就能看到图像了。
抓光的小精灵们住在一层膜上,这层膜叫做“视网膜”,它就在眼球的后面。视网膜的厚度不到0.5毫米,相当于一张薄纸。光线先从瞳孔进入,再穿过晶状体,最后才到了视网膜上,被那里的小精灵们抓住后,又被转换成电信号,也就是电波。
眼睛里的“小精灵”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们都是细胞。人和动物的身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种类很多,有淋巴细胞、血细胞、神经细胞……眼睛中“小精灵”都是神经细胞,它们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叫做“感光细胞”,它们身上连接的“细线”叫做“神经纤维”。
人的眼睛中有上亿个“小精灵”,有了它们,人才能看见五颜六色的世界。
(选自《少儿百科》,有删改)
【1】短文中的“小精灵”是指( )
A.眼睛
B.视网膜
C.感光细胞
D.电波
【2】短文主要介绍( )
A.“小精灵”的数量
B.“小精灵”的作用
C.“小精灵”的大小
D.“小精灵”的位置
【3】按眼睛看见图像的过程,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在横线上。( )
光线进入瞳孔,穿过 ,来到 ,被感光细胞抓住转换成电信号,也就是 ,通过 传向大脑,眼睛看到图像。
A.晶状体 视网膜 电波 神经纤维
B.晶状体 视网膜 小精灵 电信号
C.视网膜 晶状体 电波 神经纤维
D.晶状体 视网膜 电波 神经细胞
【4】“视网膜的厚度不到0.5毫米,相当于一张薄纸。”这句话中“不到”“相当于”能否删除,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阿拉丁神灯的故事
阿拉丁和一群孩子正在街角嬉戏玩耍。离他不远的一个神秘人已经窥(kuī)视他好几天了。这人是一个擅长占星术的魔法师,是来自摩洛哥的摩尔人。经过近距离观察之后,魔法师确信,阿拉丁就是他要找的人。
魔法师走到阿拉丁身边,问道:“孩子,你的父亲是裁缝师吗?”
“是的,”阿拉丁望着有些奇怪的陌生人说,“可他已经去世很多年了。”
“我可怜的弟弟哟!”魔法师听到这话,竟捶胸顿足地哭起来。他告诉阿拉丁:“我是你父亲的哥哥,当年我远走他乡时,他还没有成婚……”阿拉丁见他说得声情并茂,便相信了他,领他回了家。
魔法师进屋后,就趴在阿拉丁父亲生前坐过的椅子上狂吻。他的这些举动让母子俩很感动,也相信了他是阿拉丁的伯父。魔法师临走前留下好些金币,还说第二天会带阿拉丁去做大生意。
第二天一大早,魔法师便领着阿拉丁来到丛林中的一块空地。他站在那儿,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就听见周围一声巨响,大地竟然裂开了,地上露出一个长方形的云石板。
魔法师告诉阿拉丁:“抓住上面的铜环,口中念着自己的名字打开它,进入地道,穿过十二级台阶,就会看到一座长满珍珠宝石的花园,千万不要去留恋那些珍宝。你径直走进大厅,会看见大厅天花板中央挂着一盏旧油灯。你顺着旁边的挂梯爬上去,把油灯摘下来,再带回来给我就行了。回来时,你尽可以在花园里拿走你喜欢的宝贝,有了这些,你就能成为人人敬仰的富翁啦!”
阿拉丁被推入地道,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按伯父说的话去做。回来时,又到花园拿了些珠宝,然后向地道口走去。阿拉丁来到地道口,因为最上面的一级台阶离地面跨度太大,迈不上去,便请求伯父拉他一把。魔法师让阿拉丁先交出油灯,才同意帮他。可油灯压在衣袋的最下面,不容易掏出来。阿拉丁便说上去后再交给他。
魔法师见拿不到油灯,以为阿拉丁发现了油灯的秘密,便索性把心一横,念动咒语,把地面合上了。阿拉丁这才知道这个家伙只是想利用他得到这盏油灯。阿拉丁解开衣袋把油灯从里面掏出来,看了又看,“没什么特别的嘛,只是脏了些。”说完便用手擦了擦油灯,可这么一擦,奇迹就出现了。一个巨神站在阿拉丁的面前,恭敬地说:“主人,我是灯神,请问你有什么吩咐?”“我……我……我要回到地面上去。”阿拉丁惊得张大了嘴,结结巴巴地说。
阿拉丁的语音刚落,地面轰然裂开,他一下子就回到了地面,灯神也随之隐去,阿拉丁顺利回到家中。
经过这件事,阿拉丁不再贪玩,细心地钻研起经商之道来。他虽然拥有了神灯,但他从不轻易使用它,只是靠点小生意来维持生计。
【1】结合语境,写出“窥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拉丁的父亲是一个裁缝师,他和魔法师是亲兄弟。
B.阿拉丁发现了神灯的秘密,所以说上去后再把神灯交给魔法师。
C.魔法师告诉阿拉丁可以随便拿花园里的宝贝。
【3】魔法师的神力不包括( )
A.他预测到阿拉丁能帮助他拿到神灯。
B.他把阿拉丁推入地道。
C.他念动咒语就能打开宝藏的入口。
【4】梳理故事情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复述故事。请你试着梳理这个故事的情节,并借助图示进行复述。
魔法师找到阿拉丁→_______________→魔法师带阿拉丁去丛林→______________→阿拉丁发现油灯秘密→____________________
【5】魔法师费尽心机最终并没有得到神灯,阿拉丁根本就不知道神灯的秘密,却阴差阳错地得到了神灯,说一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1】这段话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2】用“________”画出描写贾岛斟酌词语入神的句子。
【3】大街上的人感到贾岛的行为“十分好笑”,你认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
②“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实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③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④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垄,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垄赏桂花。“赏花”是借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垄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⑤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⑥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⑦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选自琦君散文集《桂花雨》)
【1】试联系全文语境,说说第⑥自然段中“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的含义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本文中读到的母亲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形象,试简要概括并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品读下列语句,说说加下划线字词蕴藏着怎样的情感?
A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练习。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美丽的童年。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在这样的日子里,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mó mò)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 辟)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了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因为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同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地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面刻着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不识字的人(尊重 尊敬)文字,就像我们崇拜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1】用“√”标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字词。
【2】“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我们的毛笔字写得像李白的字
B.李白斗酒诗百篇,我们蘸酒写字好像有他的风采
C.我们写的毛笔字像李白的字一样有韵味
D.我们写的诗和李白的诗风格相似
【3】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是( )
A.“我”小时候不懂事,总给老师们添麻烦,心里有歉意
B.老师对“我”的关爱,激发了“我”对书法的兴趣
C.老师们抱“我”去校门口的小河边洗墨迹的途中,教“我”如何写毛笔字
D.老师们紧紧抱着“我”,快速走向小河边,帮“我”清洗脸上和手上的墨迹
【4】联系全文,认真思考题目“笔墨童年”中的“笔墨”指的是( )
A.写字用的笔和墨
B.用笔墨写的字
C.童年时用毛笔字的楷书
D.文字和文化
【5】对文章结尾的特点及表达作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结尾突然,首尾呼应,表明作者从家乡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B.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疑问,思考作者的起点到底是什么。
C.结尾自然简洁,点明中心,童年的经历和家乡的文化氛围给作者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D.结尾自然简洁,点明中心,乡人敬惜字纸,给作者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 款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 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用横线画出正确的词语。
【2】我认为两个武士押着囚犯从堂下走过的目的是:
【3】“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晏子是这样取笑楚王的:
【4】我认为晏子是一个 的人。
15、阅读理解。
《白娘子》节选
许仙一听是卖金凤冠的,便三脚两步奔了出去,找到货郎。见珠宝串成的金凤冠,金光闪亮的,许仙越看越中意,便把它买下来,拿进房里,对白娘子说:“娘子,我给你买来一顶金凤冠,你戴上去试试,看看合适不合适。”
白娘子看看那金光闪亮的金凤冠,心里很欢喜,就让许仙把它戴到自己刚梳好的头上去。不料这金凤冠一戴到头上,就脱不下来了。它越箍越紧,越箍越紧……白娘子一时只觉得头重脑疼,眼前金星乱冒,便一头倒在地上昏过去了。
这飞来大祸,许仙哪里防得到啊!他急得双脚乱跳,慌忙奔出门去,要找货郎算帐。许仙奔到门口,货郎不在了,只见法海和尚横着青龙禅杖,挡在门外。原来那卖金凤冠的货郎就是法海和尚变的。自从许仙逃出了金山寺,法海和尚便满世界地寻找他,今天打听到他给儿子办满月酒,就用金钵变顶金凤冠,自己化成货郎,上门来叫卖。这时,法海和尚见许仙气急败坏地奔出来,面色都变青了,料想已经上了圈套,就冲着他嘿嘿一阵冷笑:“施主,好言好语你不听,今天我到你家里收妖来了!”
说着,便大踏步闯进房里来,许仙要拦也拦不住。法海朝白娘子头上吹口气,金凤冠就变成金钵。金钵射出万道金光,把白娘子团团罩住。
(《快乐读书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中意:_________________
气急败坏: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①《_________》《白娘子》《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②这个民间故事写了五件和白娘子有关的事情,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过端午——__________——__________——金凤冠——雷锋塔倒
【3】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①白娘子被抓走的这一天是哪一天?许仙为什么要给白娘子买金凤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法海和尚是真心要帮许仙吗?有什么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娘子》的结尾写道:“湖底朝了天,法海东躲西藏,找不着一个稳当的地方。最后,他看见螃蟹的肚脐下有一丝缝隙,便一头钻了进去。螃蟹把肚脐一缩,法海就关在里面了。”据说至今人们还能在螃蟹壳里看到缩成一团的老法海哩。你认为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人们要编出这样的故事结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有个孩子,在他出生的那天,妈妈就离开了人世。
从此,每当看到别人从妈妈那儿得到礼物,他就非常伤心:“唉!我真命苦啊!我的妈妈竟来不及给我一件礼物。”
一天,这孩子想起这件事,又伤心地哭了。他独自在街头徘徊,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撞在了一位老人身上。
老人并不生气,反而关心地问:“孩子,你为什么哭?”
孩子向老人倾诉了自己的哀伤。
老人听罢,严肃地说:“孩子,你错了!其实,你妈妈为你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你应该珍惜才对!”
“那……我怎么会不知道?”孩子诧异地问。
老人抚摸着孩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首先,妈妈从你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送给了你,这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着,眼睛忽地一亮。
老人接着说:“不仅如此,妈妈还给了你的眼睛,让你去世界;给了你的耳朵,让你去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去世界;给了你一双手,让你去世界。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着,陷入了沉思。
老人又说:“孩子,最重要的,妈妈还给了你一颗充满热血的心。那是为了让你珍惜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改造 灵敏 观察 明亮 倾听 走遍
【3】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画上“”。
(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2)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4】细读全文,体会孩子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有关词语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孩子听完老人最后一席话后会怎么想?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为短文加上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先看清题目要求,再认真听两遍录音,完成下面各题。
我信步来到桂树下,仔细端详着那娇小玲珑的桂花。在秋雨的滋润下,挂满枝头的桂花更显饱满圆润。我欣赏着,遐想着……这些桂花有的像一个个小精灵正酣畅淋漓地吮吸着天地之精华,有的像含羞的少女把自己藏于绿叶丛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像顽皮的孩童迫不及待地探出了脑袋……微风拂过,朵朵桂花禁不住风儿的盛情邀请,挣脱了妈妈的怀抱在风中自由舞蹈,而风儿的到来也似乎是在寂寞了一夏后特意赶来欣赏这优美的舞姿的。站在桂树下,任由桂花飘落于我的发间,或在我的肩头逗留,又或从我的身体轻轻滑落。在那一刻,我只想闭眼,屏气呼吸这纯得不含一丝杂渍的清香,恨不得这香气能与我的血液融为一体。
桂树啊,只有你,也只有你才能孕育出如此的芬芳,难怪宋代诗人朱熹会赞美你“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1】根据短文填空:
我信步来到桂树下,仔细______着那____________的桂花。在秋雨的______下,挂满枝头的桂花更显____________。
【2】文章把桂花比作了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3】宋代诗人朱熹赞美桂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 踏实+勤奋=成功
①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共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有人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来形容屠呦呦的科研成果。屠呦呦在植物青蒿中提取到青蒿素用于疟疾治疗,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③屠呦呦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和勤奋。
④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
⑤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⑥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之后,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实验一度陷入了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为了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实验就达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⑦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一页页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突然她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⑧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⑨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虛假浮夸。”用一株小草夺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1】联系文章内容填空。
“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一株小草”指的是__________,“改变了世界”指的是________。
【2】第⑥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用“~~~~”线画下来。
【3】阅读第⑦自然段,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一页页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说明她为研究药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_______)
(2)“突然她眼前一亮”是因为她终于在书上看到了获得青蒿提取物的正确方法一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 (_______)
(3)“绞取”一词让屠呦呦获得了灵感。 (_______)
(4)“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中的“其”指的是青蒿提取物,“100%”说明屠呦呦的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_______)
【4】读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你从加点词以及句中所列的数据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先看清题目要求,再认真听两遍录音,完成下面各题。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上帝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礼物,那就是“成功和快乐”。但上帝又不愿意让人们轻而易举得到这份礼物,因为他担心人们得到的太容易了,就不懂得去珍惜。于是,我上帝把天使们找来,商量如何把这份礼物藏到一个很难找到的地方,让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取成功和快乐。
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深埋在地下。”上帝回答说:“不,不能这么做。因为人们只要掘地三尺就可以找到它们。”另一个天使建议:“我们可以把礼物埋入黑暗的是海洋深处。”上帝还是不满意:“人类已经学会了潜海的本领,不费力就能找到它们。”这时,又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藏在雪山顶。”上帝再一次否决了这个建议。
天使们毫无办法。这时上帝开口了,他说:“我想起一个地方,可以深藏成功和快乐,这就是人类自己。我要把这份礼物深藏在每一个人身上,因为他们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的成功和快乐就藏在自己的身上和心里。只有勤劳用心的人,才能找到它。”
【1】根据听到的短文内容,给短文起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
【2】天使们要把礼物藏在 、 、 。而上帝却不满意,最后上帝决定把礼物藏在 。
【3】你认为上帝的礼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句子改成陈述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2)那些美好的印象,我怎能忘记呢?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年糕把牙牢牢地钳住,就像是拔掉了似的疼。(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是,到了这种地步,是不是猫,又有何干?(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武松是一位打虎英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句子训练营。
(1) 一会儿,花椒树下又继续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修改病句)
(2) 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把下面两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①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②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23、作文。
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它们带给人的感受肯定不是唯一的,有的让人感慨万千,有的让人浮想联翩,有的让人潸然泪下,有的让人兴高采烈……总之,好的作品能引起人无尽的思索。就让我们写一篇读后感,和同学们分享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的感受与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